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論語》《紅樓夢》考查方式芻議(北京高考卷)|課堂內外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

“桃李國學苑”

名著《论语》《红楼梦》考查方式刍议(北京高考卷)|课堂内外
名著《论语》《红楼梦》考查方式刍议(北京高考卷)|课堂内外

名著《論語》《紅樓夢》考查方式芻議

(北京高考卷)

名著《论语》《红楼梦》考查方式刍议(北京高考卷)|课堂内外

一、考《論語》《紅樓夢》不一定等於考名著

《論語》《紅樓夢》的“名著”地位毋庸置疑,這裡的“名”,絕不等同於“名聲大”,是經過歷史長河大浪淘沙留存的“經典”,與一時流行走紅的作品不能同日而語。對他們的考查,是近年提出的新問題。因此,應該持謹慎的態度。

現今,名著考查的一般邏輯是:

因為:《論語》、《紅樓夢》是名著;

現在的考試考《論語》《紅樓夢》;

所以:現在的考試考了名著。

從形式邏輯上講,通。但是一推敲,似乎又不全對。

這是因為,“名著”是加在《論語》和《紅樓夢》兩部作品上的光環,並非二者的本質。二者成為名著,是因為作品內部有其成為“名著”的因素如果沒有觸碰到“名著”因素,便失去了名著的“根本”。

因此,思考哪些內在因素使得《論語》和《紅樓夢》成為名著,便成了“考名著”“讀名著”的關鍵。

否則,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考查《論語》《紅樓夢》並不一定等於考查名著。

二、考“名著《論語》”的核心是考“思辨”,基礎是“文本”理解

《論語》是“名著”。但,是“文學名著”,還是“哲學名著”?或是其他?並不好回答。兩千年來,雖然《論語》從“語錄體”角度進入了“文學史”,卻少有人把它當成“文學作品”。如果我們把《論語》當成一般文學作品考查,那就失去了讀《論語》的意義。如,2018年北京卷23③題:

③讀了《論語》,在孔子的眾弟子之中,你喜歡顏回,還是曾參,或者其他哪位?請選擇一位,為他寫一段評語。要求:符合人物特徵。150-200字。

此題實質考查《論語》的人物特徵;設置方式是根據考生的“好”來評判古人。這兩點都沒有深入到《論語》的本質,與《論語》的名著特徵不符。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史》這樣評論《論語》:“輯錄者本意並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言近旨遠,詞約意豐,……使它成為先秦說理文的主要形態”,這些論述是非常有見地的。孔子因一部《論語》得到了“思想家”的名號。可見,《論語》的“經典”價值,在於其“思想性”。《論語》記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無一不是引人“辨”(是非對錯)、“思”(省己省身以達到國治)的,正是因為《論語》擁有“言近旨遠,詞約意豐”的“思辨”屬性,才讓《論語》成為了“名著”。

那麼,如何考“思辨”?要搞清楚《論語》之“思辨”,需要讀者對《論語》有“思”有“辨”。因此,除了直接考查外,首在理解《論語》文本。文本搞不清,僅看現代人的翻譯,談談自己的認識,那並非在考“名著《論語》”,而是在考“文學《論語》”,即將《論語》當成一般的文學作品對待了,把《論語》讀“俗”了。

名著《论语》《红楼梦》考查方式刍议(北京高考卷)|课堂内外

理想中的《論語》考查題型舉例:

一. 解讀文本:2018北京卷13題

13.《論語》記錄了孔子與弟子間的許多對話,如《先進》篇:

子路問:“聞斯【1】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註釋:【1】斯:就。【2】兼人:勇於作為。

請簡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內容,並說明此則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樣的思想。

(二)《論語》內文本比較(自比):2015北京卷15題

根據要求,完成第15題。(共6分)

《論語·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分別講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對子路的話不以為然。篇末是曾皙與孔子師生二人的對話,這一對話存在兩種不同的標點,其中一種標點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另一種標點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①請在括號內寫出本句的說話人(1分)

②不同的標點源於對文本不同的解讀,請簡要說明第二種解讀與第一種的不同之處。有人認為第二種解讀優於第一種,你贊成哪一種?請說明理由。(5分)

(三)文本互證:(筆者自命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請聯繫《論語》中其他語錄,談談孔子這樣說的理由。

以上三種類型,重點皆在“文本”:由分析文本含義,到思考文本思想,再到融匯孔子思想,既對《論語》深入研讀,又對《論語》有所發明;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是讀《論語》較好的方式。

三、考查“名著《紅樓夢》”要與考查一般小說區別開來

與《論語》的“思想性”不同,《紅樓夢》在“名著”標籤外,尚有一個“小說”的屬性。因為“思辨”,《論語》成了名著;但是,《紅樓夢》成了名著,卻非因為“小說”這一文體。因此,把《紅樓夢》當成一般小說讀,膚淺地用“小說三要素”考查,並沒有意義,同樣是把《紅樓夢》讀“俗”了。

從這個角度看,2017年北京卷25②題出得並不成功:

②請從《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香菱之中選擇一人,用一種花來比喻她,並簡要陳述這樣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據原著,自圓其說。

首先,此題已經超出考查《紅樓夢》的範圍。這個微寫作的基本答題思路是:

1. 選擇一人:結合文本,分析其特徵。可以是外在的形象,也可以是內在的性格等;

2. 選擇一種花:點明花的特點,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

3. 人的性格與花的特點對應,不牽強。

作為一位讀《紅樓夢》的學生,第1步可以比較容易地答出。但是,第2步,離開了語文教學和《紅樓夢》文本,屬於“超綱”(有人認為,花的特性是常識,我同意。可是要寫一個與讀《紅樓夢》付出的努力相應的小作文,對花的瞭解僅限於常識,恐怕做不到。)

其二,此題考查方式,並未體現出《紅樓夢》的“名著”特徵。考生是否知道“壽怡紅群芳開夜宴”的各位“群芳”,對他們為人、為學的影響究竟差別在何處?不過是增加了“幾分飯後的談資”而已。其命題本質就是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不過是題面“漂亮”或者“花哨”),但沒有提示考生,這樣的人物形象與一般小說描寫有何不同——也即《紅樓夢》成為“名著”的要素在哪裡。

名著《论语》《红楼梦》考查方式刍议(北京高考卷)|课堂内外

相比之下,2018年北京卷23②題略有改進,向“考名著”的方向邁進了一步:

23②從《紅樓夢》……中選擇一個既可悲又可嘆的人物,簡述這個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節。150-200字。

此題與2017年命題方向是一致的:考查人物形象。但此題關注到了人物“可悲又可嘆”的特點,這正是《紅樓夢》成為名著的因素之一:“正因寫實,轉成新鮮”(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即人物立體化了,不再一味“好”,也非一味“壞”,這是曹雪芹在描寫人物上的貢獻。但之所以此題是“略有”改進,在於“可嘆”有幾種解釋,如是“驚歎”一意,自然是考查人物的立體化;如理解成“悲嘆”“感嘆”,則又是人物單一面了。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把2017年北京卷25②題改動如下(筆者自命題),庶幾離“考名著”不遠了:

曹雪芹在《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一回中,通過“掣花籤”的方式,讓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等人都得到了一種花,各不雷同。結合《紅樓夢》的相關情節,分析她們之間所掣之花能否互換,說明理由。

改動後,第一“不超綱”,雖然也有“花”,但答題重點在“人物(性格與命運)”,而非“花”;其二,提示讀者思考曹雪芹把“群芳”喻成不同花之用意(不是讀者隨意比擬),進一步思索《紅樓夢》的“匠心”。

四、結論

1.從前文分析,“考名著”與“考一般文學作品”的區別,在於更重視“文本”的解讀與闡發,著力點應在“文本”本身,而非“文本”之外的讀者感悟。

2.從對北京卷的分析,本文肯定的是“問答題”,否定的是“微寫作”。這就提出了又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微寫作是否適合“考名著”?從理論上講,似乎有衝突:“考名著”重在文本解讀,“微寫作”重在讀者感悟。側重點不同,似乎不能放入同一題型。但是,畢竟有一些接近考“名著”的題目,是否可行,尚需共同研究。

3.最容易受人質疑的一條:這麼出題太難了,超出了多數學生的水平。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但這是“考不考”名著的問題;並非“如何考”名著的問題。

最後,用周汝昌先生的話結束這篇“芻議”,讓我們在“考名著”,而非“考一般性文學作品”這條新興道路上不斷探索,真正樹立起我們的“文化自信”:

我曾求助於一些對於《紅樓夢》的藝術特色的評論。最常見的、那意思大約離不開四句話,十六個字:“語言生動,形象鮮明,性格突出,結構謹嚴。”

誰也不能說這是評論得不對了。可誰也弄不清這到底說明了曹雪芹這個偉大作家的什麼特點特色。我想,那樣的評論,只能是任何一個只要稱得上小說作家的起碼要求,而絕不能成為對一個像曹雪芹這樣的作家的分析鑑賞。因為那等於什麼也沒告訴我們。

因此不禁也有感想:我們中華古國,數千年的文學藝術的光輝歷史中,有多少評論文的精湛獨絕的“理論語言”可資借鑑、可受啟發、可以消化運用?為何一個時期弄得只剩下了那種“十六字真言”式的文藝評論“萬金妙訣”?

名著《论语》《红楼梦》考查方式刍议(北京高考卷)|课堂内外

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部分圖片和音頻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課堂內外》主創團隊

名著《论语》《红楼梦》考查方式刍议(北京高考卷)|课堂内外
名著《论语》《红楼梦》考查方式刍议(北京高考卷)|课堂内外名著《论语》《红楼梦》考查方式刍议(北京高考卷)|课堂内外

主持人徐德琳

美編吳若彤

名著《论语》《红楼梦》考查方式刍议(北京高考卷)|课堂内外

taoliguoxuetang

名著《论语》《红楼梦》考查方式刍议(北京高考卷)|课堂内外

總監:楊春俏

[email protected]

名著《论语》《红楼梦》考查方式刍议(北京高考卷)|课堂内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