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智能汽车的核心在运营而非制造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公司的品牌日活动上语出惊人,说中国只有四家厂商在做智能汽车,分别是两家老牌车企上汽和吉利,以及两家新造车公司蔚来和他自己的公司。他用两个标准来衡量这一点:是否定制或者自己研发操作系统;是否自己研发自动驾驶技术。中国大多车厂,仍然是以合作和集成为主。何小鹏则认为,硬件制造上可以有很多合作伙伴,一些软件上一定要自己研发。

思辨|智能汽车的核心在运营而非制造

他的另一个引发了很多讨论的观点是:智能汽车的核心在于运营,而不是制造。何小鹏以智能手机类比来解释这个观点。

第一个运营工作是,在硬件上要规范软件基础平台。有了这个规范,软件开发者才可以大规模地为手机开发服务软件。何小鹏举例说,以前开发手机游戏,最痛苦的就是手机屏幕大小不同、交互界面不同、具体的硬件计算单元不同。苹果手机出现之后,苹果一直都很强力地规范软件平台,所以,苹果虽然不断在硬件上升级,但是可以让软件开发者始终清楚,该如何给苹果开发应用。但是你要是针对早年的诺基亚开发应用,就很痛苦,因为针对每一款诺基亚要开发的版本都不同。

何小鹏认为,今天的汽车生态就有点类似于这种状况。每一家厂商、每一家厂商里不同的车型,对智能化的规范都是不一致的。这导致很难针对智能汽车用户开发出统一的产品、内容和服务。

第二个运营工作是操作系统的运营。在他看来,智能手机全球有三种大的运营软件,一个是苹果的iOS、一个是安卓,另一个是中国的安卓,是中国手机厂商比如小米、华为在安卓基础上开发的自己的操作系统。在运营软件也就是操作系统上,产生了无数的公司,可以在上面开发自己的应用、软件、服务、内容。不同的操作系统,会鼓励不同的开发策略,他们规定在上面上什么软件,上什么游戏,鼓励什么、不鼓励什么,要做支付还是不做支付。

对于智能汽车而言,有了跟硬件规格一致性的软件平台,有了软件平台比如AppStore的运营,最终才能建立起智能汽车的生态。

传统的汽车制造商,更讲究用户定位,以销售为导向,核心是用户为什么会买某款车。但是互联网讲究的是体验,体验就是以运营为导向。只不过,在硬件领域,没有销售就不可能有运营,销售和运营是依赖关系。因此,必须两条线一起做。何小鹏说,他看过一些整车厂,“我觉得(他们)对制造很懂,对很多方面很懂,但是对于智能的软件研发跟智能软件研发之后如何让用户用得好、用得爽上面考虑的不多”。

大数据处理信息服务商金盛网聚WJFabric认为,过去对于汽车的概念定位为“带轮子的沙发”,可见其工具特性更为显著。未来的汽车,会是智能设备其中之一,是优化人们工作和生活体验的重要载体。换句话讲,智能汽车不只是人的下肢的“延伸”,因为它会通过与人的互动形成新的生活习惯。因此智能汽车对人的“陪伴性”凸显出来了。与智能手机相比,智能汽车的想象空间更大,但回顾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能够总结出智能硬件发展的底层逻辑,即保持工具先进性的同时,让智能设备成为用户乐于改变自己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