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是什麼意思?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是說,如果父母偏心,對其中一位子女過分溺愛,而對其他的冷淡,那麼那個被溺愛的孩子,長大後就會過分依賴父母,很難有出息。

春秋時期,鄭國鄭武公的妻子武姜,膝下育有兩子,其大兒子是後來的鄭莊公,而小兒子則是共叔段。由於鄭莊公出生時難產,讓武姜受盡了不少痛苦,因此她對這個大兒子十分的討厭。生共叔段時,一切都很順利,因此武姜也更寵愛這個小兒子。

因為討厭大兒子,武姜還曾數次讓鄭武公廢掉他的世子位置,立她的小兒子。鄭莊公繼位後,武姜依舊不死心,多次幫共叔段謀反,無奈小兒子能力不足,失敗後只能逃出鄭國,四處逃亡。

戰國時的趙國,趙孝成王繼位後,由於年紀尚小,因此國家大事,一直都是趙太后做主。當時的秦國,看到了趙國發展不穩定,於是便決定對其發動進攻,三座城池遭攻陷後,無奈的趙國,只能求助齊國了。誰知齊王卻開出條件,必須讓趙太后把最寵愛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當人質。

從小溺愛長安君的趙太后,自然捨不得將兒子遠送。就在局面僵持不下時,趙國的大臣觸龍前去覲見趙太后,並告知了她其中的利弊:長安君雖受寵,但他對趙國並沒有做出一絲貢獻,將來太后你要是不在了,叫長安君如何在國內立足呢?聽完觸龍的話,趙太后才頓悟過來,忍痛將愛子交給了齊國,趙國也因此獲救了。

這兩個故事,想要闡述的道理很簡單,為人父母,誰都愛自己的孩子,但真正的愛,並非只是眼前,長遠地為他們打算才是愛。這也是給現代父母的警戒,過分溺愛子女,並非好事,很多時候反而會害了他。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是什麼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