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西周铜器


元氏铜器

1978年,元氏县西张村你发现西周墓葬,出土大批古代青铜器和几件玉器,其中有几件铜器上还有不少铭文。遗物青铜器、玉器共39件,均为西周时期遗物。铜器34件,大部分完整,可分为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四种。

一,鼎


元氏西周铜器


元氏西周铜器


鼎,1件。敛口,折沿,方唇,柱足,口沿上有对称的两立耳稍外侈,下腹向外顷垂,圜底近平,颈部饰凸弦纹一周。通高19.7、口径14.4、腹深10厘米。鼎腹内壁铸铭文一行,共四字,为“攸乍(作)旅贞(鼎)”


二,簋


元氏西周铜器



元氏西周铜器


铭文大意是:戎人大举出于軝国地,邢侯对戎作战,命臣谏率领......亚旅驻居于軝,......。臣谏禀告邢侯说:向您敬礼,我的儿子(?)已经死了,胞弟引则有长子名......,我把他托交给您,叫他学习政事。


我们知道,西周通行世官制度,王朝和各诸侯国的职官长紬是世袭的。谏是邢国的大臣,受命离国,出居于軝。拓没有亲生子息,便选择一个长侄,入朝继承他的官职。这是一种特例,在铜器铭文中以前还没有见过。


三,卣


元氏西周铜器



元氏西周铜器


元氏西周铜器


卣铭试语译如下:叔權(木旁为走)父说:我已年老,不能管理政务,倐你要谥慎地修饬自身,不可再以为自己年少。兄长我给你制作这小酒器,你用它宴饗你的君上軝侯,招待使臣。倐你要谨慎。这件小酒器不要毁掉,你见我的时候,我还要用它请你品尝。


元氏县西张村西周遗址


1978年3月,元氏县西张村村民张新爱和几个人在村东一块高地挖土时发现了大批古代青铜器和几件玉器,其中有几件铜器上有不少铭文。这批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共39件,均为西周时期遗物。


在元氏县正南5公里西张村东有个高大的土岗,俗称“霸王岗”,又名“东岗”。据当人人讲,七八十年前,这座土岗高出地面约三米以上,站在岗的两端,人不能隔岗相望,每逢春秋两季,风沙过后,地面就往往出现不少铜箭簇。多年来,由于不断取土,岗被渐渐削平,目前最高处只存1.2米,最低处只有0.5米左右。经钻探,刚下有文化层的地方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60米,总面积仅余288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深浅不一,一般都在1.7--2.2米之间,土质有浅黄土、浅灰土和黄沙土,内含烧土、炭屑和残碎陶片。在岗子四周和中部被破坏的断崖上还暴露有灰坑和墓葬等。

从采集到标本看,考古专家认为西张村遗址中的西周遗物大都是属于西周晚期的。属于西周的遗物有石斧一件,陶器均为夹砂或泥质的绳纹灰陶片,鬲和豆;东周遗物有筒瓦,卷云纹半瓦当和碗状豆。

采集到三件鹿角,有切锯痕,显然是用来制作骨器用的原料。

墓葬,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内人架一具,头北脚南,殉葬品铜礼器大都放在人架头前偏左的地方,车马器则位于人架头部右侧,小件玉器则放在人架腰部附近。

铜器礼器34件:有鼎1件,尊1件,卣2件,簋1件,爵2件,甗(yan)1件,盘1件,盉1件。车辖2件,马衔3件,马镳(biao)4件,铜铃1件,节约2件,圆铜泡2件,长铜泡2件,兽面铜饰4件,还有铜戈援前部,铜削中段,铜戟残部和弓形器的弓部等。

玉器5件。戈1件,环1件,璧1件,鱼2件。

元氏铜器与西周的邢国(节录)

李学勤 唐云明


一,臣谏簋释文(略)二,叔權父释文(略)

三,元氏铜器的时代

元氏西张村所出铜器中的礼器共八种十件:鼎、甗、簋、尊、盘、盉各一,卣、爵各二,构成一个完整的组合。但仔细考察,各器并非作于一时。

首先这组铜器中甗、盘、盉三件,制作粗糙,特别是盉盖的纽孔不通,不适使用,显然只能是明器。

臣谏簋是四耳垂珥的无盖簋,腹饰象纹,其形制纹饰均与1921年洛阳出土的邢侯簋(《通考》282)相同。同样的象纹,也见于1929年洛阳庙坡出土的臣辰尊(《通考》536)和卣(《善斋》123、《劫掠》630)。这几件器物的时代当大致相同。

臣辰尊、卣,郭沫若同志《两周金文辞大系》等书都是认为是成王时器。

《左传》僖二十四年富辰云:“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汉书·王莽传》:“成王广封周公庶子,六子皆有茅土。”所谓六子即指凡、蒋、邢等国君。据此,第一代邪侯是周公旦的庶子,在成王时始封。《汉书·古今人表》也说邢侯是周公子。

麦尊铭:


元氏西周铜器


这篇铭文记载的是形侯初封,到宗周谒见周王,受到异常优渥的礼遇赏赐。如上所述,邢侯是周公之子,他和成王是同辈分的堂兄弟,铭文说邢侯随成王乘船射猎,在一个宫寝中休息,彼此亲厚,是恰合身分的。铭文称侯之父为“c考”,足见邢国之封在周公死后,应当是成王的后期。今本《竹书纪年》把周公之死排在成王二十一年,虽不可据,从史事看仍是接近事实的一种假定。

邢侯簋是邢侯作器以祭祀其父周公,其年代应略晚于麦尊,可以估定在成康之际。因此,和邢侯簋同形的臣谏簋也是成康之际制作的器物,其铭文中的邢侯无疑就是周公之子第一代邢侯。

作尊、卣的叔權(木旁为走)父,我们认为同臣谏是一个人。古人名、字相应,“權”读为“劝”(“劝”字有“进”义,故从“走”)。名“谏”字“劝”,正相呼应。对照臣谏和叔權父卣,可知邢侯命谏率亚旅“处于軝”,是叫他作軝国的执政大臣。谏年老不能治政,作器告诫其弟倐,这和他受命来軝时把长侄托给邢侯如出一辙,都是由于他缺少子嗣的缘故。两铭互证,也说明谏和叔權父确属一人。

臣谏簋作于谏受命处軝的时候,尊、卣则作于他的暮年。所以,叔權父尊、卣的制作年代应定为康王时(甚至更晚一些)。尊和卣的下腹都膨出,呈现所谓“倾垂”的现象,卣盖有角,这些形制的特点与上述时代的推断是相符的。

攸鼎是腹部非常“倾垂”的弦纹鼎,同梁山出土的宪鼎(《断代(三)》图版贰)同型。我们曾指出,宪鼎不早于康昭之际,攸鼎的时代大约相同。如器铭所述,攸是軝侯之臣,他很可能是西张村这座墓葬的墓主,其下葬年代估计应在昭王时期。


四、邢国在西周史上的地位

元氏铜器在历史学上的意义,主要是揭示以下三点:

(一) 軝国的存在及其地理位置;

(二) 邢国始封的地点;

(三) 邢国与北戎的关系。

軝国的“軝”字,各铭写法小有出入,以大卣盖铭最为清晰,可以肯定是从“氏”声的“軝”。这一诸侯国于史无征,由于元氏铜器的发现,才得以为人所知。

軝国在什么地方?通过古文字学的分析,是不难解答的。

《说文》有“軝”字,又有“軝”字。《说文》认为“氐”字“从氏下著一,一、地也。”从“氏”声的字古音属支部,从“氐”声的字古音属脂部,彼此不相混淆。然而,在商周古文字里,迄今并未发现从“氐”声的字,这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氏”和“氐”本来是一个字,后世才逐步分化。《文源》已指出:“按氏古作c(篆氏),当与氐同字。氏、氐音稍变,故加一以别之,一实非地。氏象根,根在地下,非根之下复有地也。”白川静《说文新义》也主张“氏”、“氐”同出一源。所以,“軝”虽从“氏”,也可以视为从“氐”。

《汉书·地理志》元氏县下云:“泜水(旧误作沮水),首受中邱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入黄河。“《说文》:“泜水在常山”汉元氏县在今县西北。《清一统志》:“槐河源出赞皇县西,东北流入顺德府境,迳元氏县南,又东流入高邑县界,即古泜水,讹为“沮水”者也,此为北泜水。”今天的槐河就是古代的泜水。

元县西张村的位置,据简报在今县正五公里,槐河自四而东,至村北折南流,出铜器西周墓则在村西(原文如此)约半公里,正好在槐河古汦水之滨。铜器铭文表明墓主是軝候之臣,这里是軝国的一处墓地。这就很清楚地指示我们,“軝”为“泜”,軝国实由地处泜水流域而得名。

关于邢国的初封位置,古书有不同说法,历来争议不决。《汉理志.地理志》赵国襄国下云“故邢国”,杜预注《左传》也说邢在“今广平襄国县”,即今河北邪台,但他们没有明说邢国的始封就在当地。到了《元和郡县志》才详细说“今邢州郭下龙冈县,古邢国也。周成王封周公子为邢候,后为狄所灭,齐桓公迁邢于夷仪。今邢州城内西南隅小城,即古邢国。”这是邢国始封地的第一种说法。

《说文》:“邢,周公子所封,建近河内怀。《续汉书·郡国志》河内郡下云:“平皋有邢丘,故邢国,周公子所封。”平皋邢丘在今河南县东,这是邢国始封地的第二种说。

两种分歧的说法,从表面看,第二说似乎较古、较有根据。历史上有不少人曾反驳此说,如《后汉书》注引臣瓒云平皋的邢是“丘名也,,非,国在襄国西。”请代邵瑛的《说文解字群经正字》、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等书也都指出许慎的错误,但仍有很多人沿用《说文》、《续志》的说法。刘节作《古邢国考》,又认为邢原在巩洛之南。

在北齐式平初年,今河北邢台地区即曾出过五件邢侯夫人姜氏鼎,不过这五件鼎久已亡佚,不能判定年代,无法作为周初邢国位置的证据。这次元氏铜器的出土,铭文明确记载戎人大出于今元氏县境的泜水流域,邢侯出兵搏战,有力地证明邢初的封就在今河北邢台。

邢国的历史始终与戎狄有关。《后汉书・西羌传》载,周室东迁,秦襄公攻戎救周,“后二年,邢侯大破北戎”,这条重要史料当出于古本《纪年》。臣谏簋邢侯所御的戎,我们以为也是北戎。

北戎在西周时久已存在。《西羌传》曾提到周宣王三十八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春秋时,北戎侵郑侵齐,一再成为周诸侯国的祸患。杜预把北戎和山戎、无终混为一谈,认为在今河北卢龙一带。和臣谏簋所述战役的地理形势对照,山戎如自卢龙往元氏,必经周朝的重要诸侯燕国,那时燕国雄镇北方,不会容忍戎人南袭,所以杜预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江永《春秋地理考实》比较正确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说:“今按《释例》杜以北戎、山戎、无终为一,皆为今直隶永平府,地去郑甚远,何以侵郑?此北戎当在河北(黄河以北)。庄二十八年之大戎、小戎,今考其地在太原之交城;成元年之茅戎,在解州平陆,北戎盖此等戎耳。”北戎是散居晋国境内的一种民族,多数在今山西省东部和东南部。臣谏纂所记,应即北戎东出井陉南下,以致威胁邢国。周平王时,北戎乘周室危弱之机,由太行向南发展,又被邢国击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邢国的建立本来就有遏制戎人。作周朝北方屏障的作用。

邢国以北的軝国,是周朝的同姓还是异姓诸侯,目前还不知道。邢侯命谏率领亚旅居处于軝,成为軝国的执政,目的很可能是监督軝侯,把軝国变成邢国的附庸。軝与北戎有无关系,是有待将来探讨的问题。

春秋前期,白狄通过晋北进入太行山区。元前662年,狄人伐邢;661年,齐军救邢;660年,狄人灭卫;659年,齐、宋、曹救邢,迁邢国于夷仪。由此可见,邢国一旦复亡,势必直接危及卫、齐、宋、曹等华夏诸侯,只是由于齐、晋强盛,狄人的势力未能进一步扩展。邢、卫迁于黄河以南以后,故地为晋人占领,这时北戒已经退居今山西北部,建立了代国,最后在公元前457年被赵国吞灭,即《后汉书・西羌传》所说:“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

我国从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河北石家庄地区在先秦时期,戎、狄与华夏势力纵横往来,先后建立过不少诸侯国,不同类型的文化在这一地区交错融会,有着丰富复杂的历史,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元氏铜器的出土,为我们揭开了历史帷幕的一角,相信随着本地区考古工作的开展,还会有更多的重要发现。


(参考选自《考古》1979,1)


附:《邢侯所博之“戎”考》(《文物春秋》1999,2)


元氏西周铜器


元氏西周铜器


元氏西周铜器


元氏西周铜器


元氏西周铜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