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宋仁宗慶曆新政失敗之原因

<code>導言:“歷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禍亂必生。”/<code>

在北宋的歷史上有過2次比較著名的改革運動,一次是宋仁宗慶曆年間的“慶曆新政”,還有一次就是王安石變法。以范仲淹為代表的改革派推行的慶曆新政,其目的在於挽救面臨衰亡的北宋王朝。這場變法運動,雖然為時很短,卻為後人留下了有益的啟示,在北宋政治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盛治中藏危局

自從宋朝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以後,北宋就進入一個相對安定的和平環境,到了宋仁宗慶曆年間,經濟文化更是有了長足的發展,歷史上也稱這個時期為“仁宗盛治”。然而這個盛世時代也並不太平,外部有遼和西夏威脅,內部官僚龐大,百姓生活艱難,整個社會危局已現。

探析宋仁宗慶曆新政失敗之原因

北宋時局圖

宋仁宗也並非昏君,意識到這個問題後並沒有坐以待斃,力圖化解危局。慶曆三年,宰相呂夷簡病退,宋仁宗起用范仲淹、富弼等人,讓他們主持朝政,希望“興致太平”。當年九月,范仲淹呈上了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疏》,這也是他推行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從而拉開了“慶曆新政”的序幕。

盛治中諫危言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早已成為流傳至今激勵志士仁人的千古名句,也凸顯了范仲淹這位偉大政治家對百姓疾苦的強烈責任意識。但這時候范仲淹的主要工作可不是撰寫詩文,而是投入到轟轟烈烈的變法改革中了。在向宋仁宗呈上的那份奏摺中,范仲淹說出了那句名言:“歷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禍亂必生。”

探析宋仁宗慶曆新政失敗之原因

范仲淹像

范仲淹的這份奏摺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準確分析了當時北宋十個方面的嚴重弊端,也是聖賢臣子向皇帝發出的盛世危言。宋仁宗閱後深受震動,並要求他提出一個改革的方案,范仲淹又呈上《再進前所陳十事》的奏議,明確提出了自己十項改革措施:

<code>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code>

這十味“藥方”可謂對症下藥,意在整飭吏治、厲行法治、富國強兵,最終被宋仁宗所接受,除第七條軍事建議外,其餘九條均以詔書下發執行,這便是所謂的“慶曆新政”,然而實行僅僅一年四個月,就在官員階層一片反對聲中無疾而終。

新政必敗之因

分析慶曆新政失敗的原因,很多人都會認為范仲淹這批改革派遭遇到的最大阻力,來自於“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但深層次的問題,可不止這一個,下面詳細闡述之:

1.仁宗皇帝力主改革的心志不定。縱觀古代歷次變法改革成功者,都是君臣一心、堅定不移地持續推進才能取得成果。比如戰國時秦孝公和商鞅變法,有整個皇族和大部分官員階層支持,就連觸犯新法被處以劓刑的孝公大哥嬴虔還依然支持變法,秦孝公能認準變法改革並且一如既往地將這項事業進行到底,最終才取得變法大成。

反觀宋仁宗雖是歷史上少有的仁君,但後世很多人評價他“無定志”“寬仁少斷”。仁宗十分賞識范仲淹的改革藍圖,也認識到種種社會弊端在嚴重威脅著國家的存亡。但改革的心情過於急切衝動,一個本來非常好的改革規劃,沒有在各級衙門官員中討論醞釀,也沒有充分準備,就倉促執行實施,這就失去了官員階層思想上的統一,沒有形成促進改革的最廣泛力量。當范仲淹推行改革遇到阻力,用“求去”考驗仁宗改革決心,遺憾的是,仁宗又搖擺不定,輕率地放棄了新政,竟批准了范仲淹的辭職。皇帝意志不堅定,上下不同心,失敗是必然的。

探析宋仁宗慶曆新政失敗之原因

宋仁宗像

2.范仲淹實施改革不分主次。我們普通百姓都知道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既然改革你也要先易後難,找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突破口”,這樣能最大化地爭取更多人的支持。比如齊桓公和管仲的改革,就把發展經濟和處理對外關係作為“突破口”,制定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秦孝公和商鞅的變法,把獎勵耕戰作為“突破口”,最終實現富國強兵。而范仲淹沒有這麼做,上來就找難啃的“骨頭”,《十事疏》裡的核心內容就是整頓吏治,改革嚴重的冗官問題,新政一開始,就把矛頭對準了“既得利益集團”,無視這個強大的反抗力量選擇冒然與之撞擊,到最後只會頭破血流。

3.踐行改革的骨幹官員力量不足。任何國家要進行社會改革,都必須要培養扶植一批骨幹力量。范仲淹則沒有。宋仁宗年間,賄賂公行,官吏貪殘,吏治敗壞,成為當時眾所周知的秘密,尤其是中下層吏治腐敗,許多中央的一般決策都得不到真正落實,更何況范仲淹這個“斷人財路”的新政?而范仲淹推行的新政恰恰就是依靠這樣一個老官吏群體來推行,其必然失敗之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code>“今也大辟之誅,輸一石之金而免。貴人近戚之家,一石之金,不可勝數。是雖使朝殺一人而輸一石之金,暮殺一人而輸一石之金,金不可盡,身不可困。況以其官而除其罪,則一石之金,又不皆輸焉,是恣其殺人也。且不笞不戮,彼已幸矣,而贖之又輕,是啟奸也。”——蘇洵/<code>

慶曆新政雖然失敗了,一定程度上還是緩解了北宋尖銳的社會矛盾,促進了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新政中體現的民本思想,有其深刻而進步的歷史意義。范仲淹的偉大,在於不停留在坐而論道,而是經過思考規劃,敢於就起而救弊,付之實施,其“先憂後樂”的思想至今仍是中華文明史上的寶貴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