「原創」將漢中建成秦巴連片特困區移民中心的構想


「原創」將漢中建成秦巴連片特困區移民中心的構想

前言:

2013年的嘔心瀝血之作,當時還寫了《將漢中建成秦巴連片特困區移民中心的推進方案》(可百度搜索),2018年漢中成了“收縮型城市”,2019年依舊如此。

國家十二五扶貧開發綱要指出,要“啟動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開發攻堅工程,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新的扶貧戰略明確“把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這些地區大多都是革命老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山區,國家將對連片特困地區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秦巴山區是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是西三角經濟圈中的一大障礙,而且還是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區,因此秦巴連片特困區的脫貧對西部大開發和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示範和戰略意義。

移民是最為重要的扶貧途徑之一,從古到今都是解決區域發展問題的重要方式,而且通過移民還可以更好地保護秦巴連片特困區的生態環境,減少地質災害,推進城市化建設,可謂一舉多得、標本兼治。漢中作為《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2012年5月獲國務院批覆)中所佈局的中心城市(另兩個中心城市為山稠地狹的十堰和巴中),具有建成移民中心的最佳優勢,因此,我們應大張旗鼓地爭取,併力爭在2020年前將漢中建成秦巴連片特困區的移民中心。

一、漢中具有建成秦巴連片特困區移民中心的三大優勢

在秦巴連片特困區的各大城市中,漢中在建設移民中心方面,具有其它城市不可比擬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具體來講有三:

其一,地理優勢。漢中被譽為“地球上同緯度生態最好的地方”,早在石器時代就有眾多先民在此生息,當前森林覆蓋率達51.2%,作為“漢中四寶”(朱䴉、大熊貓、金絲猴和羚牛)的共同樂園,漢中非常適宜人類居住,但人口密度較小,2.72萬平方公里僅340多萬常住人口,因此有很大的空間可供發展和移民。秦巴連片特困區多山,在陝南、川北、渝北、隴東南、鄂西北等地中,漢中有最大的平川地帶(約佔34.6%計9417平方公里),這是其它城市所不具備的,因此漢中最具成為移民中心的地理優勢,何況移民到漢中還可享受到無比優越舒適的自然環境。

其二,人文優勢。漢中自《禹貢》古梁州始就一直是秦巴地區的重鎮,特別是自秦朝立漢中郡到元朝將漢中併入以關中為治所的陝西期間的1500年中,漢中基本上一直是秦巴地區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在長期發展融合中,漢中形成了以巴蜀文化為基礎,兼容了秦隴文化、荊楚文化和氐羌少數民族文化的地方文化,漢中以西南官話為主要方言,以稻米為主食,在語言習俗、風土人文和生活習慣等方面與整個秦巴地區相通;而且漢中本身也是五方雜聚的移民城市,特別是清朝前期,四川、湖北移民甚至遠超出了原住民,因此文化包容性強,移民到漢中不會受到排擠。

其三,發展優勢。漢中為西三角經濟圈的中心腹地,“雙百戰略”、副省級城市規劃、宜居城市的建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啟動、以及高速和高鐵的全面開通等,為建設移民中心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基礎;特別是縱觀秦巴地區,幾乎沒有哪一座城市交通及區位優勢優越於漢中,因此只要有項目支撐,很快就會發展起來。而且,當前漢中市區大盤林立,如中交濱江國際、漢水新城、光輝社區等,正開發住宅量就近1000萬平方米(含大河坎鎮和保障房,不含郊縣),這些住宅開發後可解決10萬戶約30萬人居住,如果稍稍加快進度,很快就可解決好廣大移民的“安居”問題。

二、促進漢中“移民大市”戰略,部署好移民發展規劃

漢中雖然具有建設秦巴連片特困區移民中心的先天優勢,但僅此是遠不夠的,還必須從戰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視,並部署相關規劃。

其一,用“移民大市”取代“三市”建設中的“宜居城市”,並納入“雙百戰略”。

“三市”(經濟強市、文化名市、宜居城市)建設是發展漢中的宏偉藍圖,個人認為“宜居城市”的提法和“經濟強市”與“文化名市”不是很對應,而且因缺少硬指標故而比較“務虛”,不如改為“移民大市”,直截了當地把發展移民經濟提升到戰略高度,並納入“雙百戰略”,制定相應規劃。退一步講,縱使不將“宜居城市”的提法改為“移民大市”,也宜將引入移民的多少作為考核宜居性能的指標,用“移居城市”來為“宜居城市”作註腳。

在制定規劃時要注重“雙管齊下”,所謂“雙管”指“政策型移民”和“發展型移民”。政策型移民帶有扶貧開發、生態保護性質,需要政府進行動員和扶持;發展型移民完全是居民為了獲取更好生存發展空間,如創業、晉職、改善居住環境等而進行的志願移民,人口素質相對高,一般不需要政府的幫扶,但需要城市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良好的秩序規範。

其二,制定移民發展規劃,爭取2020年前從周邊地市移入漢中市區20萬人口。

當前漢中周邊地區許多居民放棄原生活圈自主自願地前往漢中置業定居,其中以隴南和巴中的居多,這表明這些地區的居民對漢中是非常認可的。根據周邊地市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現狀,筆者認為可擬定如下移民發展規劃:

隴南5萬人,巴中5萬人,達州3萬人,安康2萬人,廣元1萬人,商洛1萬人,十堰1萬人,其它地區2萬人(如渝北、三峽庫區、秦嶺北麓山區及其它多災地區等),共計20萬人。

此規劃爭取用5年多的時間(2014-2018年)基本落實,到2020年前完全落實並平穩過渡。其中從現在起到2014年應重點制定一套完整的鼓勵政策,在轉戶、經商、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做好政策扶持和對接服務的一攬子方案,然後重點進行宣傳動員。在實施中可先省內再省外,先易後難,從2015年開始每年應解決5萬左右的移民安置。

其三,通過自身努力和國家扶持,積極發展優勢產業,新增6萬個第二產業崗位。

漢中從周邊地市移入20萬人口,如果其中60%的人口為20-55歲的青壯年勞動力(國家統計局:2011年中國大陸15-64歲年齡人口的比重為74.4%),那麼需新增加12萬個就業崗位,考慮到第二產業是促進第三產業的基礎。而且隨著漢中旅遊業乃至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壯大還可增加許多就業崗位,所以這12萬個就業崗位中,有50%即6萬個為第二產業崗位就可以解決好移民的就業問題。

這要求漢中能在5年間建成1萬員工規模的企業約7個,其中管理人員1萬,流水線員工6萬。由於移民的平均人口素質不是很高,這些人通過培訓大多可安排在生產線上。這是一個硬任務,如果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國家的扶持能實現,那麼從周邊地市移民20萬人口將不再艱鉅。而且,這些企業除了自身吸收一些中高級人才外,其配套產業也將創造一批就業崗位。

三、實現漢中建成秦巴連片特困區移民中心的三大途徑

對於建設移民中心,漢中可以非常輕鬆地解決好“安居”問題,至於城市配套也不是大問題,而最為艱難的是如何保障“樂業”,為此我認為可從三個方面努力:

其一,苦練內功,促進漢中綠色產業大發展,讓漢中經濟進入快車道,通過增加就業崗位來提升城市人口涵養能力。

漢中是“一江清水送京津”的水源涵養地,未來唯一有前途有潛力的支柱產業便是“綠色產業”,為此漢中要加快綠色產業的突破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力爭把漢中建成國內重要的旅遊目的地,通過旅遊業帶動整個服務業。漢中為“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旅遊資源眾多但沒得到應有開發,隨著高鐵的開通和航空的發展,漢中將迎來交通新紀元;如果漢中旅遊能從觀光遊,發展為集觀光、度假、療養等一體,從“春季獨旺”到“夏秋冬不淡”,併成為國內知名旅遊目的地,那麼在“遊、購、娛、吃、住、行”等方方面面都可增加大量勞動就業崗位。

二是發展高附加值農業,通過把漢中建成產品深加工基地來解決勞動就業。秦巴連片特困區在糧油、果蔬、肉食品、茶葉、中草藥、苗木、園藝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缺少深加工,一直處於產業鏈的底端,如果能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研發一體化,特別是將深加工基地乃至科研基地都落戶漢中,造就一批暢銷全國的拳頭產品,那麼可以解決大量勞動就業問題。而且,部分農業基地還可以發展為“觀光農業”,以進一步促進旅遊業。

其二,利用現有條件,把移民中心建設與陝南移民搬遷和漢中發展定位相結合,爭取將更多人口一步到位地移入市區。

首先,根據《陝南地區移民搬遷安置總體規劃》,從2011年到2020年用10年的時間對陝南三市居住在深山半坡和地質災害點上的60萬戶240萬群眾實施移民搬遷,其中漢中市共需搬遷24萬戶、85.25萬人。這些搬遷大多采用了就近選址集中安置的方式,個人認為這種方式對長遠發展不是非常有利,因為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很有限,不利於集中勞動力進行大規模的社會化生產。

為此,筆者建議將政策進一步向兩個方面調整和傾斜:一是大力扶持移民搬遷戶,適當扶持非移民搬遷戶,直接購買經濟適用房或限價商品房甚至是商品房;二是樹立“陝南一盤棋”觀念,將更多移民搬遷集中安置區和保障房住宅區建設在漢中,鼓勵整個陝南乃至省內外其它地區居民直接移入漢中。

其次,根據2013年3月19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批覆》,未來漢中除建成“生態宜居城市”外,還將建設為“裝備製造業基地、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和物流中心”,並提出“一江青水送京津”的受水區北京市、天津市每年籌集一定數額的資金,以對口協作的方式,專項用於支持水源區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

基於此,未來應緊緊圍繞這三大支柱產業,促進勞動就業。但客觀地講,漢中發展裝備製造業的優勢並不強,前景有限;而“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的提法過於寬泛,指代不明,還不如商洛市“綠色農產品基地和秦嶺南麓生態旅遊城市”的定位來得具體實際。因此,筆者認為可加大旅遊業和高附加值農業的支持發展,力爭把漢中建設成為國內知名旅遊目的地和秦巴連片特困區最大的生物資源加工基地。另外,漢中還是“引漢濟渭”的水源區,未來受水區也應比照京津進行一定的支持協作。

其三,積極創造條件,將建設移民中心納入國家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工程,以爭取國家支持,促進“政策型移民”。

爭取國家的支持,應具有充分的理由。漢中建設秦巴連片特困區的移民中心除了上述三大優勢外,還應從兩個方面爭取:

一是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將漢中建設秦巴連片特困區的移民中心”的觀點進行學術研討,不斷豐富、完善和推進,並製造輿論氛圍,通過“兩會”提案等多種途徑,爭取得到國家決策層的認可。

二是漢中為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地區,曾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但卻嚴重地過早地犧牲了自身發展的人口紅利,在漢中建設秦巴連片特困區移民中心,是國家公正對待“計劃生育先進地區”的體現。從1978年到2010年,陝西省人口增長率為34.3%,漢中僅為14.9%;若漢中人口增長率與全省持平,那麼2010年人口應為444萬。

基於此,如果能得到國家認可,除政策扶持外,必定會有重大項目落戶漢中,那麼便可新增大量就業崗位,為移民鋪平道路。

四、將漢中建成秦巴首善之城,增強移民歸屬感自豪感

十八大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對於人文底蘊深厚、自然風光秀麗的漢中來講,建設“美麗漢中”更具堅實基礎。為落實“移民大市”戰略,我們不但要建設“美麗漢中”,而且應將漢中建設成為整個秦巴連片特困區的首善之城。

其一,落實市政規劃,完善市政配套,控制居住成本,促進城市文明。

漢中城市建設中有許多大手筆,如濱江新區、興元新區、城東新區的規劃建設等,這些大手筆的規劃是整個秦巴連片特困區其它地市不可能實現的,其中即將建設的濱江新區5A級“天漢文化公園”將成為一大亮點。此外,體育場、博物館、商務區、會展中心等高端配套也應逐步落實。同時,市政配套是否完善是移民關心的一大重點,尤其是規模匹配的學校和醫院,在解決移民的安居問題時就應一起規劃儘早落實。

移民大多為中低收入,所以控制好居住成本非常重要。必須控制好房價,剔除後續水電氣和物業管理等日常開支中的不合理附加,中低端住宅區更應如此。此外,城市文明程度和社區文化的提升也是重要的一環,安定的治安環境、規範的社會管理、和諧的人際關係,這對初來乍到處處感到自身“勢單力薄”的外來移民非常重要。

其二,注重“新市民”的融入工作,增強其作為新漢中人的自豪感。

三峽移民後曾出現“返鄉潮”,這表明移民後的融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漢中雖與秦巴地區文化、物產、氣候、習俗等極其相近,但畢竟會有所不同,特別是“人際圈”的問題。所以新市民進入後,一定要加強融入工作,增強其對漢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激發其作為新漢中人的自豪感。為此,應注重四點:

一是優先考慮讓新市民集聚居住,併成立“同鄉會”之類的聯誼組織,讓新市民不離“老圈子”;為維繫新市民的感情寄託,在為集聚社區取名時,可保留其故地的影子,如“武都新城”、“巴郡雅苑”、“安康華城”、“利州漢園”等等,也可加大區域涵蓋面,體現秦巴一家親,如“秦巴名邸”、“梁州熙苑”等等。

二是建設秦巴美食街。留住人必先抓住“胃”,規劃一條“隴南人家”、“巴中美廚”、“秦嶺小菜”等移民來源地的特色餐飲街,是極為重要的。而且通過秦巴美食街“一街吃遍秦巴美食”,也可作為漢中發展旅遊的重要配套。

三是用好漢中歷史概念,激發新市民的歸屬感。漢中從秦代漢中郡到民國漢中道,版圖一直比今天大許多,尤其是作為一級行政區時曾管轄周邊廣大地區,可藉此讓新市民知曉他們曾經也是漢中人。另外在道路取名時,應以周邊地市和曾經故地為名取一個系列的路名,如安康路、商洛路、隴南路、巴中路、廣元路、十堰路、西安路等。

四是讓新市民共享發展成果,激發其自豪感。漢中的建設,特別是作為秦巴首善之城的建設,是周邊地市支持和全體漢中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無論是移民還是原住民,不分先後,都是漢中的建設者,都應共享漢中城市發展的成果。

「原創」將漢中建成秦巴連片特困區移民中心的構想

「原創」將漢中建成秦巴連片特困區移民中心的構想

「原創」將漢中建成秦巴連片特困區移民中心的構想

此文發表於2013年陝西省發改委主辦的雙月刊雜誌《陝西發展和改革》第3期,原稿文章名稱為《將漢中建成秦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