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想自學中醫的人,個人的一點見意

中醫中藥對於普通人而言,是比較深奧難懂的。到中醫大夫那邊把脈看病,開方後看到單子上寫的“陰虛火旺”,“肝胃不和”這些名詞,有些人就有點發暈了。現在國家開始重視中醫中藥的發展,尤其中醫中藥在這次新冠戰役裡,也扮演了不可忽視的角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也明確提到“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效果明確”,在疫情爆發時,通過症狀收集和臨床分析,即可確定中醫治療方案,迅速用於臨床救治,具有快速反應、迅速應對等優勢。對於輕型和普通型患者,第一時間使用中藥,對於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中醫和西醫專家聯合會診,中西藥並用,發揮兩種醫學的疊加效應。對於恢復期人群,中藥和針灸、按摩等方法並用,促進患者康復。中醫中藥雖好,可是普通人從哪入手學中醫呢?

對於想自學中醫的人,個人的一點見意

培養興趣

有些朋友想學中醫,但面對一大堆的中醫書和視頻也不知道從何下手。方向不對,學起中醫來是很難的。尤其是之前沒有接觸過中醫的,很容易讓人打退堂鼓。我想做任何事情首先是要有興趣,這樣才能有力量源源不斷的學下去,而不是三分鐘熱度。剛開始學的朋友,我推薦讀一下,劉力紅老師的《思考中醫》,這是本不錯的介紹中醫的入門書籍。沒有時間看書的朋友,可以聽梁冬徐文兵對話《黃帝內經》的音頻節目,這個在喜馬拉雅FM上就可以在線聽。等到對中醫有了比較濃厚的興趣了,再去學下一步的內容。

從針灸入門

個人比較可以倪海廈老師的觀點,認為學中醫,應該由難到易。當你把《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瞭解於胸時,再去看這些近代的醫書如《醫學衷中參西錄》、《四聖心源》這些書就會容易很多。因為醫理都是相通的,你把最難的學會了,別的學起來自然水到渠成。按照倪老的觀點,最開始我們要從針炙入門,學針炙的書的話可以先看《難經》,這本書裡面基本上講的就是針炙。然後可以看《針炙大成》,這本書融合了諸家之長,值得借鑑。

對於想自學中醫的人,個人的一點見意

很多人一聽到“針灸”二個字就有點怕。其實用“套管針”扎針是不痛的,只要速度快感覺不到痛。實在怕針的,也可以用艾炙,不碰到肉。另外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很多古書上寫的,不小心刺到哪裡就死,這樣的字眼。不用害怕,因為那時科技不發達,用的針很粗,刺錯地方了血止不住,會傷命。現在的針是合金做的,很細,就算刺錯了也不太會危及生命。當然了,新手還是不建議刺到內臟的,危險係數比較高,四肢這些還是比較安全的。

《神農本草經》為基石

這本書是用來學習中醫的藥理基礎的,總共有365味藥,比後代的《本草綱目》少很多。但這裡面的藥都是精華,只要熟記裡面的藥味和藥性。足夠臨床的使用。做事不能不一味的求全求多,亂槍打鳥,不如因病下藥。最簡單的一個例子一個病人,受了風寒了咳嗽,這時我們就要用熱藥如:生薑、杏仁把裡面的寒氣逼出病就好了。中藥就好比是我們的子彈,必須要知道自己有什麼彈藥配什麼槍,才能去打仗。

對於想自學中醫的人,個人的一點見意

《黃帝內經》為主體

學完針灸和有了藥物基礎之後,再去看《黃帝內經》這本中醫經典著作。就會比較有方向感,不會雲裡霧裡了。如果前面學得好的話,等到學習內經,就會像在畫圖,而不是單單的文字了。內經向我們描繪的是人體的圖,陰陽五行的圖,臟腑經絡的圖。文字各個國家雖不一樣,但只要是圖,一般都能看懂。這就是內經的偉大之處,給人更直觀的表述。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壓軸

這二本書都是醫聖張仲景寫的,原來是一本書叫《傷寒雜病論》。這書主要講的是經方。以前的中醫開方,其實並不像我們現在的醫生那樣,一張方子上開十幾味藥。經方,只有幾味藥,可是隻要六經辯證正確,劑量得當,經方也能治好病,甚至是急症。等到這二本學完了,就差不多可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了。

中醫自學之路誠然是艱辛的,但只要有興趣,然後按照倪海廈老師的方法一步步走下去,相信不出三年,就能取得不錯的成績。現在的問題不是中醫中藥不行,而是我們現代人有點浮躁,有多少人肯花時間去潛心學習,又有多少人能堅持去看完《黃帝內經》這些古書呢?前路漫漫,一起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