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說王莽篡漢?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少即謙恭仁孝,博學勤奮,名聞一時。其父王曼、兄王永相繼離世,莽隨叔父過活,其姑王政君為漢元帝皇后。

王莽生自外戚大族,時王家權傾朝野,九人封侯,五人為大司馬,族中弟子多奢靡享樂,浮誇虛攀。莽異於族人,侍奉孤母寡嫂,多尊叔伯兄弟,撫育亡兄遺子,結交賢達仁義,為時人讚歎。

你還在說王莽篡漢?

王莽早年是道德楷模

據《漢書》記載,王莽拜沛郡人陳參為師,學習儒家經典,孝義禮儉,皆為示範。在王莽伯父王鳳生病期間,王莽親侍湯藥,數月未嘗解衣就寢,以至蓬頭垢面。王鳳臨終將王莽推薦給太后和皇帝。

成帝時,王莽進入仕途,初為黃門郎,再遷射生校尉,又封新都候。哀帝時,受新皇后外戚影響,王莽退出朝廷,閉門不出。後哀帝崩,太皇太后,即王莽姑王政君稱制,王莽再回朝廷,任大司馬,擁立平帝,威望空前。

王莽在仕途一路向前的過程中,其在朝廷的道德威望更是聲名鵲起,為時人擊節讚歎,奉為賢人。王莽不光少年時恭順謙卑,職位越高,越是樸素簡潔。身居高位,禮賢下士;為了接濟窮人,賣掉自己的馬車;兒子王獲殺了家奴,就逼迫王獲自殺以謝天下;遇到災荒,帶頭捐錢捐物,只吃素食,社會各界都讚頌王莽的功德。

在朝廷中,在全國上下,王莽佔據了道德制高點,還佔據了權力制高點。職位一升再升,爵位一升再升,如果誰出來反對王莽,就會遭到舉國上下唾罵,王莽成為了當時的救世主。

你還在說王莽篡漢?

王莽佔據權力之後有所改變

終於,王莽攀爬至權力頂峰,扶植兩歲的孺子嬰即皇帝位,然後群臣擁簇王莽為“假皇帝”,逼迫姑姑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進而掌控了帝國的最高權力。漢王朝貴族劉氏宗親看到權力旁落,紛紛起兵攻擊王莽,王莽調兵鎮壓,鋪平四方以後,王莽接受了孺子嬰的“禪讓”,即皇帝位,至此,王莽完成了被後世斥為“篡位”的過程,落下千年罵名。

“王莽篡漢”,已經成為後世人批判僭越層級奪取君位行為的常用典故,成為了成語,說明王莽篡漢已經深入人心。

那麼王莽之與西漢是什麼角色呢?

一個道德楷模,一個朝廷重臣,一個掌權外戚,一個奪了君位的逆臣。

中國歷史上,像王莽一樣奪取君位的人很多,為什麼王莽卻成了篡位逆臣的代名詞?

原先是臣子,後來利用權勢和軍隊,控制朝廷進而登基成帝的人不勝枚舉,比如劉裕、曹丕、司馬炎、楊堅、趙匡胤、朱棣。他們為什麼就沒有留下罵名,或者即使有也很少被提及?梳理一下,可以發現,一個臣子奪了君位,如果能夠長久,國運隆盛,那他就可以避免許多謀逆罵名;如果“篡位”成功後,後繼乏力,又被反覆,那麼他的一世罵名怕是不可避免,這就可以解釋王莽的“篡位”了。

你還在說王莽篡漢?

王莽的逆臣形象漢書首先認定

這種解釋又怎麼理解?

後世評價皇帝的大位是不是謀篡而來,主要是兩種途徑,一種是史書記載,一個種是民眾評價。在專制社會里,史書是可以任意修改或者根據專制者意志進行書寫。王莽登基後,因為治理不善,烽煙四起,兵敗被殺。劉秀在起義軍中,逐漸壯大,最後稱帝,為了證明自己是承天順民,根正苗紅,乃是繼承漢家正統江山,劉秀就必須把王莽打倒批臭。所以,在東漢的史書中,王莽是一個篡位者,東漢享國近兩百年,民間對於真實王莽的記憶早已喪失,只能隨波逐流,最後與史書合流,一致認定王莽是篡位者。

趙匡胤與王莽行為幾乎一樣,但是命運則完全不同。為什麼?不是因為趙匡胤比王莽更英明神武,而是趙匡胤作為後周殿前大將,黃袍加身後,宋王朝延續了三百餘年。在這三百餘年裡,一方面是宋王朝保持了長期的穩定繁重,更重要的還是輿論的控制,即三百餘年的專制統治裡,足以使得史書上的趙匡胤從篡位者的角色洗白,也足以使民眾口耳相傳的逆臣趙匡胤慢慢淡化、模糊,漸漸成為了偉大的“宋太祖”。再回頭看王莽,舉國起義中被殺,後面緊跟著東漢王朝,沒有人再敢說王莽的才幹和品德,即使有,也是“偽”,班固是東漢史家,編寫的《漢書》可見一斑。民間原本肯定還有王莽賢者的形象,只是官方的鉗制和“教育”,經過了幾百年,人們就會忘記王莽的功勞和品行,就像忘記趙匡胤曾是一名篡位者一樣。

你還在說王莽篡漢?

戰亂使得王莽失去了後世繼承的權力

曹丕是篡位者,但是他前有曹操幾十年的鋪墊,後有幾代皇帝的正名,所以曹丕落下的罵名很少。司馬炎是篡位者,他同樣前有司馬懿幾十年的鋪墊,後有加上東晉一百五十年的國祚,司馬炎得以倖免。李世民射殺太子兄長李建成,是篡位者,他身後是盛唐,且是自己的兒子、孫子即位,所以,篡位之名很弱。隋煬帝楊廣殺父兄篡位,身後一無所有,被唐朝取代,所以楊廣身負篡位、暴君的罵名。

為什麼有這種情況呢?

專制皇權社會里,言論和史料由統治者來控制,篡位者的後世若是十分強大,繼承了篡位者的衣缽,繼續擁有天下,那麼後繼者們就不允許自己的祖宗是篡位者,就要為先輩們正名。唐朝自然不會允許李世民是篡位者,宋朝自然也不會允許趙匡胤是篡位者,控制住史書的記載,鉗制住民間的輿論,經過幾十上百年,黑的能變白,有的能變沒有,何況本來就功過參半的開國皇帝?

所以,一個奪取了君位的臣子到底是不是篡位者,不是後世的史家決定的,而是看他身後有沒有為他洗白正名的政權。朝廷動用整個國家機器,挾裹著威脅、利誘和欺詐來為開國的篡位者進行重新評價,後世人只能慢慢失去記憶,修改史書,再往後,篡位者自然就成了英明神武的開國皇帝。

你還在說王莽篡漢?

篡位者們其實都跟王莽一個樣子

這就是專制的可怕之處,這也是專制封建王朝代代相傳的一種惡,它可以混淆人們對於歷史甚至是現實的認知。沒有了準確的認知,民眾對於歷史和現實的判斷也就會發生錯誤,就只能成為茫然無措的迷途者,只能成為統治者趨之若鶩的犬羊,或被利用,或被宰殺。

若是我國專制皇權時代擁有春秋時代的史官或者現代民主制度,那麼無論是劉邦、王莽,還是李世民、曹丕、司馬炎、趙匡胤,都逃不脫篡位者的命運。因為統治者擋不住史書延續和民眾口耳相傳的評價。按照儒家正統論的觀點,除了第一任皇帝,往後的朝代都是篡位者,也就不會出現如此眾多的“篡位者”中,只拉出一個身後無人的冤大頭王莽來斬首示眾,導致後世言篡必言莽。

這也就凸顯出專制和民主社會里言論生存壽命的巨大差距,專制者社會里,朝廷擁有對事件和個人的定義權和評價權,無論是歷史檔案還是民間言論都必須口徑一致,不然就論罪正法;反過來,如果民眾對於朝廷具有即時的批評的權利,而且不會因言獲罪,就不會出現“前偽後篡”的揪出來無人替他洗白正名“王莽們”,因為掌握權力者本就是民眾意志的產物。

江山是民眾的江山,本就在這裡,永遠不會被篡奪。只有將江山歸結於一家姓,才會出現後面的“篡位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