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君王:評《飢餓的盛世 乾隆時代的得與失》

乾隆三十八年冬至,已經六十一歲的老皇帝依照慣例於南郊天壇舉行祀天大典,和往年所不同的是,這次他還帶著秘密立皇十五子永琰為儲君的決定禱告上天,其中的禱詞頗耐人尋味:“如所立皇十五子永琰能承國家洪業,則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賢,亦願上天潛奪其算,令其短命而終。毋使他日貽誤,予亦得以另擇元良。朕非不愛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計,不得不如此。惟願為天下得人,以繼祖宗億萬年無疆之緒。”

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尷尬的一次立儲禱告,已過花甲之年的老皇帝為了愛新覺羅得以千秋萬代,不惜以自己兒子性命來發誓賭咒。也許此時這位自命清高的十全老人已經在為這風雨飄搖的大清江山的後繼無人產生了深深地憂慮。

指定的繼承人

歷史有時候會有一種很蹩腳的方式存在,比如當我們習慣把各種問題獨立開來探討時會發現毫無出路,但當能夠放置入歷史脈絡本來位置時,卻發現周邊環境的印證而讓問題的答案呼之欲出。就好像,所有喜歡研究清史的愛好者,都會去質疑雍正繼承的合法性,卻從不質疑康熙皇帝對當時尚屬幼年弘曆的喜愛。

不管是否刻意,康熙在他在位第六十個年頭,於牡丹臺初遇弘曆時,所表達的喜愛之情幾乎超越了祖孫隔代親的範疇,不然就無法解釋,同一年中先後四次駕臨雍王府召見這位非長非嫡的少年,並且最終將他帶到宮中親自撫養。康熙晚年被九子奪嫡搞得焦頭爛額的日子裡,在弘曆身上找到了難能可貴的親情所在。

從後來記錄乾隆一生功績的《神功聖德碑》,以及晚年乾隆自己寫的《紀恩堂記》,還有清代官修的《清高宗實錄》中,有著非常詳盡的描寫來記載祖孫二人大半年的相處時光,讀書,射箭,打獵,捕魚,理政,甚至接見朝臣,紫禁城之內,木蘭秋闈之中。要知道在古代年齡普遍不高的情況下,當時的皇四子胤禛已經四十五歲,接近知天命之年。能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光裡為自己的帝國培養一位合格的第三代是完全有必要的,這或許才是康熙培養少年弘曆的真正目的,也是傳位雍正的證據所在吧。雍正剛一即位,便把傳位詔書密封於“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就可以證明兩代帝王對於弘曆的期許,只是誰都沒想到原本打算再過二三十年再繼承皇位的弘曆僅僅在十三年後就不得不啟封這個傳位秘盒。

本書作者張宏傑先生用第一章一整個篇幅來介紹清初祖孫三代帝王之間的隔閡和期許。當然雍正的意外暴斃,也意味著乾隆皇帝將更早的來到歷史最前方。

康熙六十一年,皇帝對身邊的和妃說:“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


完美君王:評《飢餓的盛世 乾隆時代的得與失》


仁政、收權

在四爺還沒不是很忙,康熙也沒有出門私訪的時候,乾隆大概是被後來戲劇演義小說作家們刻畫最多的帝王之一,當然拿掉“之一”也無不可。風流倜儻,武藝高強,英明睿智,愛民如子,還時不時來場微服私訪,行俠仗義,除暴安良。總之,在過去民間大多數的相關文學作品中,乾隆皇帝一直都是以一個正面仁君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易中天老師說,有名的歷史人物會存在著文學形象,民間形象和歷史形象三種模樣,有時候三者之間甚至天差地別。在我看來,最起碼乾隆十三年前的皇帝更多的時候距離所謂的民間豪俠並不很遠。

孔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但在即位第五天,乾隆皇帝就提出來與其父截然不同的執政方針,“寬則糾之以猛,猛則濟之以寬”。接下來一系列操作更讓世人知道,何為一朝天子一朝臣。赦免被雍正圈禁的宗室皇子,釋放獲罪下獄的名將嶽鍾琪,傅爾丹;寬恕六十一位虧空判決的官員;登基兩年便減免天下賦稅數千萬;允許民眾販賣四十斤以下的私鹽。另一頭,罷免盤剝百姓的官員,禁止僧道招搖,叱責雍正朝第一酷吏田文鏡,罷開墾,重農桑,汰僧尼,重用剛正不阿的孫嘉淦為左都御史,新朝新氣象,經歷過十三年壁壘森嚴黑幕遮天統治的天下人忽然有種撥雲見日如沐春風之感。

與此同時,乾隆皇帝又擁有著強大的政治手腕,開始打壓其父給自己留下來的兩大顧命大臣,直指張廷玉、鄂爾泰以及這兩人身後各自的朋黨。相比較,嬉笑怒罵溢於言表,又常常意氣用事的父親,乾隆更顯得擁有傑出帝王的沉穩和隱忍。首先反覆強調政處於己,君權至上的綱領,又不忘時時刻刻在詔諭中強調張鄂二人不過是機要文秘,本朝不存在宰相分權。另一頭,不斷通過收拾各自黨羽來反覆敲打二人,既能敲山震虎,又可以剪除羽翼。最後當老而昏聵的張廷玉一再犯錯時,絲毫不顧念老臣體面,一擼到底,甚至沒收三代君王賜予的所有物件,最終讓張廷玉在戰戰兢兢中走完生命的最後歲月。“一個強有力的果敢的君主,此時一方面要使臣民感到有希望,相信禍患不會長久下去;另一方面又要使他們對於敵人的殘酷感到恐懼,同時把自己認為過於莽撞的人們巧妙地控制起來。” 馬基亞維利一定會對乾隆皇帝的執政手段深以為然。


完美君王:評《飢餓的盛世 乾隆時代的得與失》


乾隆十三年

這一年的一個變故將乾隆的執政徹底的一分為二,此前晴空萬里,此後不見天日。結髮妻子孝賢皇后的不幸薨逝讓那個曾經寬以待人的帝王徹底走向了性格的另一個極端,曾經內斂鋒芒的猛獸忽然亮出爪牙。因為皇后冊文滿漢翻譯問題,翰林院刑部尚書阿克敦獲罪,判絞監候,皇帝認為判處不夠重,懷疑刑部黨同徇庇,全體堂官革職留任;工部因皇后冊寶製作粗陋,全體堂官問罪降級;光祿寺、禮部全體堂官因為籌備喪禮問題受到處分;五十三名地方官因為不奏請入京治喪,遭到降級;甚至,因為國喪期間違規剃頭,兩名總督,兩名巡撫被勒令自盡,一千餘名官員革職處分。

經此一事,世人突然驚覺,當年那位宅心仁厚,喜好宋仁宗的青年皇帝竟然有著如此殺伐決斷,甚至殘忍嗜血的內心和手腕。相比較其父雍正在處理年羹堯時表現得猶豫不決,再三思量,乾隆出手之果決手段之極端更勝其父。通觀整個清朝,一共處死的四十二名二品以上官員中,乾隆一朝就處理了二十七名。至高無上的皇權,有著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魔力,當施政者的隨意一次發怒,就意味著血流成河。如果朱元璋時期的皇權無上,還存在著信息,精力上的限制,那麼擁有著一套完整軍機處班底,政令可以通暢到大清國任何一個角落的權力足以在形式上填補前人的漏洞,於是殺戮仍未停止。

乾隆十三年,金川兵敗被押解進京的張廣泗,君前奏對道:“但知皇上仁慈,不知道皇上英武。”是的,這位出身九子奪嫡時代青年即位的皇帝從來都不是平庸之主。


完美君王:評《飢餓的盛世 乾隆時代的得與失》


甘肅冒賑案

乾隆四十二年,為了讓寵臣和珅能夠獲得軍功,所以派遣他前往甘肅前線督軍鎮壓蘇四十三起事。可惜和珅貪功冒進吃了敗仗,只得在奏摺中以甘肅連續大雨來做推諉。沒想到的是,正因為這個藉口竟然無意間解開了乾隆朝最大的貪腐案件。

甘肅一省上下,以乾旱賑災為名,騙取國家錢糧。一番經查幾乎所有當地官員集體貪腐,乾隆震怒:“甘肅此案,上下溝通,侵帑剝民,盈千累萬。”最後首惡處以極刑,五十餘名官員斬首,四十餘人流放,當地官場一掃而空。

事實上,在雍正、乾隆、以及後來的嘉慶三朝的反腐力度來看,在歷史上並不算低,畢竟家天下的本質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官員的貪腐所侵害的或許不是官僚體制本身,卻一定是皇家的權柄,而從具體措施來看,清朝秉承了明朝官員低薪的特點,如果是順治或者康熙前期,因為所處戰時,銀錢所出甚多,官員們總能撈到好處,而到了太平日久的年份,這點薪水就多少有點捉襟見肘,於是雍正開始養廉銀先例,秉承高薪養廉的宗旨,從而想以高薪來杜絕貪腐。事實上在傳統官僚體系下,無法有一個有效的監督機構做到對各級官員的自查和預防,單單想在情感上來讓官員做到兩袖清風,無疑與虎謀皮。最終反貪反腐,亡羊補牢成為了帝王整肅吏制的唯一手段,不過試圖通過改變結果來影響原因,這幾乎就是個本末倒置的命題。這大概就是嘉慶朝貪官越殺越多,前赴後繼,除之不盡的內在緣由吧。


完美君王:評《飢餓的盛世 乾隆時代的得與失》


馬戛爾尼來訪

和祖父康熙與路易十四跨越半個地球的惺惺相惜不同,乾隆對洋人保持著天生的提防和警惕。或者說對於一個統治者來說,穩定、靜止的狀態更容易被自己的權力所掌控。任何一種外來因素的加入都意味著變化和危機。

就如同馬戛爾尼在他的回憶錄中所寫:“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她勝過鄰船的地方,只在她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

當時的距離英國開始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和全球殖民,炮轟虎門僅僅剩下不到五十年的時光,在即將迎來更加繁榮開放的國家眼裡,大清國如同某些通關遊戲的大BOSS,強大,笨拙,垂垂老矣,並終將被擊敗。張宏傑先生在這裡大量引用了中外名家的表述,試圖解釋乾隆皇帝做下如此決定的必然性和必然後果,其實當我們跑到一百年後的同光中興洋務運動時,不難看出,任何形式的“擁抱變化”所受到的阻力從來不會減弱,它們可以來自於皇權,來自於宗室,來自於朝廷,甚至來自於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的百姓。中國古代的集權體系擁有著強大的排他性,滴水不漏,嚴絲合縫,同時缺少可以適應各種狀況變化的彈性,所以當遭到強大外力重擊時,不是巋然不動,便是粉身碎骨。


完美君王:評《飢餓的盛世 乾隆時代的得與失》

太上

紫禁城東邊有一個獨立宮殿叫做“寧壽宮”。佔地五萬平方米,宮門前有一個巨大九龍壁。整個宮殿規格按照乾清宮格局來建造,所用材料甚至青出於藍,據說其中樂壽堂使用二十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起整座殿堂。這座宮殿建造於乾隆朝晚年,因為不想做皇帝時間超過自己的祖父,乾隆計劃在完成自己第六十年執政後,退居二線,這座宮殿便是日後養老之地。

可惜,歸政後的乾隆一日都未曾來這裡住過,而是一直都留在整個國家的權力中心乾清宮,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就在嘉慶登基的第七天,白蓮教起義爆發,一生號稱十全武功的乾隆帝做夢都不會想到這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堡壘總是從內部被突破,民變的頑固遠遠強過外敵,同時也為乾隆朝無比正確的執政落下了一個戰戰兢兢的句號。

我們習慣用一種事後諸葛亮的方式去總結過往的經歷,並且引出所謂的經驗教訓。而當後來人嘗試著為這一場康雍乾的執政來一次哀其不幸的結尾時,才會發現事實上一切皆是枉然。精明,勤政,嚴格,英明,勇敢,睿智,乾隆皇帝擁有過千古帝王應有的所有優良品質,只是在官僚權力結構進化到最高峰時,回頭一望,皆是下坡。乾隆的無奈不是一個君王的執政失誤目光短淺,又或者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而是當被整個時代所拋棄後的力不從心。

據說,後來的道光皇帝時不時會回憶起幼年自己祖父乾隆帶著他一起騎馬射獵的歲月,也許那時候的乾隆同樣想起了年幼時自己和康熙皇帝的種種往事吧!只是,在隔代選擇繼承人的眼光上,他比他的祖父要差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