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疥癣之患的安史之乱,是如何被唐玄宗整成星火燎原的

前因

唐朝是个开放包容的朝代,对待胡人环境也很宽松,自唐太宗以来,能对胡人委以重任,但也一直控制着度,不会让胡人的权势无限膨大,用汉臣来节制着他们,这种制度和原则在唐玄宗时被打破,特别是在李林甫担任宰相后,这种态势更是到了失控的程度。

唐玄宗喜欢把在任节度使期间政绩出色的将领提拔到中央担任宰相,如薛讷、郭元振、张嘉贞、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等人都是由将入相。李林甫在担任宰相时,非常妒贤忌能,他一直顾忌有人威胁其相位,便想出一个釜底抽薪的狠招,借此打断由节度使走上宰相这条途径。

本是疥癣之患的安史之乱,是如何被唐玄宗整成星火燎原的


《资治通鉴》: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将入相之源,尝奏曰:"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帝以为然...

由于胡人不能为相,他就向唐玄宗建言任用胡人为节度使,说胡人善战勇猛,而文人为将容易畏惧刀箭,临阵时常常胆怯畏战,任用胡人要比文人更容易取得战争的胜利,这样就更容易实现唐玄宗开疆拓士的宠图大志。唐玄宗认为李林甫说得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大量的胡人被任用,如高仙芝、哥舒翰、安思顺、安禄山等人。

李林甫虽因私利开了大量任用胡人的先河,但这项举措确实取得了效果,如高仙芝和哥舒翰在任安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时,都为大唐建立了极大功勋,在为大唐开疆拓土上做出了很大贡献。问题的关键在于唐玄宗自己对胡将的权力没有节制,被安禄山的谄言与媚上所蒙蔽,给了安禄山过大的权力,最初还只是平卢节度使,后来竟然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这还不够,甚至于在天宝十三年时,欲一改祖制,要拜安禄山为宰相。

《资治通鉴》:上欲加安禄山同章事,已令张草制。杨国忠谏曰:“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上乃止。

幸得杨国忠这时对安禄山很是忌恨,出言劝谏,“若是拜一胡人为相,恐怕会被周边的夷人取笑。”好面子的唐玄宗这才作罢。饶是如此,安禄山虽没当成宰相,但他索要的官职唐玄宗是每求必应,都一一遂其心愿。

《资治通鉴》:安禄山求兼领闲厩、群牧;庚申,以禄山为闲厩、陇右群牧等使。禄山又求兼总监;壬戌,兼知总监事。

唐玄宗的昏聩和过分宠幸,给安禄山积极筹谋造反大开方便之门,整个河北战略要地全被安禄山所统辖。这助长了安禄山本就不安份的心更加膨胀和按捺不住。

本是疥癣之患的安史之乱,是如何被唐玄宗整成星火燎原的


李林甫还活着时,对他还有几分忌惮的安禄山一直在蓄谋和筹划,还没敢举起反旗。当李林甫死后,继任者杨国忠知道安禄山有反心,却因唐玄宗对安禄山极为宠幸而无可奈何,于是就故意不停的刺激和激怒安禄山,来逼其反,本就想反的安禄山便毫不犹豫的造了反。

叛军的问题

天宝十四年11月即公元755年12月,安禄山终于起兵造反,由于唐朝国内和平了许多年,人们都没有经历过战争,见到叛军攻来,各地方守将要么逃跑要么归降,叛军很快就占领了河北许多州郡,兵锋直逼河南中原地区,势头一时非常猛。

这时的大唐国力还是很强大的,安禄山挟三镇之兵再勾结契丹等外族作乱也算不得多大的事,只要应付得当,叛军除了能造成局部的混乱,其实是起不了多大的风浪。唐玄宗也确实认识到安禄山的造反只是疥癣之疾,但他的应对方式却犯了极大的错误。

对于叛军来说,

最怕的其实就是打持久战,因为安禄山的军队多是被蒙蔽、蛊惑、煽动起来的,军心并不稳定,没有坚定的信念,更多的人其实是被胁裹着一起造的反。

本是疥癣之患的安史之乱,是如何被唐玄宗整成星火燎原的

安禄山


《资治通鉴》:会有奏事官自京师还,禄山诈为敕书,悉召诸将示之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众愕然相顾,莫敢异言。

这种状况下的叛军缺乏凝聚力,作战特点是适合打顺势战,全凭战时的一股子冲击力,强攻猛冲,速战速决,力求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一旦战势不顺或受到挫折便极易崩溃。

而唐朝当时的社会矛盾还并不尖锐,社会关系还处于稳定状态,也并未失去民心。只要能组织力量抗住叛军的前三板斧,与它打持久战、消耗战,叛军是无法与官军比消耗的。毕竟,大半个国土都还在官军手里,从钱粮到兵员都是叛军无法相比的。只要对峙时间一长,叛军就会军心崩溃,战斗力下降,到时连招抚带征讨,叛乱是很快就会被平息。

唐玄宗的第一次错误,自毁长城

唐玄宗是看对了病症却开错了药方,他战略上轻视了敌人,战术上却也轻视了敌人,安禄山的叛军是久经战火锤炼的边防军,战斗力不是大唐临时招募组建的军队能比的。就这样没有战斗力的军队,还被要求与叛军打对攻打野战,想在野战中快速消灭叛军,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唐玄宗手里还是有好牌可以打的,两员名将封常清和高仙芝恰好都在长安,他们都是久经沙场能征善战。高仙芝灭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翻越葱岭灭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北部吉尔吉特),封常清灭大勃律(今克什米尔中部),是为大唐开拓了广袤领土的名将。他们的军功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军事才能可不是安禄山这个靠谎报军功、杀良冒功所能比的。

本是疥癣之患的安史之乱,是如何被唐玄宗整成星火燎原的


两位名将虽然在长安,但最大的问题是手上没有可战之兵,精锐的安西兵都在边境上驻防。唐玄宗先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和平卢节度使,去驻防洛阳。又任命高仙芝为副元帅,主帅是他的皇六子李琬,率军东征。封常清到了洛阳倒是很快的招募了六万士卒,高仙芝在长安也招募了十来万人,从数字上看,军队着实不少,可这临时招募没经训练就仓促上阵的士卒的战斗力令人堪忧。

结果也确实如此,封常清在洛阳与叛军一接触就被击败,只得率众败退到陕郡,遇到在这里驻扎的高仙芝。他们俩人原本在安西就是老搭裆,协同作过战,配合也是很默契,高仙芝可以说是封常清的老上级了。封常清便建议道,叛军锋芒太犀利不可阻挡,为今之计合兵驻防潼关为上策。高仙芝自然早看出了敌我优劣势,便同意了封常清的建议。

《资治通鉴》:常清谓高仙芝曰:“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仙芝乃帅见兵西趣潼关。

封常清这种建议完全是正确的,洛阳和陕郡都无险可守,手里的兵又都是没有战斗力的士卒,野战根本无法抵御叛军的精锐骑兵,只有依靠军事设施坚固的潼关城防扬长避短,以守代攻才能阻挡叛军。

《资治通鉴》:至潼关,修完守备,贼至,不得入而去。

事实也确实如此,叛军见攻城无望,自己就退兵了。这时,只要坚守住潼关,京师长安就不会有问题,待各地的勤王之师齐集赶来后,再和叛军来次大会战,很容易就能平息叛乱。

但是,唐玄宗并不这么想,他轻易的就相信了监军宦官边令诚对两位名将的诬蔑之词,以丢失洛阳之罪处斩了封常清,又以丢失陕郡和贪污军需物资罪斩杀了高仙芝。这个边令诚原来曾向高仙芝索贿没有得逞,就向唐玄宗夸大其辞封常清动摇军心,又诬篾高仙芝贪污军饷。高仙芝临死前召集士卒力证自己没有贪污,士卒们也都大声为高仙芝高喊冤枉,但是,边令诚还是拿着唐玄宗的诏旨杀了高仙芝。

战局从胶着转向官军占优,安禄山已有末日之感


本是疥癣之患的安史之乱,是如何被唐玄宗整成星火燎原的

两位名将没有死在战场上,就这样被唐玄宗冤杀,即便这样,唐玄宗还是有继续救赎自己的机会。

在夺取了洛阳后,安禄山急于在洛阳登基称帝,叛军的攻势也不像开局那样高歌猛进,有所减缓。而隐藏在叛军大后方的唐朝势力也开始慢慢冒起了头,平原太守颜真卿开始招兵买马准备反攻叛军,并联络了不少反抗叛军的地方力量。而东平太守李祗、济南太守李随都在起兵与叛军作战。颜杲卿在常山郡暗中先后捕杀了安禄山心腹大将,集结了不少地方军事力量,不但解了饶阳之围,还召集了河北十七郡回归朝廷,得到兵马近二十余万,声势非常浩大,并在筹谋策反范阳守将。

在正面战场上,安禄山的大将高秀岩被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接连击败,大同兵马使薛忠义被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官军击败。

大后方的不稳固,正面战场的受阻,让本想亲自率兵攻打潼关的安禄山不得不撤兵。

当时的战争势态,叛军在经过刚起兵时的高歌猛进后,随之进入了一波相对的挫折期,而官军则在经历最初被打得灰头土脸的糟糕期后,缓过劲来逐渐站稳脚跟,开始卓有成效的对叛军进行阻击。而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的又是朔方和陇右的精锐部队,战斗力也是很强,不是封常清和高仙芝临时招募的士卒可比,在与叛军的直接对抗中并不处下风。

由于叛军非常残暴,在所占据的州郡不得民心,他们破城后都是大肆纵掠奸戮,军纪极坏,这也激起当地民众不断起来反抗。民心都是向唐,叛军占领区处处都藏在隐患,很容易就会激起反抗力量对他们进行阻击。

在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后,唐玄宗起用了在长安养病的另一位名将哥舒翰,

哥舒翰因病推辞不过,只得就任潼关守将,但手里的兵还是没有战斗力临时招募的士卒。依靠着潼关坚固的城防,打退了安庆绪的进攻。局势还是呈平稳可控的局面中。

本是疥癣之患的安史之乱,是如何被唐玄宗整成星火燎原的


这时颜杲卿所在的常山郡被史思明攻破,颜杲卿也被押送至洛阳被安禄山处死,唐朝这枚嵌入敌后方的的楔子没有了。官军及时的开辟了第二战场,郭子仪与李光弼及时分兵,由李光弼率一军先挥师进攻河北。这有力的支援了河北诸郡反抗叛军的地方力量。常山郡民众闻知李光弼所部已来,就杀死胡兵,俘虏了叛军将领安思义献给了李光弼。

李光弼在常山郡大败闻讯而来的史思明所部,而颜真卿也击败叛军收复了魏郡,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率军来相助颜真卿,打败了叛军收复了信郡,吴王李祗也击败了叛军守住了陈留。

到了天宝十五年四月,李光弼在常山和史思明对峙了将近四十多天,郭子仪率军出井径关与李光弼合兵共同击败了史思明,打破了官军与叛军的对峙局面,在这次大胜下,随后进行的几次交战中,郭李联军接连击败史思明所部,严重的挫败了叛军士气。叛军的势头被完全压制住,官军已从双方的胶着状态开始占据优势。河北地区原先被叛军占踞的十多个州郡纷纷杀了叛军守将回归唐朝,叛军在河北地区的调遣也遭遇到了困难,一不小心,就会被当地民众组织的力量俘虏,回归范阳的退路也基本被切断。

形势斗转直下,叛军的处境已令安禄山感到惊恐,攻又打不开前方哥舒翰坚守的潼关,退,后方河北诸地倒戈一击,纷纷归顺了官军,叛军所占据的州郡已所剩无几。同时,郭子仪和李光弼又率军逐渐包围了上来,就连回范阳的路都被切断。安禄山开始抱怨严庄和高尚这些当初劝他起兵造反的部属。

《资治通鉴》: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禄山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安禄山已经做好了放弃洛阳,率军全力回保范阳的准备,只是一时还在犹豫,没有下定定最后的决心。

大好形势下,唐玄宗把救赎自己的机会掐灭

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唐玄宗已经不耐等待,他下令让坚守了几个月潼关的哥舒翰放弃坚守政策,出兵去收复陕郡和洛阳,不顾哥舒翰和郭子仪的上书陈述战场实况,强令哥舒朝出战。

本是疥癣之患的安史之乱,是如何被唐玄宗整成星火燎原的


《资治通鉴》:翰奏曰:“......且贼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以扼之,利以坚守。况贼残虐失众,兵势日蹙,将有内变;因而乘之,可不战擒也。要在成功,何必务速!今诸道征兵尚多未集,请且待之。”

郭子仪、李光弼亦上言:“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潼关大军,唯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

在唐玄宗连续下诏催促下,哥舒翰无奈只得出兵与叛军交战。

翰不得已,抚膺恸哭;丙戌,引兵出关。

哥舒翰恸哭着领兵出战,果然被叛军崔乾祐击败,哥舒翰本待收拢残兵败将想要继续守卫潼关,却被部将火拔归仁捆缚住,力劝他投降安禄山。

归仁帅众叩头曰:“公以二十万众一战弃之,何面目复见天子!且公不见高仙芝、封常清乎?请公东行。”

哥舒翰原不愿投降安禄山,被部将捆到了洛阳,到了洛阳,只得投降了安禄山,由于他招抚唐朝诸将无用,安禄山便把他囚禁了。

潼关一丢,对官军抵抗叛军的士气打击是非常的大。

潼关既败,于是河东、华阴、冯翊、上洛防御使皆弃郡走,所在守兵皆散。

本已对叛军成合围之势的官军,潼关一破,叛军不但打开了前方缺口,纵兵长驱直入,直奔长安,得到了整个关中地区。合围之势顿破。原本坚心防御的诸郡都纷纷放弃防守,逃的逃,降的降。郭子仪和李光弼见潼关已破,便都率兵退回井径关,河北地区又成为叛军的地盘,此前的大好局面丧失殆尽。

本是疥癣之患的安史之乱,是如何被唐玄宗整成星火燎原的

郭子仪


只要哥舒翰再坚守潼关一两个月,把叛军堵在潼关前,郭子仪和李光弼这时已基本把史思明部打残了,郭李联军两种策略都可以执行,要么先挥师进击范阳,端掉叛军老巢,抓住叛军将领的家眷胁其投降,叛军不战自乱。要么挥师与哥舒翰会合,再有其它各部王师齐集,一起围歼安禄山残部。不消一年时间就能平息掉的叛乱,就这样被李隆基搞成了无法收拾的局面。最后花了八年时间,还在借助回纥兵的力量下才得以平息,而回纥兵带给广大百姓的灾难痛苦并不比叛军少,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与叛军的不同只是不抢夺李氏的皇权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