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抽閒,教育雜談

有學生跟我開玩笑說,學習數學,老師不講,自己看書還容易一些,老師一講,到糊塗了,什麼原因?

我說,這應該有三種可能:第一,學習是有層次的,你自學不用老師講就容易了,這只是學習的基礎層次、知識層次;老師講的是能力層次、思維層次、運用創新層次,當然也包括技術性的知識排列組合包裝。如果你只是停留在知識層面,糊塗是很正常的。第二,我們老師的課還沒有達到融會貫通、深入淺出的境界,換言之把簡易的東西複雜化了,沒有注重利用傳授技巧影響改造學生的思維方式。第三,你認為自己懂了很多,就停留在原地,根本就沒有去聽,去深入思考。數學是思維體操,你若懶,思維就慢,隨之就跟不上了,如此而已。

正如漢代鄭玄說“易”有三義:簡易,變易,不易。萬事萬物沒有不變的,變是生活的常態,而變的背後有一項永恆不變的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變換的法則和精神。譬如,四季自然更替,白天黑夜交替往復,人疲累了就要休息。如此紛繁複雜的社會,如此紛繁複雜的萬物,如此紛繁複雜的人群,我們怎樣處理?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將簡單的事情深刻化。簡易是知識的特徵,變易是思維方式的本質,不易是變易的前提,簡易存在於變易與不易之中。

記得大學時代曾咀嚼一位大師的話(原話忘了,大意如下):學習,便是讀了書後忘記書。當時不甚瞭然,至於疑惑說的是瘋話。隨著不斷深入而又廣泛地拓展自己的知識邊界和認知思維,有一種模糊的感受:很多時候我們認識事物,不是根據事物的本來面目熱,而是根據我們自己來認識事物。例如,很多人研究易經,南懷瑾先生講《易經》大多是站在佛學角度解讀;傅佩榮先生是站在哲學角度來解讀的;曾仕強先生是站在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講《易經》。紛紛擾擾,《易經》越傳越神,莫衷一是,當然也不可能只有一種門徑與方法。但是,各種解釋都能夠找到數理的依據和道理的根源。

話題還是挪移到前文的數學學習的說法淺見之中,也只能說是我自己的認識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