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在1988年的夏天,日本发生一件轰动全国的——“西巢鸭弃婴事件”。

人们在上门查访时,发现了三个被母亲抛弃的孩子,一大两小,饿的瘦骨嶙峋,在壁橱里,还有一具半腐烂的婴儿尸体,在日本警视厅调查后发现,还有一个仅两岁的女童被虐待致死,抛尸荒野。

当时的是枝裕和是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根据这件事,他写下了《无人知晓》的剧本,但是却被他搁置了十几年,我们不知道这十几年他经历了怎样的心历路程,才最终拿出来拍摄。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拿起,放下,或许是在做了无数次的抉择后,终于,他将这个故事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叙述出来。这就是第78届日本年度十佳影片第一、第四十届芝加哥电影节金雨果奖,也是戛纳电影节史上最小影帝的诞生——《无人知晓》。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无人知晓》

张艺谋这类导演偏爱的浓烈色彩或是昆丁这种极力宣泄不同,是枝裕和的电影更像是一首没有多么热烈的表现手法,故事娓娓道来,平静而又沉重,就像多摩川的水,静静地流淌,又蕴含直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是枝裕和

我就从是枝裕和在《无人知晓》里运用的叙事手法和他独特的意识引导方式,来浅析这部电影吧。

诗人的叙事手法

是枝裕和的电影讲究一个风格:去掉过多的剧情,去掉赘余的冲突,用最平淡质朴的方式来叙事。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语言和言语,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用语言叙事,是按照规则叙事,用言语叙事,是个人的创造力在叙事。这是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叙事学理论体系的划分所得出的,这一点被是枝裕和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的叙事分两种,一是用言语来刻意淡化影片的突出点,二是沿着符号的规则线来欲语还休,这是诗人的手法。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索绪尔(1857-1913,瑞士)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

“言语”叙事

影片中雪这个小女孩的角色就是是枝裕和最明显的“言语”叙事。

小雪到新家是从红色的箱子里欢快的跑出来的,而她死了也是用这个小箱子装的她,从此来,由此去,无人知晓她存在过。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何处来,何处去

这种红色生命的讴歌并没有太多的镜头来处理,平平淡淡,这就是是枝裕和。

【原型中的小雪是被不良少年虐待打死,而在影片中,是枝裕和很柔和的把小雪的死归于意外。】

平静的柔光中,穿着粉色背带小裙和米白色棉绒的小雪,身旁躺着她最喜欢的小兔子玩偶,不像是死掉了,更像是睡着了。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福岛小雪

这和暮色下掩埋小雪尸体时候的色彩对比,就是是枝裕和对“家”温暖的侧面描绘,孩子们渴望的温暖与现实的冷意,不过多叙说,不言中已尽言。

是枝裕和用明的焦急到沉默,来讲述这一个“无人知晓”的小女孩生命的凋零,没有爆发点,也没有哭戏,平淡,但是沉重。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语言”叙事

语言的规则,是我们以对某事物的认知,运用词汇、语法等构成的符号系统。

比如树,当我们说出这个词,就会有一株参天大树,或是小苗乔木在脑海诞生。语言,是一种具象的认知体现,可以当做一种符号的精神化,反之,在一种符号的出现的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化在脑中出现的过程。于是当我们看到树,脑海就会出现树这个词。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无人知晓》里的符号太多,每一个符号都是是枝裕和的一段叙说,他不仅像个诗人,更像个匠人,精雕细琢这120分钟里的每一个镜头。

我仅用京子手上的指甲油来展示是枝裕和的这种“语言”叙事

京子手上的指甲油是妈妈涂的,在妈妈离开的日子里,她刻意保护着,不敢蹭掉一点点。可是指甲油最终还是消失了,这种符号的消失,可以表现为三个意义: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妈妈给京子涂指甲油

①京子的热爱与希望在消失

红红的指甲油是一个小女孩对生活的憧憬,也是母亲和她在一起时温情的希望,一个小女孩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的小小希望,可是最终还是没能抵过现实的残酷。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被磨掉的指甲油

②对时间的具现

时间是不可表现的,如日升日落,青丝白雪,这些都是用具象的方式来表现时间。

小雪指甲油的脱落,也是在表现妈妈离开太久了,久到京子已经不敢有梦想,连自己存起来想学琴的钱都只能拿来买泡面了。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京子拿出自己的所有零花钱用来买菜

③爱与背叛

当妈妈离开一个月再次回来时,京子表现了对妈妈的依恋,迫不及待想要妈妈给自己涂上新的指甲油,可是没有,妈妈变了,呵斥了她。

京子的手上再也没有指甲油了,这是在映射她将再也没有妈妈了。果然她的妈妈再也没有回来,京子的爱得到的是一个女人为了金钱,而对自己孩子进行的背叛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地板上干涸的指甲油痕迹,是京子再也得不到的母爱

不仅仅是《无人知晓》,只要是对于是枝裕和的电影,我向来认为应看做三层:第一层就是他“淡如水”的故事叙说,第二层是他对人物与情景的“物哀”叙说,最后一层就是是枝裕和本人意识的叙说。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意识

意识形态的引导

意识形态这一说法是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提出来,和形式主义所对立的叙事学理念。

后经典叙事学认为:在作者与作品之间,存在着作者关于社会现实与作品呈现的意识形态。无论是主观或是客观的表达,这种联系就是是枝裕和电影里的第三层,是枝裕和的意识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正陷入一种战败国的焦虑、绝望和颓废的状态,无数的社会问题一一呈现,引起社会动荡的同时,也引起了是枝裕和这个诗人的意识觉醒。

无论是《距离》对生命的思考,还是《幻之光》里对爱的叙说是枝裕和的故事从来都没有脱离日本的社会问题:生存压力加大、老龄化、自杀率、犯罪率等等。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日本老龄化现状的严重程度

他用一种俯视的眼睛看穿社会的泥沼,再用一种平视的角度带你进入他的故事,这就是他的引导方式,不对你尊尊劝导,他让你自己来看,你自己来想,这是一种同化的过程

纱希为了钱去陪男人唱歌,这是日本的性教育问题;房东抱着狗对明他们的漠视,这是人性反思;明对福利社的抗拒,是对日本儿童救助制度的诘问。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是枝裕和一句话没说,但是句句都在说,这就是他的意识形态引导,属于诗人的隐晦,即便是揭露社会伤疤的过程,都带着莫名的美感。

总结

是枝裕和的影片充满了日本的人文主义,他的影片朴实而富有深意,就像一杯茶,初苦,回甘。

我常在想,在那样一个黑帮合法的日本社会,是如何孕育出北野武是枝裕和这样两个二元对立一样的存在的?一个如富士山下的岩浆一样炙烈,一个又如同樱花散落,飘零优雅。

日本诗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世界的角落,无人知晓的孩子们

我更偏爱于是枝裕和这种诗一样的叙述,这种平淡而质朴的故事,可能才适合我们这种平凡人。不需要那么辛辣的高度白酒,品一品埼玉县的花阳浴,也别是一番滋味。

以上就是我对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里叙事手法和意识引导进行的浅析,不知道你们有什么样的见解和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是影视观主,让我们下期再见!

文|影视观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