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驟停後,一直按壓能不能救活患者?

我們在電視或新聞上看到這樣一幕:一個人上一秒還好好的,下一秒突然心臟驟停倒地,這時一位醫生或者護士出現,為其進行心肺復甦,成功救活患者。


心臟驟停後,一直按壓能不能救活患者?


大家心裡肯定和小微一樣有個疑問“碰到有人心臟驟停,是不是一直按壓就能救活?”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老太太心臟驟停,被送往一家三甲醫院,醫生按壓了30分鐘後,詢問家屬是否放棄,家屬拒絕。醫生按壓了3小時後,患者恢復自主心跳。但是進入ICU治療一週後,耗費幾十萬,還是去世了。


心臟驟停後,一直按壓能不能救活患者?


這個案例似乎說明了按壓越久,被救回的可能性越大。


的確如此!如果有100個心臟驟停的患者,每個都做2個小時的高質量標準的心肺復甦,存活率肯定要比只做30分鐘的要高。


但是,大量的數據也顯示:如果患者接受超過20分鐘甚至30分鐘的心肺復甦無效後,更長的心肺復甦時間效果也微乎其微,不超過10%。所以,盲目延長心肺復甦時間的行為並不可取。


心臟驟停後,一直按壓能不能救活患者?


而且,大家可以看一下上述案例中的一個細節,老太太被搶救回來一週後,還是去世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延長心肺復甦的時間,即便能把患者搶救回來,患者出現潛在的新的併發症的風險也會越來越高。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心肺復甦要求按壓每分鐘100-120次,按壓超過30分鐘,被搶救回來的患者可能已經肋骨骨折。當然,這其中可能有醫生按壓方式出現偏差的原因,但大部分還是肋骨無法忍受上千次的按壓所致。


心臟驟停後,一直按壓能不能救活患者?


當然,肋骨骨折只是一個方面。如果患者的病因確實沒法逆轉、救治,讓患者有尊嚴離開不失為一種對患者的尊重。


不過,有一種情況可以例外。


如果患者很年輕,而且病因可以逆轉,醫生一般會延長復甦時間。例如中毒、溺水、低體溫等,最多可延長至6個小時。


心臟驟停後,一直按壓能不能救活患者?


按那麼久,醫生會不會累死?

肯定會!高質量的胸外按壓除了需要經驗豐富,更是一個體力活,按壓機就應運而生。


有人可能會說,機器按壓是不是比人按壓要更均勻和準確?


按道理來說,是這樣的,但是最新的資料證實,按壓機不如人工按壓,除特殊情況外。


所謂的特殊情況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低體溫、溺水和中毒,這種按壓時長可能超過3小時的,可能就會選擇上機器。


心臟驟停後,一直按壓能不能救活患者?


當然,這三種情況下,還可以選擇上ECMO(體外膜肺氧合),俗稱人工心肺。在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大家聽到的“葉克膜”,說的就是它。


不過這種設備的成本比較高,而且成活率和出院率也不是十分令人滿意,仍然有可能出現“人財兩空”的場面。


還是那句話,心肺復甦時間還是要取決於患者的個人情況,不能早早放棄,也不要盲目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