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國掉淚——名著中那些感人的文字和細節

有句話叫“看三國掉淚——替古人擔憂”,不知別人是否如此,我自己還真有過這樣的事,當然不是擔憂,而是感動。三國演義裡,徐庶因母被囚,不得不告別劉備,因恨樹木遮擋視線,劉備對左右言,“吾欲盡伐此處樹木”,最後直到徹底看不見才悵然而返,當時自己感動的一塌糊塗,感動於古人愛賢重義直至如此。

後來漸漸長大,讀的書也逐漸增多,現在想來,很多書如過眼雲煙,早已忘得一乾二淨,而有些書中描寫的細節,至今還長存於記憶之中,我想,這可能就是優秀的文學描寫的魅力所在吧。

1. 大衛·科波菲爾

這是一部小人物的成長史,小說裡的科波菲爾身上無疑有作者狄更斯的影子。小說結尾處,科波菲爾海外漂泊多年,最後也談不到功成名就、衣錦還鄉,但畢竟還是圓滿,愚以為,科波菲爾為自己書寫的最成功之筆就是能與艾妮絲結為夫妻,這個完美的女性就像是科波菲爾的指路燈,為他指引著人生行進的方向。科波菲爾的孩子妻朵拉在彌留之際,向親如姊妹的艾妮絲作了最後的囑託才安然離世。當艾妮絲從樓上朵拉臥室下來向科波菲爾報知噩耗時,默然無語,向上舉著手指。這個場景不僅僅留在科波菲爾的心裡,也長存於我的記憶之中。

2. 悲慘世界

獨身母親芳汀把女兒珂賽特寄養在德納弟夫婦家裡,按時寄生活費,但狠心的德納弟夫婦卻把幼小的珂賽特作為奴僕役使,在寒冬的夜裡,逼著柯賽特去孟費郿森林取水,可憐的珂賽特提著將及她身高的水桶,嚇得哆哆嗦嗦,在漆黑的夜色中穿過森林,當她用盡全身力氣去提水桶時,黑暗中伸過一隻大手幫她提上來,此時的珂賽特反倒不感害怕,甚至覺得有了依靠,這是珂賽特和冉·阿讓的第一次見面。當冉·阿讓知道這個可憐的小姑娘就是他答應芳汀臨終囑託要找到的孩子時,為她買來了最貴最好的布娃娃,為了孩子,他滿足了德納弟的貪婪要求,贖回了珂賽特的自由。全書中這一段寫的最為真摯感人。

小說結尾處,冉·阿讓臨終時,終於說出了珂賽特的身世真相,那段文字更是令人唏噓不止。這個即將走向天國的老人,在談到柯賽特的母親——受騙失身,淪落風塵的芳汀時說:現在,是把你母親的名字告訴你的時候了,她叫芳汀,提到這個名字,你應當跪下,她所吃的苦和你的幸福成對比,她在天上,看著我們。每讀至此,我總不禁被這個偉大的靈魂的寬容仁慈感動得流淚。雨果的人道主義理想和人性的偉大在冉·阿讓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現。

3. 長長的流水

建國後至文革前的女作家裡面,劉真可能不像楊沫、茹志娟那樣有名,然而,她的一些中短篇小說卻令人讀後難忘。劉真的小說大多為兒童和少數民族題材,感情真摯細膩,故事感人。她最有名的中篇是《長長的流水》,以第一人稱寫“我”如何從一個少不更事的野丫頭在革命幹部的關心照顧下成長起來的故事。“我”雖然年紀很小,但在平原老家參加革命已經好幾年了,現在來到山區參加整風學習班,在李雲風大姐的班上,雲風大姐出身商人家庭,孤身一人跑出來參加革命,是一個十分成熟穩重的領導。她在學習上對“我”要求很嚴,但“我”卻非常貪玩,不是去河裡摸彩色石子,就是在岸邊唱歌,還在大姐發給“我”用來學習的日記本上發洩對大姐嚴厲管教的不滿,由於她總批評“我”,“我”甚至把送給她的襪子孩子氣地又要了回來,然而,大姐對“我”卻一如既往,晚上給我講文學作品裡的英雄人物故事,慢慢激發“我”對學習和讀書的興趣,由於環境惡劣,大姐得了淋巴結核,“我”以為是我氣的,心裡面非常難過內疚。後來,由於工作需要,“我”告別大姐,回到平原老家,分手時,大姐拖著一條不能動的腿,給“我”打揹包,諄諄囑咐“我”要繼續學習,掌握以後工作的本領,“我”抱著亦師亦母的大姐哭的說不出話來。再見大姐已經是15年後了,她在艱苦的歲月裡最終失去了一條腿,“我”摸著她的假肢,想起她那時督促年幼的“我”學習文化的情景,忍不住再次淚如雨下。今天,當我每次再讀這篇小說,仍是激動不已,為那個純真的年代,為那時人們所具有的純真的情感。小說的語言平實流暢,人物心理的刻畫極為生動傳神,具有十分真切感人的藝術力量。

4. 黃油烙餅

近年評論界對汪曾祺的評價漸高,都認為這老頭的作品是當代中國最優秀的,文字毫無雕琢痕跡,精煉而平實,平淡中見深遠,其散文更是清淡雋永,意味深長,堪為大師。《黃油烙餅》是一短篇,我最早見於八十年代復刊不久的《新觀察》雜誌,小說寫男孩肖勝在1960年代初的饑荒中,離開養育照顧他的奶奶,投奔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得以吃飽肚子,而仍留在家鄉的奶奶終究沒能躲過饑荒的浩劫,病餓而死,肖勝剛到父母處時還能吃飽,後來生活愈來愈難,有一次,肖勝看見別人吃好的,回家纏著媽媽要吃黃油烙餅,母親用家裡最後的一點存糧滿足了孩子的要求,肖勝吃著黃油烙餅,想起了死去沒能嚐到這美味的奶奶,咧開嘴大哭起來,“烙餅是甜的,流到嘴裡的淚是鹹的”,只此一句,堪稱經典,汪老大師功力畢現。

5. 王子與貧兒

這部小說與馬克·吐溫的其他小說風格稍有不同,雖然也像哈克貝利和湯姆·索亞一樣寫的是兒童,也有冒險傳奇成分在裡面,但更多的是作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悲憫。小說以16世紀英國的一個傳說為背景,皇室的王子愛德華與貧民窟的頑童湯姆·康弟在命運捉弄下陰差陽錯地互換了角色,王子在底層社會流浪時,嚐盡了下層社會生活的痛苦和艱辛,而窮孩子湯姆在短暫的享受了富貴榮華的同時,又利用他王子的地位,為無辜的貧民做了很多有益的事。在他即將加冕成為真正國王的時候,出於正義和良心,他揭出了真相,把王位交給了尋蹤而來的愛德華。愛德華王子後來成為一國之君,他因此經歷而富有一顆仁慈寬厚的同情心,成為深受百姓愛戴的君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多年之後,當那個曾經飽嘗下層社會苦難的愛德華六世聽到養尊處優的大臣談到苦難時,他的眼中就充滿了淒涼,“你知道什麼叫痛苦和壓迫?我和我的人民知道,你從來不會知道真正的痛苦和壓迫”

6.靜靜的頓河

這部作品是蘇聯文學史上,也是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部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是一部雄渾壯闊的史詩。我還記得,上世紀70年代,蘇聯曾對此作品的作者是否確為肖洛霍夫有過不小的爭議,懷疑論者的根據是,書中故事發生的年代早於作者很多年,作者不可能有此感受或經歷,而且肖氏後來其他作品的藝術成就比此書遜色的多,還有人說該書是肖氏從一被打死的白匪軍官身上發現的手稿,甚至出現過有人阻止

長達4卷,譯成中文達上百萬字的這部湟湟鉅著寫的是十月革命前後,頓河流域哥薩克的鬥爭和生活。其中第一卷大多寫哥薩克的生活,也最好看。後三卷寫哥薩克在內戰中的經歷和命運,尤其是主人公格里高利,像其他哥薩克一樣,他糊里糊塗的成為白匪軍官,與布爾什維克為敵,成為紅軍追殺的對象。在內戰中,格里高利失去了家裡所有的親人,父親、母親、妻子、哥哥、嫂子、女兒,還有他最心愛的阿克希妮婭,在林中,他用刺刀挖出墓穴,安葬了心上人,不吃不喝遊蕩了三天。他和其他流浪的白軍在森林中熬過冬天。春天到來的時候,他扔掉武器,冒著死也要回家看一眼的決心踏上歸程。在家鄉村子河邊的堤岸上,他看到已經幾乎不認得他的兒子,他緊緊抱著兒子,這個屬於他的一切。這淒涼悲慘的結局震撼人心。實際上,無論什麼年代,個人的命運總是同國家,同時代緊密聯繫的。即使小說中沒有明示,我們仍可想到,格里高利最後也改變不了被俘的命運。

看三國掉淚——名著中那些感人的文字和細節
看三國掉淚——名著中那些感人的文字和細節
看三國掉淚——名著中那些感人的文字和細節
看三國掉淚——名著中那些感人的文字和細節
看三國掉淚——名著中那些感人的文字和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