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父母官,見者曰“大人”,其實“大人”不應該這麼叫的

可能很多人都被電影電視劇所誤導,裡面不論官階,下屬及百姓都稱當官的為“大人”,甚至有錢人也叫“大人”。其實這是錯誤的。

就如著名演員金超群版的包青天影視劇裡,其實應該稱包拯為“包待制”或者“包龍圖”,而不是“包大人”!

百姓父母官,見者曰“大人”,其實“大人”不應該這麼叫的

清代史學家趙翼所著《陔餘叢考》中載有,當面稱“大人”這稱呼始於元明,盛於清朝時期。但其實在更早時期,便有書面記載“大人”這一詞。

“大人”一詞最早見於《周易·易經·乾卦》中: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何謂也?子曰: 「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閒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君德也。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意思是: 龍出現在田裡,預示著利於大德大才之人出現。此處“大人”是指大德大才之人,並不是指當官的。

百姓父母官,見者曰“大人”,其實“大人”不應該這麼叫的

而後,“大人”則演變成對父母的尊稱,本是形容大德之人,古人以孝為先,父母生養自己,對自己來說理應是個大德之人。

《史記》中關於劉邦有一句描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

意思是當初父親總是認為我沒有出息,不能經營產業,比不上二哥劉仲。此處“大人”便是指父親。

還有《孔雀東南飛》中有一句我們很熟悉的句子:“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這其中“大人”又是指長輩婆婆。

而在漢朝、晉朝時,也有為了阿諛奉承,稱呼宦官豪強為“大人”的,但這在少數。

所以,在古代並不是當官的就稱為“大人”。

百姓父母官,見者曰“大人”,其實“大人”不應該這麼叫的

那麼電視劇電影中稱當官的為“大人”是怎麼來的呢?這應該要從元朝開始說起了。

首先在漢朝時期,“大人”也用來稱呼各部落首領貴族。

《漢書·匈奴傳》載,匈奴呼韓邪單于打算歸降漢朝,左伊秩訾表示支持,但“諸大人相難久之”。

這裡的“大人”指的是各部落的首領、貴族。可見,在漢朝外族對於“大人”一詞的使用已經有些許偏差了。

所以在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後,漢人勢微卑下,蒙古人就開始有了稱呼官員為“大人”的風氣,意指為漢族百姓的父母官,其實是對於自己族群優越感的體現。

等到明朝建立,雖然恢復唐宋制度,但稱呼並沒有改變,所以就一直延續下去。直至清朝,已多數稱呼官員為“大人”。

百姓父母官,見者曰“大人”,其實“大人”不應該這麼叫的

清朝時期福格所著《聽雨叢談》載:“古稱大人、先生,蓋指德業而言,非謂名爵也。子之於父,亦稱大人、夫子、先生。今惟存家大人、尊大人稱,而無夫子、先生之稱矣。”

這裡說的很清楚了,古代“大人”是指有德之人或者父母,而不是名爵。

但其中還有一段“本朝內大臣、都統、尚書、侍郎、卿寺、學士、堂上官皆稱大人”,指出“大人”一詞已廣泛應用於稱呼當官的人了。

“大人”這個詞在古代一直在變化,在不同時期是有不同對象的稱呼。其實原來用“大人”來稱呼官員的寓意應該是好的,意指為民請命,處處為百姓著想的父母官。但後來“大人”這詞已經漸漸傾向於階層等級和拍馬屁的用詞了,也是令人唏噓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