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學生註定能學習好?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學生註定能學習好?


我也是鋼琴老師,教琴有十多年了。我發現很多孩子真的不會學習,一點學習方法都沒有,全靠被動等著老師填鴨,要不然就不知道該學什麼。這些孩子不僅彈琴彈不好,文化課也學得很費勁。


雖然他們都上各種輔導班,顯得成績很好的樣子,但是我能看出來他們學得很吃力,顧得上英語就顧不上數學,顧上了數學就顧不上彈琴了。感覺這些孩子也就是小學低年級還能混個不錯的成績,稍微大一點,功課稍微難一點就會跟不上了。我有好幾個不會學習的學生都是在小學五六年級左右就不學鋼琴了,因為要為升初中做準備,忙不過來了,就只好放棄鋼琴了。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其實只要觀察孩子學琴的狀態,用不了幾節課,就能看出這個孩子是能學出來還是學不出來的。

很多孩子確實不會學習,一點學習方法都沒有,學什麼都靠死記硬背,沒什麼悟性,學東西都單個單個的知識點,沒有聯想,沒有好奇心,點連不成線,線連不成面,不會總結歸納,更不會舉一反三,同時也沒有任何學習的主動性,就是要老師教一句學一句,喂一口吃一口。


這種學生教起來是非常累的。因為無論什麼知識點,無論什麼技術難點,即便之前講過、學過、練過,一碰到新曲子,稍微變化一下節奏型,變化一下音樂織體,他們就又不會了,舊的知識點全都從頭再講一遍,而且還是這一遍會了,下一遍又不會了。這就好比有的孩子背“大象”這個英語單詞是根據音標的元音輔音來背出“ele-phant”,而有的孩子還是“e-l-e-p-h-a-n-t”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往出蹦。


學習不好的孩子,各有各的壞毛病;而學習好的孩子卻都有下面這幾個共同點,也正是這些共同點讓他們成為了學習好的孩子:


01

多輸入,才能有多輸出


不管是考試出結果,還是彈琴出成果,都只是能力的出口而已。但若一直產出,口袋裡的存貨很快就會耗盡。


在以前的文章裡,我也多次強調過一個觀點,那就是:當你要在演奏某一首樂曲時顯得遊刃有餘,你的實際水平一定要遠遠高於這首樂曲的要求。


同樣地,在學習的產出上,也是一樣的觀點:你腦子裡的存貨一定要遠遠多於你的產出成果,你的輸出才能持續下去,否則,很快你的輸出就會枯竭,就算硬要輸出也會顯得無病呻吟。


要多攢存貨,就要不停輸入。


不管你是學習某一門功課也好,彈琴也好,寫文章也好,畫一幅作品也好,為了維持業務水平不下降,為了不吃老本,你必須不停地閱讀這個領域的文獻和著作,要不停地看書,不停地研究。


就拿彈琴來說,要想保持視譜的速度,要想保持手指觸鍵的能力,就要不斷地學習新曲子。對於同學們學校裡的文化課科目也是一樣,你要想寫作文時能文思泉湧,你就要不停地閱讀,看小說,看論文,看散文雜記,不斷充實頭腦中的素材,這樣才能在你下筆自己寫的時候,提筆就有手感。


持續輸入是個不間斷的過程,平時細水長流,才能在輸出的時候信手拈來。


02

別緊張,放開視野


這一點其實和上面的觀點一脈相承,正是由於輸入得多了,才能打開視野。


同學們不要將學習的內容侷限在考綱範圍內,不能說我只學考試要考的內容,考試不考的我就不學。相反,正是考試以外的內容能夠開闊你的思路,使你能夠從新的角度、新的高度去認識考綱內容。


這就需要同學們多讀,多聽,多看。


但是很多同學一看書學習就非常緊張,如臨大敵。翻開一本書,讀得戰戰兢兢,恨不得每一句話的每一個詞都做閱讀理解,一個字都不能漏看,謹小慎微,所以讀書速度非常慢,對信息的處理能力也變得非常有限。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學習之所以會緊張,就是因為學得不夠多,學得不夠熟練。看多了,自然就放鬆了。同學們可以嘗試大量快速地閱讀不同領域、不同科目的書,對於關鍵詞、關鍵句重點理解即可,剩下的內容大概瀏覽。用最短的時間,快速獲取知識,當知識的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對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論,自然就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學生註定能學習好?


03

先學會,再學好


學習任何知識,都要用做產品做項目的思維來考慮。也就是說學一項內容,不是無限期的,也不是無止境的,而是要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完成一定量的功課內容。


我在之前的專欄文章裡也寫到過這樣的觀點,說得就是:在一定的時間節點上,必須要交付一定的學習成果,之後才是如何將已有的成果不斷完善升級的問題。


沒有時間限制,就沒有可量化的指標,沒有這些標準,學習過程就會變成磨洋工:因為沒有計劃,也沒有完成計劃的實際行動,那麼學習這件事就變成了沒有考核指標的開放式項目,結果如何也就變得不重要了。


所以階段性的學習成果是很必要的。


在一定的時間階段內,學會某一單元的知識,這就是“先學會”,之後迅速轉向下一個學習單元。當連續幾個相關的知識單元都學會之後,也就是整個概念的大體框架和內容都瞭解之後,才是回過頭來總結歸納這些單元之間的聯繫,這時候才是“再學好”。


而同學們在每一個小單元的學習當中,最終要做到的是完成,而不是將每個字眼扣得多麼細緻。


你只需要先定一個小目標,並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這個小目標即可。


04

執行力的魅力:定下工作量


再好的計劃,再完善的方法,再閃光的idea,沒有執行力,就全都等於“0”。


這就好比買來一本書,只翻了翻目錄和序言,甚至一開始的引言都沒看完,就束之高閣了。


執行力在實際操作中,只要分成兩個步驟就可以實現:第一,任務拆解;第二,定量完成。


我自己用這種方法學到了很多知識。比如時候我要看一本教材類的書時,就按照目錄章節來拆解任務量,每天看掉一個章節,若是一個章節太難或者太長,那就先學其中的幾個小節,再用兩三天的時間來完成一整個章節。


這樣劃分任務之後,就強迫自己每天必須完成這個量的工作,完不成不睡覺。這樣一來,一本厚厚的三四十章的教材,也就一個多月就學完了。而學完一本教材和看完一本閒書是完全不同的學習體驗。一本教材,很有可能就是一個行業的入門知識。這樣學完一本書,就相當於去學習了另一個領域的大體概念。這對我來說,是很好的思維拓展,我雖然不一定要去從事那個行業的工作,但從思維方式上來講,是一種鍛鍊和積累。


所以,所謂執行力,其實簡單得不得了,就是:去做、去看、去聽、去練。


再沒別的花樣了。


05

唯一的建議:堅持下去


還是那句話:以有些人的那點努力程度,根本輪不到談天賦。


很多孩子和家長都問我怎樣才能彈好琴。其實我沒有什麼特殊的建議,我的建議就一條:練琴,並堅持練琴。


學習這東西,其實沒什麼好說的,如果非要說得通俗直白一點,就是:死磕到底。


那些學霸們,到18歲考上名牌大學,人家已經將高強度學習和不停思考這兩件事堅持了至少10年,而其他人,一部分到初中堅持不住了,另一部分到高中堅持不住了。


所謂“追求卓越”,靠得就是一股勁兒。


就像我們最開頭說的,作為老師,只要觀察那麼幾節課,就能看出孩子的學習態度來。一方面老師是看孩子有沒有學習的能力,看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悟性達不達標;另一方面,就是看孩子有沒有這股堅持的勁兒。甚至孩子可能由於年齡比較小,在學習方法和領悟力上還沒開竅,但如果有那股堅持的勁兒,一般這個孩子都錯不了的。


所以,什麼樣的學生註定能學習好?


一句話——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學生註定能學習好?


如果你是一個琴友或者琴童的家長,可以繼續往下看

有很多朋友給小編留言說可不可以推薦幾款學鋼琴的軟件,作為一個練琴十幾年的老琴友了,小編確實用過很多的練琴軟件。但是各種軟件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我想作為一個練琴的人肯定希望這個練琴軟件能夠方便和專業,那麼基於這個出發點,小編推薦一款練琴的軟件:

好多曲譜

這款軟件目前有鋼琴和小提琴兩個樂器,覆蓋了考級曲譜和一些常用的經典曲目,平時我們練的車爾尼,小湯,巴赫的曲子上面都有;對於考級的琴童還專門加了院校和考級的分類。可以說是曲譜分類小編覺的做的最清爽的。

這款軟件主打的是方便,專業,實用和省心。就像軟件介紹的: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學生註定能學習好?

練琴的朋友或者家裡有琴童的都可以去應用市場下載了試試,現在我們琴行已經在用這個軟件教學了,課後也用這個軟件讓學生上傳音頻作業給到我們老師,然後我們打分給到學生反饋。

最後,還是那句話,希望大家在音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我們一起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