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抱怨到接納,只需一步

娜娜抱怨她9歲的女兒很邋遢,把衣服、書籍、各種用品扔得到處都是。現在孩子不能出門上學,就別說梳頭髮了,日常的洗臉刷牙都需要娜娜不停的敦促。每天下班回來房間就像是被齊天大聖大鬧天宮過滿地狼藉,這時娜娜都會一邊抱怨一邊指揮女兒一起收拾房間,這讓她很是困擾。

娜娜說:“我真覺得她就是個懶蟲,作為母親,教好她是我的責任,所以我一直不停要求她保持整潔。她很討厭我這樣做,我真的希望自己可以不再覺得她懶,這樣我們倆都會好過一些。”

從抱怨到接納,只需一步

慧慧說,兒子都8歲了,還不會自己挑選衣服,每天早上起來為著穿什麼衣服要花很多時間。也不知道天氣的冷熱,和應該要匹配衣服的厚薄,要不就是很冷的時候要穿單衣,要不就是熱的時候要穿新買的毛衣,選衣服不但非常的糾結,而且很是固執。因為慧慧要先送兒子上學後才能去上班,這讓她每個工作日出門時都很煩躁。

論語中說,吾日三省吾身,父母們也需要反思一下和孩子相處過程中自己無意識的感知過程。

娜娜被鼓勵思考換個角度看問題,她說,可能另一種解釋是,孩子在許多方面都比自己更隨性。自己是一個非常愛整潔的人,隨時處於緊繃狀態,需要讓一切事物處於認為應該在的位置。而孩子對於處在邋遢的狀態裡感覺很自在,很舒服,這樣其實也挺好的,心情好才是真的好。

娜娜還說,以前去公園玩時,孩子總喜歡在草地上打滾,在大石頭上爬上爬下,到處亂跑亂摸,把自己搞的渾身髒兮兮的,娜娜在幫她洗外套時總有怨言。

但是換個角度看,娜娜說,其實孩子喜歡遠足,喜歡探索大自然,即使這個過程弄的滿是泥濘甚至會摔倒,擦傷,但孩子很享受這些東西,孩子比自己更有冒險精神,從這方面看是好事。

從抱怨到接納,只需一步

而且娜娜反思說,為什麼自己會對孩子有消極的看法呢,通過審視自己的內在,她覺得還有一個原因是自己童年的記憶。在她的印象中,父母既要忙於工作,又要照顧她和弟弟,那時沒有現在這麼方便的家務工具如洗衣機、煤氣灶、各種廚房小用品,不僅家務要花很多時間,也沒啥衣服穿,自己的衣服常常是洗的泛白,甚至會打補丁,正因為物質的不豐富,生活的壓力大,加上還要照顧弟,娜娜就要求自己,珍惜衣服,隨手還原物品,隨時準備去幫助父母,所以形成了她現在的樣子,也導致她看不慣女兒的隨性和“邋遢”。

而前面提到的慧慧,認為自己兒子不成熟,因為8歲了還不會自己挑衣服,這時,她並沒有覺察到自己無意識的感知過程,只是依照自己的情緒來看問題,在被鼓勵進行有意識的反思後,她深入自己的內心,才發現原來自己對兒子慢吞吞的狀態很急躁,很沒有耐心。她才看到,兒子之所以沒有學會如何自己挑選衣服,是因為她不夠冷靜,也沒有足夠的耐心讓自己去選衣服。對她來說,早上趕著出門的時候,自己給孩子挑衣服會更簡單一些。

在發生衝突和矛盾時,我們父母深入自己的內心,努力將無意識變成有意識的感知,當然這個過程不容易,但這樣可以讓我們從抱怨到真心的接納,這個不容易是值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