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至天順時期的君臣衝突

在洪武一朝,以官員批評皇帝為核心的君臣衝突不若後世顯見,然亦不是全無跡象。如太祖因孟子有民貴君輕之論,欲罷黜孟子配享孔廟,刑部尚書錢唐犯顏力諫,雲:“

臣為孟軻死,死有餘榮”。太祖雖然大怒,還是因為錢唐的抗爭而下詔恢復了孟子配享地位。再如御史王樸有諫於太祖,太祖命將其戮死,後又召還,冀王樸改悔,王樸雲:“陛下不以臣為不肖,擢官御史,奈何摧辱至此?使臣無罪,安得戮之?有罪,又安用生之?臣今日願速死耳”。太祖大怒,促行刑,王樸路過史館時大呼:“學士劉三吾志之:某年月日,皇帝殺無罪御史樸也”!洪武十三年,太祖殺丞相胡惟庸,並嚴令:“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宰相制度被廢除後,在朝之臣無首領之官,太祖又屢興大獄,導致滿朝文武人人自危,噤不敢言,總體來看,少見臣對皇帝的政治批評,太祖憑藉開國之君的威望,強勢主導了君臣關係的展開。

明朝洪武至天順時期的君臣衝突

建文帝祚短暫,相關史事又因後來成祖刻意掩飾,四年間君臣關係如何已難見全貌。根據《明史》記載,御史尹昌隆曾有諫曰:“高皇帝雞鳴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臨百官,故能庶績鹹熙,天下乂安。陛下嗣守大業,宜追繩祖武,兢兢業業,憂勤萬幾。今乃即於晏安,日上數刻,猶未臨朝。群臣宿衛,疲於伺候,曠職廢業,上下懈弛。播之天下,傳之四裔,非社稷福”。建文帝答曰:“昌隆言切直,禮部其宣示天下,使知朕過”。由這段史料可見,建文帝對臣下的政治批評尚能虛心接受。 成祖入京後,以十族之誅對待方孝孺,以瓜蔓抄的方式對待忠於建文之臣,這給士大夫群體造成了相當大的心靈創傷。在永樂一朝,成祖刻意導大臣以從君為要,以至於大臣多見“侍從”之氣。侍讀解縉、中書舍人黃淮、編修楊士奇、侍講胡廣、修撰楊榮、給事中金幼孜、檢討胡縉七人號稱永樂近臣,然數年間,解縉因直諫而身死,黃淮陷於囹圄十年,胡縉以“直戇”被遷為祭酒,疏離於權力中樞之外。

仁宗在位時短,國子監祭酒李時勉當面批評仁宗耽於聲色,“

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對不屈,命武士撲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幾死”。宣宗在位期間較為親近儒臣,提高閣臣位勢,但一再強調楊士奇等人不得直接介入行政事務,“卿等祗事祖宗多歷年,所忠謨讜議,積效勤誠。朕嗣統以來,尤資贊輔,夙夜在唸,圖善始終。蓋以卿春秋高,尚興繁劇,優老待賢,禮非攸當。況師保之重,寅亮為職,不煩庶政,乃副倚毗。可輟所務,朝夕在朕左右,相與討論至理,共寧邦家,職名、俸祿悉如舊”。

明朝洪武至天順時期的君臣衝突

英宗沖年繼位,當時三楊主政,正統前期的君臣衝突不顯。此後,英宗漸長,寵信宦官王振,朝廷政事“可否時出於內批,公孤不得而與”。正統八年七月,“國子監祭酒李時勉坐伐文廟樹,枷於監門。監生李貴等千餘人詣闕請,時勉衰老,且言其教諸生有方,乞貸之,俾終其教。有石大用者,復請代枷。上乃釋之。初,中官王振詣監,時勉不為之屈,振故因而罪之”。土木之變後,在英宗被俘的情況下,郕王主政,在朝之臣擊殺王振隨從,“王懼欲起,(於)謙排眾直前掖王止”,衝突意味明顯。郕王繼皇帝位後,大抵延續英宗之政。天順時,英宗複用宦官曹吉祥、近臣門達任事,臣數有勸諫,英宗多不聽。

明興至天順,已近百年,此一階段內,雖然不見大規模的君臣衝突,臣對皇帝的政治批評不若後世顯見,但是仍然可以看到錢唐、李時勉等人的強諫之舉,此類事件發生於明代前期,皆於砥礪後來士氣有益。從政治風氣流轉的角度看去,洪武時的幾場大獄以及成祖殺忠於建文帝之臣,意皆不在於遏制建言,諸帝還是大致遵循了不殺諫臣的原則。

明朝洪武至天順時期的君臣衝突

此後,仁宗、宣宗較為親近儒臣,士氣在洪熙、宣德兩朝得以涵養,三楊等閣臣之“臣”勢,已與前朝皇帝“侍從”之官有顯著不同。土木之變發生於正統末年,其影響不限於軍事層面,而實為明代政治文化一大轉折之機。在洪武、永樂時,皇帝挾威權治國,後人讀史,亦常常感慨當時“有君無臣”的政治局面。迨到土木之變發生時,群臣在尚未奉詔的情況下,當朝擊殺王振隨從,隨後,于謙等人又力主郕王代英宗繼皇帝位,由此,明初太祖、成祖在位期間導臣以從君為是的君為臣綱觀隨之弱化,在這個過程中,臣勢大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