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纣王真的像《封神榜》中那么不堪吗?

帝辛,子姓,名受,是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乙少子,谥号纣,后世人们多称为商纣王。在大家的印象中,纣王就如同《封神榜》中描述的那样,荒淫无道,沉迷于酒池肉林,滥杀无辜,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

司马迁《史记》曾这样记载:“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皇甫谧《帝王世纪》也写道:“帝辛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纣王智力过人,力大无穷,也正是如此他也身受父亲帝乙的喜爱。

历史上的纣王真的像《封神榜》中那么不堪吗?

纣王继位之时,当时的商朝已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除了内部奴隶主贵族及贵族与奴隶之间矛盾尖锐,还有外部商朝对各诸侯国控制的薄弱,各诸侯国早出异心,东夷各族的叛乱,纣王开始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四处征战。

历史上的纣王真的像《封神榜》中那么不堪吗?

对于内部,他进行改革,打击保守的贵族势力,肃清王族异己分子,比如杀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王权,并不是宠信妲己弑杀大臣。同时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提拔外来逃臣中的飞廉、恶来为将,二人也不负众望,在纣王败亡后,二人也忠心耿耿,与西周交战而死。对外不断的征战,首先大搜于黎,伐有苏,获妲己,震慑西周,后囚禁姬昌,剪除西部威胁。然后开始征讨东夷各族,商与东夷之战是一场漫长的、消耗极大的苦战,经数十年方决出胜负,使得商不再遭受东夷各族的侵扰,也开疆扩土,使得商朝的疆域到达了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等地带。

历史上的纣王真的像《封神榜》中那么不堪吗?

在纣王征讨各方时,此时的西周也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吞并了不少部族,实力大增,于是趁商朝兵力受损严重,主力在东夷未归的机会,两国决战与牧野。纣王由于两线作战,兵力不足,装备了大量的俘虏、奴隶,在关键时刻他们的倒戈,使得商军大败,纣王与妲己自焚于鹿台。

历史上的纣王真的像《封神榜》中那么不堪吗?

所谓“成王败寇”,姬发及后来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纣王进行抹黑,说他荒淫无道,宠信妲己,滥杀无辜,酒池肉林等,春秋之后更甚。

其实早在春秋之时子贡就怀疑说道:“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简言之就是人们把所有的罪恶都归于纣王。天朝的太祖也说过:“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

历史上的纣王真的像《封神榜》中那么不堪吗?

总之纣王可能好大喜功,淫逸奢侈,大兴宫殿,可是并不能去否认他的功绩,他的开疆扩土第一次使得疆域到达东部沿海,而且促进了当时中原先进文化传播和民族融合,并不是《封神榜》描述的那种形象,毕竟往往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日常有趣更新,请多多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