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獻禮丨70年·農村·路

夜幕已沉,山路崎嶇坎坷。10多歲的晉生踩著河槽的亂石道,摸黑往村裡趕,時不時腳下一滑,差點兒摔個“人仰麻袋翻”。天還矇矇亮,晉生就到市裡置辦年貨,現在已經錯過晚飯,肚子空空蕩蕩,走了一天的腿腳也又酸又痛。前面就是村裡人說的“鬼墳”了,晉生為了壯膽兒,摸出早就備好的火柴和二踢腳,把炮點著一扔,拔腿就跑。二踢腳凌空爆響,炮光炸出影影綽綽的山影,炮聲跟著盪出老遠……

回憶起幾十年前的童年往事,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岔口鄉東峪村村民王晉生記憶猶新,“現在去市裡,哪裡還用一大早就翻山越嶺?路好走得很,倆小時打個來回,做午飯都誤不了!”談起70年來村路的變化,76歲的晉生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国庆献礼丨70年·农村·路

修上好路,是村民的期盼

国庆献礼丨70年·农村·路
国庆献礼丨70年·农村·路国庆献礼丨70年·农村·路
国庆献礼丨70年·农村·路国庆献礼丨70年·农村·路

△東峪村路的變遷 侯雙鎖攝

太行山西麓的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大大小小的村子星羅棋佈、倚山而建,東峪村即是其中之一。像周邊的其他山村一樣,從山腳到山頂,戶戶相連,家家的石窯洞就“長在山上”,從一戶人家的屋頂,能爬到另一戶人家的門口。

晉生記事起,村裡就有幾條寬窄不一、凹凸不平的石頭路。聽老人說,這些路是打東峪建村起,祖祖輩輩從山上採來石頭,肩挑背扛,一塊一塊砌出來的。“山上土路難走得很,土松的地方,一下雨就坑坑窪窪,白天都摔,更不說黑夜了。砌上石頭還是平整些。”晉生回憶道。

20世紀六十年代,晉生正是20來歲的壯小夥。響應村裡修路的號召,他和鄉親們一起出義工,從河溝裡搬來石頭,給家家戶戶都通上了石頭路。又過了幾年,路的縫隙慢慢都被村民填上了河沙,路面也平整了許多。相比原先山上赤裸裸的土路,石頭路結實得多,也基本不用維護,村民們就這樣踩著石頭上山下山、走家串戶,40載光陰一晃而過。

“石頭路還是不好走,有的石頭時間長了,水一衝,特別光滑,像鏡子一樣,再一下雪,不留神就摔跟頭。”家住東峪村山頂的趙素琴回憶道,“女孩子都時興穿高跟鞋,要是到了我們村,村都進不去!鞋跟隨時都會插到石頭縫裡。”

通往村外的路更是崎嶇坎坷。70年前,東峪村到鄉里,只有一條河槽路,是經年累月人們從河灘的亂石堆裡踩出來的,只能走人和驢,車輛根本無法通行。為解決村民出村不便的難題,人民公社組織修了一條土路,村民出村這才算有了真正的“路”,路況好的時候,可以開進一輛小拖拉機。不久還通了汽車專線,不出意外,一天能通一趟車。

比起之前的河槽路,人們出村方便了許多,不過土路也不如人意:來往的汽車、自行車和行人交織在一起,一些路段坑坑窪窪,又窄又髒。天氣好時,一有汽車經過,就塵土飛揚,行人和自行車都要停下來“讓道”,也少不了“被動吃土”;雨雪天更糟,泥坑遍佈,汽車經常拋錨,自行車也無法騎行,村裡和鄉里的道路養護員只好一遍遍地拿著鋤頭、鐵鍬修修補補,費時費力卻收效不大。

“啥時候咱村也能給修上好走的路,就不用這樣折騰了。”給村路進一步“升級”,是東峪村民一直以來心心念唸的期盼。

村裡村外,山路大變樣

国庆献礼丨70年·农村·路

△二級柏油路經過的東峪村 資料圖

伴隨著二十一世紀鐘聲的敲響,東峪村的鄉親們不久也告別了“風起三尺土,有雨一腿泥”的往日。

“全國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兜底性指標”。步入二十一世紀,國家加大了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投資力度,農村公路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十五”規劃強調,要加大鄉村公路通達工程建設,使有條件通公路的鄉、行政村,特別是西部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有條件通公路的鄉、行政村儘快通公路。與全國農村公路如火如荼建設的大潮同步,2002年至2006年,平定縣掀起了“建制村通硬化路”的農村公路建設高潮,短短几年時間,東峪村所在的岔口鄉共完成農村公路建設45公里。

在完成“量”的增長的同時,國家也對農村公路的建設和維護提出了更高的“質”的要求。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四好農村路”的建設要求,強調應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近年來,平定縣落實“四好農村路”建設要求,截至目前,岔口鄉已完成公路建設30公里。

如今,東峪村的出村路煥然一新。寬闊平整的柏油路貫穿岔口全鄉,一出村,柏油路就能直通陽泉市,用時不到一小時。岔口鄉也開通了到陽泉市的公交車,每小時一趟,再也沒有了曾經“一天趕一趟車,去了回不來”的尷尬。

“真的是變化太大了,岔口鄉還開了高速口,從村裡開車10分鐘就能上高速,去太原、北京都用不了幾個小時!高鐵也方便,陽泉北站坐上車,2個小時就能到北京!這以前老覺得北京是多遠的地方,想都不敢想!”晉生笑道。

村裡的石頭路也“舊貌換新顏”。趙素琴家住山頂,原先從山腳村口到她家,即使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也要氣喘吁吁地“爬”十來分鐘。素琴姥姥是“小腳女人”,每次想到素琴家住幾天,都特別發愁:拄上柺棍吧,一不小心柺棍就嵌進石頭縫裡了;不拄柺棍吧,年紀大了,又纏了小腳,真是寸步難行。每次去素琴家,老人都要讓人從山腳一路背到山頂,很不方便。“現在好了!每家每戶門前的路都拓寬了,也硬化了。如果姥姥還健在的話,就能多來幾次俺家裡,不用人背了。小一些的車,還可以開到村民家門口!”素琴感慨地說。

村內道路的變化得益於街巷硬化工程的開展。為優化農村群眾“最後一公里”的出行問題,近年來,全國各地陸續開展鄉村街巷硬化工程。2011年至2012年,平定縣街巷硬化工程啟動,對318個行政村的2826公里街巷路面全部進行了硬化。不到兩年時間,東峪村硬化街道2公里,巷戶道3公里,水泥路從此“戶戶通”,村民再不用為出行犯愁。

通了“救命路”,也來了“財路”

国庆献礼丨70年·农村·路国庆献礼丨70年·农村·路

△路 新華社供稿

說起3年前父親的那次腦梗,趙素琴仍心有餘悸。20年來,她和2個弟弟陸續考學,離開村子,在城裡安家紮根,而年邁的父母還是捨不得離開故土,堅持要守著家門口的幾分菜地。“多虧村裡修了路,打個電話,120立馬趕到,把人拉去了醫院。要是以前,救護車都不一定能進來。”素琴不敢再往下想。

在以前,通往村外的土路坑坑窪窪,救護車很難開到村子,就算想來也常常找不到路,根本趕不上搶救時間。“現在就是一個電話的事,如果找不到,一導航都能趕到。”晉生說。

幾十年前,村裡人生了大病,沒有車送,只能靠人抬肩背,弄兩根扁擔,一條床單,再綁上麻繩就是擔架。看著病人快不行了,抬上就往鄉衛生所跑,有時候衛生所處理不了,還要抬到縣裡,甚至市裡醫院。就算抬到最近的車站,也有30多里地,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等上車。“路太難走,耽誤好多事。有一次快抬到鄉衛生所了,已經走了2個鐘頭,一看,人都沒了,只能再抬上回哇!最後也沒弄清是什麼病。”晉生回憶道,“還有一次,俺那閨女,村裡土醫生光說是高燒,根本處理不了,一看抽風瞪眼歪嘴的,趕緊抱上往鄉里跑,去了給輸液吸氧,這才救回一條命。”

不僅去醫院是問題,平日裡置辦點柴米油鹽也不是容易事。以前村裡物資供應不足,有時要到市裡才能置辦齊需要的東西。雖然鄰近鎮子有去陽泉市的火車,但從東峪步行到車站也要40多里地。大多村民到陽泉去,都是一大早帶上乾糧,趕著驢,翻山越嶺一整天,常常來不及當天回村,需要在老鄉家借住一晚。“雖然一窮二白,人們都好客,不管走哪兒,討點兒水,休息休息,留一晚,都可以。有時候馱著糧食,就給主人挖上一升玉米、穀子。”晉生說。

時過境遷,村裡開起了小賣部,滿足村民日常所需不在話下。逢年過節或是趕上婚喪嫁娶,花幾十元就能租到車,到陽泉置辦好東西,打個來回,只要2小時,省時又省力。

暢通的村路不僅帶來了生活的便利,還給村民帶來了“財路”:收糧的車可以直接開到村邊,就地稱重、付錢;到了蔬果收穫的季節,有的村民就開車拉上吃不完的應季蔬菜、水果到縣裡或者市裡去賣,行情好的時候,半天就能賣光回村。“道兒好走了,東西方便賣,還給車省油。”談起現在的村路,鄉親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家不再是“遠方”

国庆献礼丨70年·农村·路

△貴州赤水旅遊公路富民興旅 新華社供圖

20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清晨,15歲的趙素琴拖著行李,從東峪村走了8裡土路到岔口鄉乘車,趕著去平定縣城的高中報到。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家到縣城,鄉里沒有直通縣城的公交車,她只能兜個大圈子——先坐車到陽泉市,再往回轉車到平定縣,出了縣城汽車站,還要再轉一趟公交,才能到學校。不過百里的路程,要折騰整整一天。

因為跑校太費時間,高中的孩子大多住校,一個月回一次家。每到回家的前一晚,素琴和同學們都興奮得睡不著覺,寢室熄燈了也沒人休息,大家都在“瘋聊”,一聊就是一個通宵。第二天一大早,照樣精神抖擻地起床,收拾收拾就往家裡趕。還是來時的路,帶上乾糧,繞道陽泉,顛簸一整天,直到晚上吃上了媽媽做的熱飯菜,躺在炕上,興奮勁兒過去,才覺得渾身痠痛,上眼皮和下眼皮直打架。

高中畢業後,素琴考到省城太原上學,那是她第一次坐火車,也是第一次離開家鄉。每次放假回家,都要轉好幾趟車,起早貪黑地奔波一天。後來素琴在太原結婚生子,因為無暇照顧剛出生的女兒,只能把女兒送回老家。天沒亮,她就抱著孩子趕到火車站,誰承想火車一下子晚點了8個小時,本來素琴的父親專門找了車,到陽泉站接母女二人,結果左等右等等不到,只好空著車回了村。等素琴帶著孩子到了陽泉站,夜色已深,考慮到孩子太小,只好叫了輛夏利出租車。一路上司機叫苦不迭,直後悔真不該出這趟車:路崎嶇不平不說,散落的石頭還時不時剮蹭底盤。那趟車要了素琴100元車費,幾乎相當於她當時半個月的工資。

“現在好了,太原到陽泉通了高鐵,一天20趟車,一趟才40多分鐘。村裡也通上了柏油路,開車到鄉里只要10分鐘,到太原也就2個小時,一天從太原跑個來回,都很輕鬆。鄉里到市裡還有公交車,出行非常便捷。”說起這些年回家路的變化,素琴非常感慨。“常回家看看”再不是逢年過節才哼起的旋律,回趟家也再不用早早盤算,什麼時候記掛父母了,週末就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回家”。

暢通的公路給山村帶來了人氣:理家莊村搞起了紅色旅遊,大前村做起了古村落開發,紅巖嶺村的玉皇洞遠近聞名……許多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賺錢。看著周圍的村子搞起特色旅遊,做起農家採摘,不少東峪村村民也躍躍欲試——未來可期,免去背井離鄉務工謀生的辛酸和無奈,家也將不再是日思夜想而難至的“遠方”。

全國農村公路建設情況

1949年底,全國公路通車裡程8.07萬公里,其中有路面的公路僅3.2萬公里。由於當時並未將公路進一步劃分為國道、省道和縣鄉道,因此農村公路的準確里程並不確定。但根據經驗判斷,當時農村公路里程幾乎是微不足道的。

1978年,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為59.6萬公里。大部分公路是等外公路(未達到或未能全部達到國家公路技術標準的公路),養護和綠化公路很少,大量鄉鎮和村莊未通公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深入開展“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百項交通扶貧骨幹通道工程”等工程,農村公路覆蓋面和質量進一步提升。

截至2018年底,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404萬公里,佔全國公路總里程的83.4%,其中等級公路比例達到91.3%。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分別達到99.64%和99.47%,通客車率分別超99%和96%,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的“四好”農村路長效機制正在形成。農普結果顯示,61.9%的村內主要道路有路燈。

国庆献礼丨70年·农村·路

還有更多哦~

国庆献礼丨70年·农村·路

1 國慶獻禮丨70年·農村·水

2 國慶獻禮丨70年·農村·電

国庆献礼丨70年·农村·路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侯馨遠

国庆献礼丨70年·农村·路

中國鄉村治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