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下的城際高鐵——城市群、都市圈的“主動脈”

“要想富,先修路”俗語一句話就道出了交通在國民經濟和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在我們熟知的交通形式中,軌道交通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產業,極大地促進了城市間的經濟和物資的流通,所以民間也有另一句俗語“火車一響,黃金萬兩”。

前段時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指出,加快5G網絡、城際高鐵、城際軌道交通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引發各界高度關注,城際高鐵和城際軌道交通登上了“新基建”這艘“遠洋巨輪”。

如果說傳統基建下的鐵路、公路構成了國家的“軀幹”,方便了人們的出行。那麼,新基建背景下的城際高鐵、軌道交通,則成為了城市群的“主動脈”,以高效的城市聯動效率,再推區域經濟騰飛。


新基建下的城際高鐵——城市群、都市圈的“主動脈”

01 揭秘新基建之“城際高鐵、城際軌道交通”

傳統基建是指鐵路、公路、橋樑、水利工程等大建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鐵公基”。而城際高鐵、城際軌道交通都是城際鐵路,與普通高鐵、軌道交通相比,只多了“城際”兩個字,為何卻被納入到新基建的範疇呢?

首先,城際高鐵距離沒有普通高鐵線路那麼長,一般線路長度不會超過200公里。同時,它的發車密度通常公交化,遠遠高於普通高鐵,而城際軌道交通則是更公交化和便民化的城際高鐵。

其次,城際高鐵、城際軌道交通在建設和運營方面大都採用了很多技術創新,如它的動力裝置、儲能、實時供電、充電的模式,車輛監控與控制方式,區間閉塞系統,還有輪軌的新材料應用,都是基於信息技術或者自動控制的一些技術。

不僅如此,這些新基建下的城際高鐵和城際軌道交通的核心技術,基本都擁有我國國家自主知識產權,是國產化的城市群“主動脈”。例如在軌道交通控制系統技術領域,“中國通號”完成了以京津城際高速鐵路控制系統為代表的多個“中國第一”。並且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國內整套地鐵系統的國產化率已經超過70%。

02 新基建下的城軌如何提升城市群功能


新基建下的城際高鐵——城市群、都市圈的“主動脈”

優化城市結構佈局,緩解交通壓力。從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開通以來,我國城際高鐵、城際軌道交通建設遍地開花,我國城市群佈局和架構也日益完善。目前,全國已經形成包括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在內的20多個城市群。以去年開通的穗莞深城際鐵路為例,這條連接的連接廣州市、東莞市和深圳市的城際鐵路,不僅能帶動站點周邊城市地區的發展,吸引廣州、東莞等地資源,更能很好的發揮聯動效應,助推深圳寶安區攜手前海共同打造國際化城市新中心。此外,城際軌道還承擔了城市互通的大部分交通壓力,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交通需求,緩解城市地面交通擁堵。比如,日本東京都市圈有個“二八定律”,就是佔總里程20%的軌道交通,承載了80%的交通需求。

加強城市互通,方便市民出行。城際軌道交通的作用是要把城市和城市群之間聯繫起來,也是起到通勤作用、公交化運營的作用。它的距離沒那麼遠,可以替代小汽車出行。同時,城際軌道交通車站還比較多,方便遠郊和小城鎮的人出行,有效提升城市群間的可達性。以京津冀城市群為例,高速鐵路的開通對京津冀城市群的可達性水平有很大提升作用,高鐵開通後,有8個城市納入京津冀城市群一日通行圈的範圍,並在沿途設置了幾十個車站,將區域內的城市、鄉鎮更加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有利於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調發展。

拉動城市群經濟快速穩固發展。任何一個世界級城市群都是靠大容量的軌道交通來支撐的。《中國城市群一體化報告》顯示,從2006年到2015年,我國12個大型城市群佔全國GDP的比重從70.56%上升至82.03%,其人口密度、經濟密度和基礎設施密度遠遠高於其他地區。比如以上海為中心城市的長三角城市群,目前,長三角地區已形成全國最為密集完善的高鐵網,同時也是開設地鐵的城市數量最多的城市群,幾乎貢獻了全國百分之二十的GDP。


新基建下的城際高鐵——城市群、都市圈的“主動脈”

在未來的信息化時代,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人口將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這不僅僅是城際高鐵、城際軌道交通大力發展的地段,同時也將是未來5G、大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等其他新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重要區域。要樹立整體聯動發展理念,拓展新基建發展空間,從而打造更加科學化、精細化和智能化的現代城市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