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与李林甫党争的背后:藏着两股势力,更藏着大唐帝国的痛点

如果年迈的张九龄午夜梦回,想起他与李林甫一生的宿怨,我想他一定会将故事的起点放在开元九年。

尽管那时候,冲在最前面的是张说和宇文融

这一年,张说拜相。没过多久,依附张说的张九龄,就被提拔为中书舍人内供奉,成了玄宗的近臣。玄宗封禅泰山之后,张九龄目睹宇文融权势逼人,便劝张说:“宇文融承恩用事,辩给多词,不可不备也。”而张说则不以为然,轻蔑的说:“此狗鼠辈,焉能用事?”在他看来,自己既是中书令,又是文坛领袖,而他宇文融就是个监察御史,乃狗鼠之辈。很显然,张说看轻了宇文融。

同样是开元九年,宇文融得到了唐玄宗的重用。这一年,他为总设计师,开始在全国推行“括户政策”,增加国家户口,以充实国家财政收入。春风得意的宇文融,也向唐玄宗推荐了自己的小弟,那个人叫做——李林甫。

张九龄与李林甫党争的背后:藏着两股势力,更藏着大唐帝国的痛点

党争的开端

这已然形成了两个朋党派别,双方你来我往,朝廷颇不宁静。《旧唐书·玄宗本纪》直接这样记载道:

右丞相张说、中丞宇文融以朋党相构。

是的,在经历了开元初期的励精图治之后,开元中期的朋党之争,就此拉开了帷幕。

一、党争的第一阶段:张说与宇文融的交锋

首先发难的是张说。身为中书令的张说,一直看不惯因“括户”政策,而与宰相争权的宇文融。《旧唐书·宇文融传》记载道:

中书令张说素恶(宇文)融之为人,又患其权重,融之所奏,多建议争之。

换句话说,只要是宇文融提出的方案,张说必然会进行争论。比如,玄宗封禅泰山回来之后,宇文融上疏,请求将吏部分为十批人来主持科举考试。虽然玄宗采纳了

“分吏部为十铨”的建议,但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张说的抵制,正所谓:

(宇文)融奏选事,(张)说屡却之。

张九龄与李林甫党争的背后:藏着两股势力,更藏着大唐帝国的痛点

张说和宇文融的交锋

屡受压制的宇文融,决定反击。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他联合御史大夫崔隐甫,以及御史中丞李林甫,一同上疏弹劾张说,行不轨之事。而这所谓的“不轨之事”,一共有三件。而最刺激玄宗敏感神经的,是这样一件事:

(劾奏张说)引术士王庆则夜祠祷解。

这意思是说,张说结交了“术士”,夜观星象。而这种行为,难免让人觉得他想图谋不轨。于是唐玄宗立刻就派出金吾卫,将张说的宅子包围了起来。不久前还和皇帝共登泰山,经常宴饮的张说,一下子由宰相变成了阶下囚。

最终,案子也查清了,夜观星象的不是张说,而是他的下属,张说只负领导责任。尽管如此,

张说依然被罢免了中书令的职务;依附张说的张九龄,也被贬到了地方任职。

而获胜的宇文融,在几年之后的开元十七年成了“百日宰相”,九十九天后,他便因为得罪官员太多,“为时论所讥”,被贬出了京城。

二、党争的第二阶段:张九龄与李林甫的交锋

谁也没想到,张九龄的人生巅峰,会出现在张说去世之后。

开元十九年(731年)三月,思念起文学之士的唐玄宗,又将张九龄召回了京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十二月,张九龄被任命为宰相,五个月后成为中书令。

李林甫也没闲着,几乎同时,他也成为了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也算是拜相了。

(一)张九龄、李林甫之争 一在明一在暗

擂台已经摆好,两人的交锋也就此展开,只不过参赛的两人,却是一明一暗。

在明处的,是张九龄。对于才望不高、擅用权术的李林甫,张九龄从不隐瞒自己对他的鄙视,常对别人说:

李林甫议事,如醉汉脑语,不足可言。

再比如,张九龄曾公开向玄宗表达对李林甫的不满,他说道:“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只可惜玄宗没有听进去。

张九龄与李林甫党争的背后:藏着两股势力,更藏着大唐帝国的痛点

李林甫暗中反击

在暗处的,当然就是李林甫了。他心里虽恨死张九龄,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私下里挑拨玄宗与张九龄的关系。

例如,有一年唐玄宗想提拔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张九龄表示反对。而李林甫当场不发表意见,等其他宰相不在的时候,私下对玄宗说:“仙客,宰相才也。九龄书生,不达大体。”第二天再次商议,张九龄依然反对,李林甫又是当面不说,私下对玄宗进言道:“天子用人,有何不可?”于是玄宗下定决心,赐爵牛仙客,食实封三百户。

明里一套,暗里一套,事事迎合玄宗的旨意,重伤张九龄,这就是李林甫的“高招”!

(二)党争的高潮与尾声:“王元琰与严挺之案”

当时,张九龄有位好友叫做严挺之,官拜中书侍郎,张九龄曾举荐他为宰相。但没想到,严挺之却摊上了事。

事情是由“王元琰案”开始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蔚州刺史王元琰因贪赃被下了狱。由于中书侍郎严挺之的前妻,正是王元琰的现任妻子,严挺之便想营救王元琰。

李林甫知道这件事以后,便秘密的告诉了玄宗。玄宗大怒,可张九龄却依然极力为严挺之辩护。这样一来,就引起了玄宗的怀疑:提拔牛仙客你反对,严挺之犯错你却处处维护,你张九龄是在结党吗?

这又刺激了玄宗敏感的神经。于是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张九龄罢相,次年,被清洗出朝廷;而李林甫则成为了新任中书令,牛仙客也一同拜相。至此,张九龄、李林甫二派党争,终于烟消云散,落下了帷幕。

那么,在了解了开元中期党争的过程之后,阐史君要提出一个问题了,那就是:开元盛世之下,为什么会出现长达十多年的党争呢?这场党争的实质又是什么?别着急,我们慢慢分析。

三、党争的实质与原因一:“文、吏之争说”

最先提出开元时期党争的实质是“文学与吏治之争”的,是汪篯先生。他认为,玄宗开元时期,朝廷中一直存在着“文学与吏治”之争。具体来说的话,张说、张九龄代表着文士派,而宇文融、李林甫代表着吏治派。

(一)张说和张九龄的“文学派”

之所以认定张说和张九龄属于文学派,不仅因为他们都以文采著名、都是文坛领袖,更在于他们的施政作为和选拔人才的方式。

在施政作为上,张说为相时,以文辅政“粉饰盛时”。

他主持丽正院,聚集文学之士,进行修书、侍讲;玄宗封禅泰山,所有礼仪也是张说拟定的。《大唐新语》就曾这样评价张说:

掌文学之任……开集贤、置学士,功业恢博。

张九龄与李林甫党争的背后:藏着两股势力,更藏着大唐帝国的痛点

张说、张九龄的“文士派”

在选人上,张说、张九龄则主张以“文章取人”。

例如上文所说,张九龄反对提拔牛仙客入朝为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牛仙客不是文学之士。《资治通鉴》记载了张九龄的原话:

九龄曰:“……仙客边隅小吏,目不知书,若大任之,恐不惬众望。”

“边隅小吏,目不知书”是张九龄看不上牛仙客的原因,在他看来,只有“文学之士”才能赏以官爵,像牛仙客这样的典吏,最多赏赐些金银就够了。——张说、张九龄一派,任用“文学之士”的理念,由此可见一斑。

(二)宇文融、李林甫的吏治派

宇文融、李林甫的吏治派,虽不擅长文学,但却擅长吏治。

宇文融的“吏治干才”不用多说,“括户政策”就是证明而李林甫呢,他虽然是奸相,但对于他的才干,《旧唐书》也不得不这样评价:

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

在选人用人上,吏治派也与文学派有着明显的分歧。还以玄宗提拔牛仙客这件事为例,李林甫私下对玄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叫做:

苟有才识,何必辞学。

在李林甫看来,如果一个人有才识、擅吏治,又何必需要有文化呢?这显然是针对张九龄等“文学派”所说的。

综合上面的内容,文学派与吏治派,在施政观念上和用人理念上,都存在着明显不同。尤其是用人上的分歧,也让他们身边各自集合了不同类型的人,如此一来,怎能不形成党争的局面?

四、党争的实质与原因二:“出身、势力不同说”

张九龄与李林甫,在出身和所代表的势力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先说出身吧。张九龄,出身于岭南曲江的普通地主家庭,武则天长安二年,他考中进士。在文坛领袖张说的提携下,张九龄平步青云。

而宇文融与李林甫呢,则是官僚与传统贵族出身,以恩荫入士。宇文融的祖父宇文节曾在贞观时期担任尚书右丞;而李林甫则是李唐宗室,曾祖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封为长平王。

出身不同,也决定了他们所代表的势力各不相同张九龄等人代表的势力,是依靠科举进入仕途的新兴地主,如张说、严挺之、崔日知、贺知章等人都曾考中进士。

而李林甫等人代表的势力,则是传统的关陇旧族和山东大族,且这些人多靠恩荫和军功入仕。如这一派的裴光庭,是礼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萧嵩则是宋国公萧瑀的侄孙。此外,当李林甫掌权后,他一直在破坏科举制度,目的就是打击普通地主势力。

可以这样说:张九龄、李林甫的出身不同,所代表的势力也不一样 , 这就使得他们在政治舞台上, 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

张九龄与李林甫党争的背后:藏着两股势力,更藏着大唐帝国的痛点

新兴地主与传统大族的冲突

以上呢,我们从两个派别的角度,分析了党争出现的背景和原因:张九龄代表“文学派”与新兴地主的力量;而李林甫则代表“吏治派”与“传统旧族”的势力。

这些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似乎还有些不够。接下来,阐史君还要用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这场党争。这个全新的角度就是:帝国的痛点——财政。

五、阐史观说:帝国的痛点——财政 撕开了党争的口子

经过了开元初期的励精图治之后,到了开元中晚期,财政问题已逐渐成为帝国的痛点。

首先是军费开支日益增大。据《资治通鉴》记载,开元前期每年边防费用不过二百万贯,可是到了开元晚期,由于玄宗好大喜功,士兵逐渐增多,军费开支达到一千万贯。而到了天宝初年,军费开支就更多了:

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其次是官僚机构的行政费用增多。唐太宗时期,内外官只有730人,可据《通典》记载:到了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所有的官和吏加在一起,共有三十四万九千八百余人。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此之外,开元中期,玄宗生活日益奢靡,用《资治通鉴》的话说,那就是“上(玄宗)心益侈”。此外,玄宗时期,光带品级的宦官就三千多人,再加上李唐宗室子弟,这些开销,搞得长安都承受不起了,皇帝也不得不搬家去洛阳“逐食”

张九龄与李林甫党争的背后:藏着两股势力,更藏着大唐帝国的痛点

帝国的痛点——财政问题

那面对财政问题,两个派别都是怎么解决的呢?

张说、张九龄集团代表的是传统儒家的思维,他们只会帮皇帝节省开支,比如减少军事行动,这不,张九龄就曾反对和契丹交兵,主张用外交手段进行斡旋嘛;再比如,他们还会要求皇帝杜绝奢侈,减少对百姓的盘剥,为此,张说一直就反对宇文融的“括户政策”。

那宇文融与李林甫集团是怎么处理的呢?他们会为皇帝“搞来钱”。比如宇文融的括户政策,就是帮助国家增加户口,以便让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够增多。再比如李林甫,为了减少中央的财政负担,还将行政、军事、财权全都下放给了节度使。

当财政问题不突出的时候,玄宗皇帝可以在两派之间,玩玩平衡:张九龄们负责治理国家,李林甫们则负责专门给国家挣钱,岂不美哉?但是,到了开元中后期,财政压力越来也大,成为了帝国的痛点。于是,平衡就被打破了,玄宗皇帝也必须做出取舍,那么这时候,党争自然也就随之而来了。

至此,我们也终于弄清楚了党争的实质!张九龄与李林甫党争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帝国的财政问题!可以说,正是帝国的财政压力增大,撕开了党争的口子。

而了解了党争实质与帝国的财政压力,相信您一定明白了,为什么唐玄宗会倒向李林甫了吧。

既然结局已定,张九龄只能选择离开,他一路高歌着“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的诗句,离开了朝廷。开元二十五年,他被贬为荆州长史,而两年后,他回到了岭南故乡。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五月七日,“一代辞宗”张九龄病逝于曲江。

开元年间的那一段往事,也就此尘封了;而开元盛世,似乎也已经到了尘封的时候……


《资治通鉴》 等

作者简介: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媒体人,有数十篇文章流传网络,期待你的关注与指正。

★本头条号“脑洞阐史观”已与“维权骑士”签约,盗用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