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以謀反罪被呂后誅殺,他真的是謀反嗎?其實沒那麼簡單

韓信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悲劇人物,他以獨步千古的軍事才能,輔佐劉邦創立西漢政權打下了半壁江山,最終卻含恨而死。

呂雉以謀反罪誅殺韓信。釀造此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呢,有人認為是功高蓋主,有人認為是劉邦妒疾賢能,有人認為是韓信自身問題?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韓信走向悲劇的呢,讓小呆君給大家分析分析。

韓信以謀反罪被呂后誅殺,他真的是謀反嗎?其實沒那麼簡單


從政治角度來看韓信是否真的“謀反”

西漢三傑之一的韓信,在楚漢之戰時期,韓信是一顆耀眼的明星,為了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他為劉邦縱論天下大勢,運籌定三秦以定天下的奇謀,繼而舉兵北破魏、代,東出井陘,取趙、協燕,定齊,南擊楚軍,一展自己之所學。明代茅坤譽之為"兵仙"。

韓信這樣的戰績,劉邦自嘆不如,但這樣"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軍事天才,最後非但沒有能享受西漢的榮耀,還在毫無任何證據的情況之下,也沒有經過任何審查程序,被呂后斬殺在長樂鍾室。其實,釀造這一悲劇的主要原因,就是劉邦想要鞏固自己的統治,延綿西漢國祚。

有人認為韓信是因為功高蓋主,那蕭何,張良同樣是功勳卓著,為何他們卻有一個好的結局。因為他們與韓信不同,他們有著長遠的政治眼光與理性的頭腦,早已透視封建統治者"兔死狗烹"的本質。

就比如足智多謀的張良,他為了自保,在劉邦得天下之後,先是稱病,深出簡居,常常不上朝,然後"顧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從此淡出了功名場,同時打消了劉邦的疑慮。

韓信以謀反罪被呂后誅殺,他真的是謀反嗎?其實沒那麼簡單


而韓信真的是因為過於蠢鈍,看不懂劉邦的心思嗎?其實不然, 韓信之悲,不是他不聰明,是因為他過度貪戀權欲,導致了他政治嗅覺失靈。

韓信攻城略地是他的目標,就是為了獲得爵䘵封賞,"以欲稱王,以異於列侯……不過欲自尊耳。"韓信身居齊國時,就意境擁兵百萬,威懾天下,實力足以和楚漢分庭抗衡,這也是他的人生事業的巔峰。武涉與剻通當時為他分析形勢,勸其趁機自立,以發展壯大自己,但這個提議被韓信拒絕了。

因為韓信的理想只是企求能夠藩王割據而自安,並沒有想過自立為王甚至稱霸天下,這就已經反映出他對政治的木訥以及滿滿的書生之氣。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封建專制下,這樣的理想只是一種奢望,根本不可能達到。秦始皇統一天下,早已經結束了分封,這是時代歷史發展的大潮流,而韓信還在想著裂土封王的政治觀念,是不受時代所接受的。

再者,韓信拒絕武涉與剻通的建議,選擇藩王割據時,就已經說明無論誰一統全國,他即使是手握重兵,他也絲毫沒有謀反的意圖,不然,以他當時的實力,早就與劉邦抗衡,甚至還可能改寫歷史。

韓信以謀反罪被呂后誅殺,他真的是謀反嗎?其實沒那麼簡單


從社會本質來看韓信的“謀反”一事

其實能夠從韓信的身上看出多個流派的精神意識,比如儒家"捨我其誰"的入世意識,還有道家追求逍遙的精神,這二者在他身上能夠體現得極為突出。

韓信智勇雙全、志在必取的人生態度,講信義、知恩圖報的品行,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體現得活靈活現,司馬遷對他讚賞有佳。

但是,韓信卻忽略了封建社會中"家天下"的社會本質,因為劉邦稱帝之後,天下自然就成為了劉氏家族的私有財產。劉邦雖然是至高帝王,但他也是人,雖然他順應歷史潮流,任賢唯能,但是也無法擺脫世俗的理念與唯權是重、唯我獨尊的"家天下"模式。

政權是"家"的私有之物,“排他”便成了必然,而韓信還在想著周朝分封授爵那一套,想著與劉邦共享天下,劉邦又怎麼可能容他留存呢。

韓信以謀反罪被呂后誅殺,他真的是謀反嗎?其實沒那麼簡單


劉邦奪天下之時,韓信一介名將,攻城拔寨,劉邦肯定欣賞他;而在守天下之時,韓信就成為了劉邦所懼怕以至嫉恨的他。韓信無疑成了劉氏王朝有眼中釘,肉中刺,到了一個不除不快,寢食難安的境地。因此,韓信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劉邦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為了國祚的延續,以韓信謀反罪來誅殺他,是最為合理的藉口。

只能說,韓信走向悲劇,錯就錯在他沒有審時度勢,企圖分割劉氏家族的“私有物”。


從韓信的為人態度來看他的“謀反”

韓信受袴下之辱,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而在韓信功成名就,迴歸故里之後,並沒有睚眥報復當初讓他遭受侮辱的人,反而還給他授以官職。

《史記》記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 '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 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將相曰: '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 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

而韓信當年落難,漂母贈飯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他榮歸時,尋找漂亮,報當日贈飯之恩。他是知恩圖報之人,以千金感謝漂母當時贈飯的恩情,可見韓信並不是見利忘義,自私自利的人

《史記》記載:"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 '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 "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縱觀韓信的一生,他的品行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是知恩圖報之人,而如今的對象是有著大恩大德的劉邦,韓信是連滴水之恩都還記得回報的人,他肯定會恪守身為臣子的本分,不可能會圖謀劉邦的江山。再者,韓信也是重信守諾的人,這樣的人怎麼可能造反呢?

韓信以謀反罪被呂后誅殺,他真的是謀反嗎?其實沒那麼簡單


不過,韓信的品德雖好,但性格上還是存在一定缺點,就是他太過自傲

《史記》記載他對樊噲的態度: "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 '大王乃肯臨臣! '信出門,笑曰: '生乃與噲等為伍! '"

韓信尊崇儒家的思想,"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所以,他看不起樊噲這等屠狗之輩,羞於他為伍,他認為樊噲只是靠劉邦的關係才上位的,可見他極為自傲。

而從呂后除掉韓信後,劉邦作出的反應是"且喜且憐",也剛好透露出了韓信蒙冤而死的真相。韓信屢次被劉邦貶黜,從最初的齊王,到楚王,最後到淮陰侯。只是因為劉邦手裡沒有韓信造反的證據,只能通過一次次藉口予以貶黜,最後再公佈朝野韓信謀反,可謂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大臣們自然就相信韓信是真的造反,也不會引起朝野對皇室的猜疑。

韓信以謀反罪被呂后誅殺,他真的是謀反嗎?其實沒那麼簡單


而劉邦知道呂后除掉韓信,“且喜且憐”,他心裡其實有點矛盾。除掉韓信就是去除了一個隱患,所以劉邦“喜”;而為何說“憐”呢?其實他得知韓信被除掉之後,心裡還有"捨不得,對不住了"之類的情愫,畢竟韓信為他奪得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自然是捨不得的。

而以上舉了這些事列來說,很明顯,韓信一直是恪守為臣之道,也沒有僭越雷池,那麼謀反這一說,自然就成了劉氏家族為了維護和鞏固統治的藉口。

韓信以謀反罪被呂后誅殺,他真的是謀反嗎?其實沒那麼簡單

總的來說

韓信能以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可見他是知恩圖報之人。何況劉邦對他的恩,不止滴水,那怎麼可能會有造反的意圖。

韓信在為齊王時,擁兵百萬,實力強大,能與楚漢分庭抗禮,都沒有謀反。在他沒有實權的情況下,怎麼可以謀反,作為軍事天才的他,難道不知道在什麼情況起兵對自己最有利的嗎?

所以,由此我們可以得知,韓信的悲劇是劉邦為了鞏固劉氏王朝而促成,因為韓信的軍事才能讓劉氏家族的人忌憚,是他們劉氏家族穩定的障礙。

所以,韓信的悲劇,是歷史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