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得與失系列之二

美國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 全球化的得與失系列之二



1、


美國心目中的全球化本應是什麼樣的?


不可否認,過去三十年的中國的經濟奇蹟和增長,是與中國融入全球經濟分不開的。我首先分析一下,全球化給中國(C國)和美國 (M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分別帶來了什麼。


美國不是慈善家,美國推進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時候,並不是為中國考慮的。美國的經濟學家和智囊根據經濟理論,認為全球化對美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由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是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的理論基礎。其後,在Heckscher、Ohlin、Stolper、Samuelson等人的努力下,“比較優勢”理論成為了WTO和發達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降低貿易壁壘的理論基礎。經濟學家認為,按“比較優勢”理論,不同國家生產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將增加總產出,提高所有貿易參與者的經濟規模。對於勞動力富裕而資本稀缺的國家(如三十年前的中國),自由貿易將提高勞動者工資同時降低資本價格。


具體比較優勢的理論可以參見附錄。


* * *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自由貿易”對C國這樣一個勞動力豐富資本技術稀缺的國家,根據理論應該產生的結果是:


1) 由於專注勞動密集型產品,總產出(GDP)大幅上升;


2) 在全球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前提下,勞動力工資有所上升,但由於其他國家的剩餘勞動力的競爭,上升幅度存在上限;


3) 技術的價格(技術報酬率)下降。企業傾向於引入而不是投資自行開發技術;


4) 對外資開放的領域內,利潤被外資獲得,國內資本的價格(資本報酬率)下降。國內企業的投資意願下降。


這個其實和中國在入世後的發展是類似的:


1)勞動力價格(工資)確實有顯著上升;


2)技術價格(回報)下降。這個看起來並不明顯。但想想,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引入一套西方國家淘汰的汽車生產線就能賺很多錢。全球化後,在進口車的競爭下,不引入世界同步的技術,就沒有競爭力。其實也是技術的回報下降了;


3)資本價格(回報)下降。在八十年代,敢於冒險先進入中國的外資(港資臺資為主)其實沒啥大錢,但當時中國太缺乏資本。康師傅就是靠中國市場成為巨頭。入世後,就沒有這麼好的以小博大的機會了。要賺大錢,也得投大錢,資本的回報下降了。


完全按照比較優勢理論,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在中國的結果應該是:


雖然中國GDP大幅上升,人民的勞動收入上升,但存在上限,會被牢牢的鎖死在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業。人均GDP可以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但不會趕上發達國家。


全球化可以提高美國的資本回報水平和技術回報水平,幫助美國資本家賺更多的錢,同時升級產業,進一步擴大美國的技術優勢。


這個也是美國心目中的全球化。然而,美國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2、


真實發生的全球化是什麼樣的?


理論歸理論,實際歸實際。美國的判斷連續錯了三次,都錯在東亞國家身上。三個東亞國家,日本、韓國和中國,都是表面上主張比較優勢自由貿易理論,心中都燃燒著產業升級進口替代的野心。


從明治維新到一戰結束,日本用戰爭賠款和無比殘酷的工農業剪刀差,在短短几十年間建立了一套現代工業體系,邁入了列強的行列。二戰後,從廢墟中重建的日本,抓住了朝鮮戰爭為美國供應後勤的機會,靠通產省調動全國的經濟精英,從低端紡織開始,一步步產業升級,最終在1975-1985年對美國經濟構成了重大威脅。


而韓國則通過政府和財閥的相互協助(勾結),也一步步從低端產業開始,在產業鏈上一步步爬升。


十四億人口的中國,則成為了第三個不按照理論行事的的異類,而中國的經濟規模,比日韓加起來還大很多。


中日韓三國之所以能在產業鏈中逐步升級,沒有被鎖死在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有以下幾個共性:


1) 重視教育,不斷提高人口素質,縮小與先進國家人口素質上的差距。從投資回報率來看,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額外投資大概率是打水漂兒,投資回報很差。但東亞三國,特別是中國的父母樂於在這方面浪費錢。國家也非常重視教育,在一兩代人的時間內大幅度提高了人口素質。


2)政府和企業家對產業升級和提高技術的不懈追求。雖然中國也有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說法。但是政府和企業家都持之以恆的引入先進技術,用各種手段獲取技術。能買技術就買,買不到就挖人自己開發。雖然投資技術的回報率不高的情況下,仍然不斷進行產業升級。同時學習先進技術有不走彎路的後發優勢。


3)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積累下的資本,不斷用於擴大再投資。高儲蓄率高投資。雖然全球化導致資本回報率下降,但政府和企業都持續投入。


4)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產業外移的難度。日本、韓國、中國都有瘋狂投資基建的時期。熟練工人+高度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完成產業鏈。使企業把生產轉移到更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的難度加大。


很多經濟學家一直在聲稱中國投資的效率低下,浪費多,重複建設。投資回報率不如美國。這個沒錯。


全球化實際上導致中國的投資報酬下降。中國股市就是一個例子。但中國政府和企業家沒有美國的跨國公司那樣的全球化視野,還是繼續頑強的繼續在中國投資。(中國的外匯管制也是一個原因)


比較優勢理論無法引入不同的文化和國家主義,嚴格來說,中國的資本和技術的報酬率因為全球化都下降了。但中國政府、大部分企業和國人就還是願意在這方面做投入,賠本也要幹。


中國企業家在擴大再生產方面急劇冒險精神。這個是一個比較複雜有爭議的話題,這種冒險精神有企業家本身的原因,有地方政府對GDP的狂熱追求,有銀行方面的支持,這個後續有時間再單獨寫吧。


美國企業賺了錢,最先想到的是回購股票拉股價+分紅,錢賺得不夠就借錢回購股票+分紅(比如波音)。


中國企業家賺了錢想的是投資擴產能,沒賺錢想的是從銀行搞貸款加槓桿投資擴產能。


美國企業想的是通過外包產業鏈降成本增利潤拉昇股價,中國企業想的是不斷加大投入向產業鏈上游攀升擴規模。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中國企業家很多時候並不是以利潤為最終目的,而是以規模導向。


美國政府認為中國企業界這種“蠻幹”行為,經常做明顯不合算的資本和技術投入,是政府推動的,是破壞正常的市場競爭。實際則不然,很多這種行為是企業自身主導,政府只是配合。


美國發現,本來希望中國停留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美國把持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但最終發現中國的產業不斷升級,不斷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升級,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越來越少......


3、


全球化的實際結果


最終,全球化的結果是:


美國通過把生產轉移到中國,得到了鉅額利潤。鉅額的利潤導致了美股四十年的大牛市。


在財富排名,企業收入10強中,美國只有2家:沃爾瑪 + ExxonMobil (第一第八);中國有三家中石化(2)中石油(4)國家電網(5)


企業利潤10強中,美國有4家,Apple(2), JP Morgan(6), Google (Alphabet)(7) , BOA(9) ;中國有四家,四大國有銀行:工商銀行(3),建設銀行(5),農業銀行(8),中國銀行(10)


而在企業市值10強中,美國有8家:微軟、蘋果、Google、Amazon、FACEBOOK、伯克希爾哈撒韋、強生、埃克森美孚。中國只有兩家,騰訊和阿里巴巴。其中前5家都是美國的。


中美在過去二十年的全球化中各取所需:中國得到產能、規模和就業。美國公司得到鉅額利潤、市值和股市大牛市。


我們經常嘆息,中美貿易中,大部分利潤都被美國賺走了。中國生產產品,一臺手機賺幾十元,美國人做品牌設計營銷,一臺手機賺幾千元。


但這個是雙方選擇的結果,也沒有誰賺便宜誰吃虧。


然而,這個結果,中國一方樂於繼續下去,美國人不幹了。


4、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全球化在過去20年,讓中美雙方得益,但同時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對美國的負面影響更多在政治層面,川普的當選就是美國選民對全球化不滿的一個爆發。


對中國,在得到產能規模和就業的同時,也埋下了潛在的風險。


全球化這柄雙刃劍,中美雙方付出了什麼代價?


去全球化,對兩個國家又意味著什麼?


且聽下回分解




附錄:


比較優勢的簡化模型


完成商品產出的必要的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技術等。按發達國家主張的自由貿易觀點,商品、資本應自由流動,而勞動力、技術不能自由流動。


我們從一個簡化的模型開始分析,只有勞動力、技術兩類要素;兩個國家:C國和M國。C國勞動力過剩、M國技術過剩。自由貿易會導致中國勞動力價格(工資)上升,技術價格(回報率)下降。M國技術價格上升,勞動力價格下降。這個結局看上去很美。C國工資上升,技術成本下降。但我們想的更深入一些,問題就出現了:


問題一:在全球化初期,C國的勞動力供給過剩,農村存在大量的剩餘勞動力。低技術勞動力的供給曲線接近水平。自由貿易導致對勞動力需求的上升在大量剩餘勞動力存在的情況下並不會導致低技術勞動力價格(工資)的上升。


問題二:當多年的自由貿易使C國的剩餘勞動力被吸收後。看似C國的勞動力價格可以開始上升了。但是,C國的勞動力價格上升後,卻發現,全球仍存在大量的剩餘低技術勞動力。在全球低技術勞動力過剩的前提下,自由貿易會導致製造業外移到更低成本的國家,不會導致C國工資的進一步上升。


問題三:自由貿易導致的技術價格下降看似是一件好事。但是,這同時意味著對技術進行投入的回報率下降。自由貿易使C國企業不願意對技術進行進一步投資,進一步加大C和M國技術的差距。


問題四:技術流動是受限制的,M國不會允許核心技術流到C國。同時不像勞動力,技術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其影響會在後文中闡述。


從這個簡單的模型可以看出,自由貿易帶給C國的是低技術勞動力價格(工資)不上升,技術價格(回報率)下降。而M國低技術勞動力(工資)價格下降、技術價格(回報率)上升,使M國更加努力加大對技術的投入,產業技術不斷升級,而需要密集勞動力的製造業轉移到C國。


下面我們將資本要素引入分析中。按比較優勢理論,自由貿易後資本稀缺國家的資本價格(回報率)下降,但是,資本稀缺國家的資本報酬率仍然高於發達國家。資本自由流動後,這個趨勢更加明顯。發達國家的資本流入使資本的價格(回報)進一步下降。看似幫助了經濟發展。然而,需要牢記的是,資本的報酬永遠是付給資本的提供方,換句話說,進入C國的外國資本的最終回報會屬於外國。資本流動和資本報酬率下降的結果是:


1)本來在M國回報較低的資本進入C國後取得了更好的資本回報率;


2)本來在C國可以取得更高回報的國內資本由於外資的進入降低了本應取得的資本回報。


技術和資本看似是同樣的生產要素,但具有本質的區別。技術流動後帶來的回報大部分屬於接收方。(如C國企業購買M國技術後生產的利潤除專利費外基本屬於C國企業)而資本流動後帶來的回報絕大部分屬於提供方(如M國企業在C國投資得到的利潤屬於M國企業)。這也是發達國家作為資本和技術同樣豐富的國家要求資本自由流動而同時設置技術壁壘的重要原因。


壟斷和競爭是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


我們仍然從一個簡化的模型分析:C國生產玩具,M國生產芯片。生產玩具基本不需要技術,生產芯片基本不需要勞動力。M國生產芯片具有絕對優勢,C國生產玩具具有絕對優勢。根據比較優勢理論,C國全部生產並出口玩具,M國全部生產並出口芯片是最優的解決方案。毋庸置疑,這個交易對雙方都有利。但是,通過國際貿易產生的利益在雙方之間的分配是不公的。


在理想狀況,C國只有一家玩具商,M國只有一家芯片廠,交易是公平的。雙方都可以要求最高的壟斷價格直到對方在國內生產比進口更便宜。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C國有無數家相互競爭的玩具廠,M國的芯片廠卻很少,同時M國運用一系列技術壁壘加高C國國內企業生產芯片的成本。M方的芯片廠具有壟斷地位,C方的玩具廠處於完全競爭。這種情況下,兩方交易只有一個結果。C方的玩具廠只能以成本價出口,M方的芯片廠以壟斷價格出口。這種情況下自由貿易所產生的全部價值會被壟斷一方取得。C方從貿易中獲得的唯一好處可能就是企業作為成本的一部分而繳納的稅收。更進一步,即使C方所有的玩具廠能達成價格同盟,世界上有無數國家可以生產玩具,能生產芯片的卻寥寥無幾。C方出口的仍是完全競爭的產品,而進口具有不同程度壟斷的產品。


如果我們看C國的進出口,C國既不是進口原材料,出口工業產品,也不是進口工業產品,出口原材料。C國在自由貿易中是進口被壟斷或部分被壟斷的產品,出口完全競爭的產品。C國大量出口的玩具、服裝、鞋類、紡織產品等等均為完全競爭的產品。而進口的飛機、集成電路、原材料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壟斷。


一個完全壟斷者A和一個處於完全競爭市場者B做生意的結局任何人都看得很清楚。交易中產生的所有利潤都會被壟斷者取得。B可以通過交易取得收入,但不會取得利潤。B只能向A以成本價銷售產品。而A可以通過設置壟斷價格取得最大利潤。C國在自由貿易中出口完全競爭的產品而進口壟斷產品,導致了自由貿易所產生的大部分利益都被交易對手獲得。C國取得只是收入的增加而沒有取得利潤。


自由貿易的另一個影響是所謂“外部性”


外部性指生產或消費對其他人產生附帶的成本或效益。也就是說,成本或收益附加於他人身上,而產生這種影響的人並沒有因此而付出代價或報酬。外部性分正面的和負面的兩類。正面的外部性如科學和新技術研究、政府的道路市政建設。負的外部性如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等等。外部性的收益和成本一般不會被公司在經營中考慮。C國企業在生產高汙染的產品中產生的外部性不被計入成本。自由貿易帶來的收入提高同時也帶來了負面的外部性。同時,由於C國出口產品的高度競爭性,即使C國政府試圖將負面外部性強制計入成本也無濟於事。因為出口產品成本增加將導致其他低成本國家取得市場份額。


相反,發達國家由於在出口的產品上具有壟斷的優勢,可以一方面出口具有正面外部性的產品(如高技術低汙染的產品,或直接轉移生產只保留研發),另一方面通過更高的壟斷價格補償外部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