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百家爭鳴

先秦諸子百家,可以說已經窮盡了人生和社會的所有問題。這麼多的思想,自然會相互不服,爭吵是免不了的。儒道爭有為還是無為,儒墨爭仁愛還是兼愛,儒法爭德治還是法治。他們著書立說,隔空喊話,謙謙君子,動口不動手。

法家先驅管子,位置高,說的話自然有人聽到。“一年之計,莫若樹谷;十年之計,莫若樹木;終身之計,莫若樹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不為重寶虧其命,故曰貴於寶;不為愛人而枉其法,故曰法愛於人”,“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之下,無所不人焉”。管仲說法,還能看到愛這樣的字眼,齊國的法治並不很殘酷。

孔子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賜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管仲為相,說的是民。孔子是老師,要教育學生,位置不同,對利與義的觀點自然不同。

先秦百家爭鳴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什麼仁義,都是退而求其次的偽裝。

孔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無不為”即為有為,道家也想作為,只是認為不用親力親為,順其自然,一切自會發生。孔子的學生曾子,覺得自然發生,等同於天上掉餡餅,只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是有為之舉。

孝悌是仁的根本,愛親人,進而愛朋友,推至愛所有人。晚幾年出生的墨子,以為儒家的愛不夠,“兼相愛,交相利。大巧不攻,墨眉無鋒”。互相友愛,才能互相得到利益。當魯班幫助楚國製造兵器,創制雲梯,準備攻宋時。墨子不遠千里,從魯行十日十夜至楚國都城郢,與魯班和楚王相互辯難,說服楚王停止攻宋。墨家以墨梅為歷代墨家鉅子的信物,宣傳非攻的理想。這把劍通體漆黑如墨,無刃無鋒,平平若尺,是一把無鋒勝有鋒的德者劍。這把劍出現的地方,所有墨家弟子都將聽候調遣,無不從命。

墨家宣傳非攻,兵家專門研究打仗。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法家更勝一籌,不僅要強兵,還要富國。“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背法而冶,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舡輯也”。秦國大治,商鞅車裂而亡。法家到了秦國,走了另一條路。溫和的齊國之法,讓管仲活的錦衣玉食,到了殘酷的戰國時代可能已經不再適合。

儒家的繼承人孟子堅信“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雖然秦國強大的事實擺在眼前,他仍然堅持以德治國的理想,遊說各國,告訴國君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既然民為貴,為什麼他又攻擊農家代表人物徐子的學說和行為呢?“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講分工,徐子重農事,其實牛頭不對馬嘴。

列子的徒弟莊子,跟老師一樣,眼裡看不見這紛紛擾擾的世界,卻能看到“北海有大鵬怒而飛,其翼垂天之雲,水擊三千丈,扶博遙之上九萬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先秦百家爭鳴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似乎是在詭辯,惠子作為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是要探究清楚問題,不是為了抬槓。可惜名家學派的後人,卻成為了抬槓的鼻祖,公孫龍說“白馬非馬”。

莊周是否化蝶,可以問問稷下學社的陰陽家鄒衍,他創造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可知天下所有事情。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往後的朝代都信了。

道家說無為而治,儒家說以德治國,法家說依法治國,楊朱說“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名家說不合邏輯。兵家說不行就打一架,墨家說別打都是兄弟,縱橫家說不打就聊聊,要打我去給找幾個幫手,陰陽家說我先算一卦。農家說老百姓還是種地吃飯重要,醫家扁鵲說有病的治,蔡桓公說“醫者好治不病以為功”。

雜家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大王聖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