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在北京(五

毛泽东在香炉营过春节

在原宣武门外东河沿街以南,有一片胡同以香炉营命名,包括香炉营东巷、西巷、香炉营头条至六条等。相传为制造香炉的匠人聚居之处,明代时这一带即称香炉营。香炉营西巷23号曾是湖南会馆,毛泽东两次在此度过春节。是什么机缘让毛泽东倾心于此?这要从黎锦熙说起。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五

香炉营胡同位置示意图

黎锦熙,字邵西,湖南湘潭人。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史地部之后,任湖南省督秘书。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五

黎锦熙1890.2.2-1978.3.27

但他不满当局政治的腐败,毅然辞去待遇优厚的职位,从事教育工作。1913年他到湖南省第四师范任教,同年毛泽东考入该校就读。次年春他们又随着第四师范与第一师范的合并一起转入湖南省第一师范。

在一师,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等都是毛泽东最敬重的老师。杨、徐都较年长,而黎锦熙仅比毛泽东大三岁,所以共同语言更多也更亲密,他们是一种亦师亦友亦兄弟的关系。黎锦熙当时教历史,这是毛泽东最感兴趣的课程。他经常到黎锦熙处请教问题,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谈。

教学之余,黎锦熙与杨昌济、徐特立等教师一道,组织了“宏文图书编译社”,并附办了《公言》报,以发表公正舆论,抨击教育界的弊政。黎锦熙曾找了三位学生帮助抄写稿件,并给与报酬。多年以后,黎锦熙与人谈起此事时说:“在湖南办报时,经常帮我抄写文稿的青年人有三位,一位是不问文稿的内容,什么都抄;一位是见到文稿中的问题总是要提出来,并能代之润色;一位是看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文稿干脆就不抄。

这三位对抄写文稿态度不同的青年,后来各自的成就也大不一样。第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默默无闻;第二位成了中国著名的作家,那就是田汉;第三位,在中国历史上成了伟大人物。”黎锦熙口中的“伟大人物”正是毛泽东。

1915年9月,黎锦熙赴北京。他受聘为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审员,住在香炉营西巷湖南会馆内。毛泽东仍经常与他通信,毛称黎是“可以商量学问,言天下国家之大计”的良师益友。

1918年至1919年,毛泽东两次到京,都多次到香炉营拜访黎锦熙。黎总是让夫人做好家乡菜,款待毛泽东。1919年2月1日,毛泽东到黎锦熙家共度春节,黎将他的《国语研究调查之进度计划书》改订本送给毛泽东提意见。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五

香炉营胡同

1920年2月19日为旧历除夕,毛泽东又一次在黎锦熙家共度春节。他们边包饺子吃年夜饭,边讨论新文化运动、社会解放与改造等诸多问题。同年3月10日、3月17日毛泽东又多次到黎锦熙家畅谈。

香炉营西巷23号,这个普通的小院,见证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与黎锦熙的师生之谊。毛泽东1919年9月5日给黎锦熙的明信片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北京宣武门外香炉营西横街愉庐黎邵西先生收”。香炉营西横街就是后来的香炉营西巷。近几年宣武门外大街以东,包括香炉营、椿树诸条都已拆除,变化极大。香炉营东巷、香炉营头条都已是宽阔的马路。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五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五

毛泽东给黎锦熙的明信片

毛泽东与黎锦熙的友谊持续了60余年。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后,毛泽东急切地打听黎锦熙的情况。当得知黎在师范大学任文学院院长时,于3月的一天驱车前往和平门外南新华街师范大学宿舍看望黎锦熙。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五

现在的南新华街师范大学

黎锦熙事先得到通知后,从家中赶到院门口迎候。上午10时许,毛泽东一行到达北师大宿舍区,他一下车直奔黎锦熙而去。一声“黎老师”,他的眼眶湿润了,黎锦熙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连说“不敢,不敢”。“应该,应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古人尚且不忘培育之恩,今天亦应该提倡嘛。”

毛泽东真挚地回答。中午,毛泽东掏钱让工作人员叫来了两桌酒席,款待老师和几位知名教授。席间他紧挨黎先生就坐,亲切话旧,非常兴奋,直到日落才依依而去。此后,毛泽东几次接黎锦熙到中南海叙谈,有时也把另一位湘潭老乡、画家齐白石一同请去,共叙乡情与友情。一次荷花盛开,毛泽东饶有兴味地和黎锦熙一起泛舟共赏。1949年10月1日,黎锦熙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之邀,参加了开国大典。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五

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日理万机,抽不开身去看望黎锦熙,就派秘书周小舟代为看望,常常捎去一些自己喜爱之物送给老师。周与黎也属湖南老乡,又兼与黎有师生之谊,所以乐为代劳,长此以往,形成习惯。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想请老师在政府部门担任实职,黎以健康状况不佳婉言谢绝了。后来,他了解到黎锦熙潜心于教育和著述,也就不再勉为其难。不久,毛泽东指定黎锦熙和吴玉章、范文澜、成仿吾、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7人,共组“中国文字改革协会”,黎锦熙被选为理事,后又被选为常务理事、副主席,兼方案委员会副主任和汉字整理委员会主任。此后,黎锦熙尽其所长,为汉字改革殚精竭虑,先后参加了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汉语规范化等大量工作,并著有《国语新文字论》、《论注音汉字》、《字母与注音论丛》、《文字改革论丛》等专著,达到了他学术生涯的巅峰,为中国的文字改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