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的區別

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有什麼不同?我們過去說經濟危機,指的生產過剩危機。我們經常看到在說明經濟危機實例時講到美國大蕭條時期將牛奶倒到河裡,這是牛奶太多了,產能過剩。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銷售困難,這種情況會定期出現。當然也有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引起的經濟危機。

但是金融危機不一樣,金融危機他是資產負債表衰退危機,簡單來講就是資不抵債。任何一個社會都有四張資產負債表。一個是政府的,政府借不借錢,政府借多少錢這是政府的槓桿。第二個是金融機構的,金融機構本身就是槓桿經營。第三個就是企業的,即非金融機構的槓桿,很多企業都是通過借貸來經營的。第四個就是家庭資產的負債表,買房子借銀行的錢,這就是你的資產負債表。這四張資產負債表,都有槓桿出現,任何一張資產負債表出現衰退,都可能會引起另一張資產負債表部門的衰退。只不過金融機構的槓桿最長,於是這種衰退最為敏感,衰退起來速度最快。我們把這種去槓桿的時候可能引起的危機叫做金融危機。

如果說經濟危機還可以控制在某一個局部的範圍內,那隨著全球的一體化的發展,在金融危機中則是無人能獨善其身的。當然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也是好哥們兒,經濟危機時往往不可避免的會引起金融危機,當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基本面的極端惡化,社會經濟陷入蕭條,就會發展成經濟危機。有了穩定的經濟作保障,金融才能更上一層樓。

1、“鬱金香泡沫”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16世紀到17世紀,鬱金香被引入西歐,富人們將它當做稀有品種在花園中展示,炒出一陣鬱金香熱。到17世紀30年代初期,這一時尚導致了一場經典的投機狂熱。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

特別是一種叫Childer的鬱金香品種單株賣到了1615弗羅林(florins,荷蘭貨幣單位),相當於15頭牛的價值。但是,當人們意識到這種投機並不創造財富,而只是轉移財富時,總有人會清醒過來。在某個時刻,當某個無名小卒賣空鬱金香時,其他人就會跟從,賣出的狂熱將與此前購買的狂熱不相上下。於是,價格急劇下跌,成千上萬的人在這個萬劫不復的大崩潰中傾家蕩產。

2、令牛頓崩潰的1720年“南海泡沫”

這是一場由國債引發的經濟危機,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投資者趨之若鶩,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6個月漲幅高達700%。在南海公司股票示範效應的帶動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社會各界人士,包括軍人和家庭婦女,甚至物理學家牛頓都捲入了漩渦。

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公眾開始清醒過來。從7月份開始,首先是外國投資者拋售南海股票,國內投資者紛紛跟進,南海股價很快一落千丈,“南海氣泡”由此破滅。

屋漏偏逢連夜雨的1907大恐慌

1907年恐慌是指於1907年在美國發生的金融危機,同時也引發了經濟危機,當時紐約證券交易所從前一年的高峰期,下跌了接近百分之五十。

二十世紀初,美國經濟的大繁榮,這一時期很多個人企業轉變為股份公司,發行摻水股票,從中牟取暴利。這其中就誕生了一個金融機構——信託投資公司。信託公司享有許多商業銀行不能經營的投資業務,卻極其缺乏政府監管,這導致信託公司可以沒有限制地過度吸納社會資金,投資於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和股市,將金融的泡沫越吹越大。

20世紀前後在歐洲爆發了布爾戰爭與日俄戰爭,導致大量黃金資本迅速從美國迴流歐洲。屋漏偏逢連夜雨,1906年4月,美國舊金山大地震造成嚴重破壞,大量資金被投入到舊金山的重建工作上,連作為美國金融中心的紐約也一度現金告急。

1907年10月,一次操縱“美國銅業公司”的股票的行動失敗,並引發危機。這次恐慌最終蔓延至美國全國各地,很多銀行和信託公司被擠提,多家銀行和企業破產。1907年的危機中,美國工業生產下降的百分比要高於在此以前的任何一次危機,失業人數最多時估計為500萬-600萬人,這是以前各次危機中未曾有過的。

1929年的秋天由於經濟衰退,在一片樂觀的投資氛圍中,持續數年的牛市突然改變了方向。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跌幅達22%,創下了單日最大跌幅。華爾街持續下跌的勢頭直到11月才最終止住。到1932年,道瓊斯指數教1929年最高點下跌了89%。股災之後,美國進入了長達4年的經濟衰退,這一次空前絕後的衰退造就了“大蕭條”這樣一個專用名詞。

大蕭條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大蕭條期間約有200—400萬中學生中途輟學;許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殺;社會治安日益惡化。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失業,在美國,失業人口總數達到了830萬,在美國各城巿,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這次美國經濟大蕭條導致1930年至1933年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發生了遍及全美國的大饑荒和普遍營養不良,至少有700萬人非正常死亡。

1933年,羅斯福總統開始著手實施歷史上依他名字命名的“羅斯福新政”,大幅度的改革美國經濟政策,並著手對岌岌可危的華爾街進行改革,以恢復市場的信心。一系列制度建設形成了現代金融體系監管的基本框架,也為隨後幾十年美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足以撼動實體經濟的金融危機典範

1、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在 10月19日美國股市開盤後僅3小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達22.62%,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八分之一的財產瞬間蒸發了,這便是著名的“黑色星期一”。隨即,恐慌蔓延,倫敦、東京、香港、巴黎、法蘭克福、多倫多、悉尼、惠靈頓等地的股市也紛紛告跌。10月20日,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跌幅達14.9%,創下東京證券下跌最高紀錄。10月26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126點,跌幅達 33.5%,創香港股市跌幅歷史最高紀錄。於是亞洲股市崩潰的信息又回傳歐美,導致歐美的股市下瀉。據統計,在從10月19日到26日8天內,因股市狂跌損失的財富高達2萬億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及間接損失總和3380億美元的5.92倍。美林證券公司的經濟學家瓦赫特爾因此將10月19至26日的股市暴跌稱之為“失控的大屠殺”。

2、1997年金融大鱷挑起的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的新興市場國家有主要經濟為外向型經濟,主要產業都是承接了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產品大量出口。而為了能更快速地發展經濟,這些國家逐步降低了對西方資本的戒心,主動調整政策,放寬外資企業持股比例。但與此同時,其經濟發展完全靠資本和勞動力持續投入,效率極低。

以索羅斯為代表的金融大鱷和國際遊資趁機炒作,套利投機。1997年7月2日,泰國宣佈放棄固定匯率,泰銖兌美元的匯率當日大跌17%;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驚心動魄的“匯率保衛戰”爆發。隨後,金融風暴席捲東亞,韓元持續貶值,日本大量銀行金融機構破產;1998年9月,俄羅斯盧布貶值70%,股市、匯率急速下跌,歐美國家股市、匯市也受其影響發生大幅震盪;直至1999年,這場由東南亞開始最終擴散至全球的金融危機才得以告終。

3、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在截至2006年6月的兩年時間裡,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連續17次提息,利大幅攀升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與此同時,隨著住房價格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者通過抵押獲得融資。借款人無法按期償還借款抵押貸款市場危機開始顯現。

2007年3月13日,美國房地產市場引發道瓊斯指數下跌242.7點。經營次級房貸的新世紀金融公司於當日被紐交所緊急終止交易。當年8月9日爆發流動性危機,2007年10月道指大跌近60%。到2008年,環球股災爆發,隨後華爾街一片風雨飄搖,貝爾斯登被接管、美聯儲接管房利美和房貸美、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華盛頓互惠宣佈破產。隨後危機蔓延,冰島瀕臨破產、英鎊大貶值,美國、英國、西班牙,包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都創出歷史新高。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的這次次貸危機波及全球,全球金融體系受到重大影響,危機衝擊實體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