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兩次!歐盟頻繁對中國部分產品加收費用,最高費率近100%

據《聯合早報》4月7日援引歐盟官方期刊報道,歐盟自4月7日起,對部分產自中國的產品加收費用,最高費率達99.7%,為期5年。

其中涉及中國巨石集團、浙江恆石纖維基業有限公司等生產的玻璃纖維產品。統計顯示,上述兩家企業2018年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3成,佔比達31%。

據瞭解,歐洲是當前全球玻璃纖維消費的最大地區,佔全球總用量的約35%。同時,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玻璃纖維生產國之一,佔全球產能的60%。由於中國的玻璃纖維物美價廉,近年來在歐盟的市場份額迅速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僅在一天後,當地時間4月8日,有媒體報道稱,歐盟委員會在其公報中表示,由於自中國和印尼進口的商品給當地製造商帶來了實質性的損失和傷害,歐盟決定,對原產於印尼的平軋不鏽鋼,徵收17%的進口費用,對原產於中國的同類產品,收取14.5%至18.9%的額外費用。

一週兩次!歐盟頻繁對中國部分產品加收費用,最高費率近100%

實際上,今年3月份,歐盟就已對華商品“出手”。

《中國航務週刊》此前曾報道,歐盟委員會於3月5日宣佈,對部分產自中國的鋼製車輪加收費用,費率最高達66.4%,期限為5年。

據悉,2018年,中國對歐盟出口的鋼製車輪已經達到200萬個,佔該地區市場份額的一半。對此,部分歐盟委員會議員認為,中國企業擁有過高的市場份額,可能影響該地區同類企業的生存。該次加收費用,將有助於恢復歐洲鋼製車輪行業公平的競爭環境。

近年來,歐盟不斷提高中國企業在當地的投資門檻,甚至還制定了專門的行業標準。在此情況下,中歐貿易開始出現下滑。

根據我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2019年,歐盟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進出口總額達到4.86萬億元。

但2020年前兩個月,我國與歐盟(不含英國)的貿易總額同比下降14.2%,東盟超過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