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法院“三個轉變”高效化解道交糾紛

海門法院認真落實中央講話精神,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網上數據一體化處理”平臺,實現矛盾糾紛全流程、陽光化、便捷化處理,將司法為民理念切實落到實處。去年,訴前化解道賠糾紛800餘件,賠付金額1.13億元,成為全省首個賠付金額破億平臺,受到南通市委政法委書記姜永華批示肯定。

轉變理念,變“不訴不理”為“人民中心”。一是組建專業團隊精調快審。1名員額法官、3名法官助理、1名書記員組成“1+3+1”團隊,配備2名專職人民調解員,根據案件標的、傷亡情況等特點對糾紛進行精準分流,發揮法官助理和人民調解員的調解專長,為當事人提供專業化的司法服務。二是堅持平臺共建共治共享。在市委統一領導和政府大力支持下,積極爭取公安交警、保險公司等部門和單位共同進駐一體化平臺,形成多機構實體化、一體化聯合辦公模式,滿足當事人對“一站式”解決糾紛需求。三是強化信息技術運用。充分利用信息化、大數據成果,打破部門信息壁壘,實現數據互通、程序互聯,及時為當事人提供高效、準確的司法服務。

轉變模式,變“線下處理”為“一網通辦”。一是探索在線訴訟。在傳票中添加道交一體化工作二維碼,並隨傳票一併寄送“電子調解告知書”,引導當事人通過平臺在線處理糾紛。建立微信工作群平臺,開闢在線提交訴訟材料、在線質證開庭、在線確認協議效力、在線送達裁判文書通道,實現全流程線上辦案,涉外地當事人、保險公司糾紛在線調解成功率達50%以上。二是推動在線鑑定。在江蘇省及上海市範圍內篩選出有鑑定資質的14家鑑定機構作為備選,積極推動南通地區所有鑑定機構入駐一體化平臺。訴前組織當事人在線選定鑑定機構,鑑定機構在線出具鑑定報告,讓鑑定流程公開、透明。三是實行在線理賠。當事人、保險機構統一使用平臺中內嵌的在線理賠器,實現事故處理標準一致,避免當事人產生差別化預期。四是用好網絡宣傳。通過法院微信公眾號、電視廣播等渠道廣泛宣傳平臺應用,提升群眾對一體化模式的知曉度、接受度、信任度與參與度。當前,所有道交案件都先交由平臺處理。

轉變機制,變“訴中處理”為“訴源治理”。一是整合服務功能。法院、公安交警部門、保險機構三大主體集中辦公,一站式提供訴訟引導、訴訟立案、訴前(訴中)保全、訴訟(保全)繳費、訴前調解、司法確認、訴訟審理八大功能,為當事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二是實行多調聯動。積極推進道交事故調解組織建設,協調市司法局派駐人民調解員和公益律師,推動保險行業調解、法院司法調解、人民調解、律師參與的多元調解工作。調解不成功且當事人均到場的,當即立案開庭審理,縮短審判週期。三是推行鑑定前置。在法院作出裁判前,當事人可在任意環節啟動調解機制,在訴前調解階段雙方即可自願啟動司法鑑定程序,鑑定意見全程有效,切實提高糾紛解決效率。道交糾紛處理期限由原來47.56天縮短為23.74天。(郭玉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