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买老罗带的货,买了老罗荐的书

4月1日,老罗抖音首次带货,20款商品,1.1亿。有人说老罗才尽没有段子了,有人说懂得赚钱才算成熟,有人说只是想来看看老罗还好吗,老罗自己说卖艺还债不丢人。

不想多说,只希望老罗能尽快还完债,以后为理想也好,不为理想也罢,平静的快乐下去。

我没买老罗带的货,买了老罗9年前荐的书《美国种族简史》。他在推荐序里一反“语录”里的戏谑调侃,诚恳的写道:“这是我一辈子花的最值得的10元钱,它几乎解决了我年轻时对种族问题有过的全部困惑”,而“早早厘清了一些观念上的困惑,所以在面对种族问题时能相对容易地保持健康、宽容的心态,这种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在美国作为少数民族的生活质量。”

我深有同感。观念是支撑一个人,成熟一个人的柱子。经验、阅历乃至知识,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完善一个人,甚至仅仅是伪装一个人。人的品性决定他看到了什么,什么会找到他。决定品性的是观念。

观念受影响而生,因此品性可以后天习得。选择受什么影响,影响有多深,这就是常说的“悟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影响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的自我教育。

在学校里,自我教育是缺失的。每个人规规矩矩的端坐,服从,被灌输一堆昔在永在的规则与概念。工作后,这些规则与概念被强化、异化,深以为然者谓之成熟,深谙其道者谓之成功。

成熟,成功,救不了自己。

救自己,惟有反思。靠什么反思,捷径是有个好老师。好书即我师。分享一些书。


《文学回忆录》

陈丹青先生记录,木心先生上世纪末在纽约讲文学史。

据说许多90后00后很喜欢这本书。我觉得大多是喜欢里面的俏皮话。

还有人说这书谈学术“漏洞百出”,谈诗歌“顾盼自喜”。我想,木心先生一开始就说了:“这只是我对文学的回忆……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

回忆是私人的,观点也是私人的,别人读了之后,将观点移植到自己身体上,还是私人的。

这样又成了普遍的。

看这本书里的观点,可以思考,无须辩论。木心先生说他是老马,跟从老马,是信与不信的问题,而不用论证他是不是老马。

我选择相信他是老马,我选择相信他的观点。

但还要记住他另一句话,观点是缰绳。信马由缰,首先要有马。不然就是信口开河,廉价的亲近终究不是朋友。

得知木心先生的观点已是占了大便宜,相信并做到这些观点可没有那么便宜。

就像最后一课木心先生说的:“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不愿牺牲,就不懂可爱,不会好玩。


《红楼梦》

只能带一本书去荒岛,我会选择红楼梦。

语言实在好,俗一点讲,这才是美妙的中文。描写实在精致,水盈盈的,任何小说和它相比都像是大老粗。

荒岛多么寂寞无聊,细品这美妙,这精致,才能呆得住。

所以,红楼梦要放在床头,睡前随便翻出一章,看人情冷暖,看故国百态,看着看着满足的睡去。

但也不用迷信红楼梦。它达到了中文语言的高峰,但与西方相比,结构次之,观念再次。

中西没有体用之分,惟有观念之别。


《青梅竹马》

了解日本文化应该读什么书?

可以读这本薄薄的小说。一定要选萧萧的译本,集了多个短篇,最后一篇是《青梅竹马》。

是风情,是浮世绘,但即便是译本,也能感觉到两个字“轻凉”。

是悲剧,也不会壮烈。是喜剧,也终为偶然。

语言细致而轻,感情纠结但凉,如饮日本清酒,不能陈年,越新鲜越好。

也适合放在床头。


《霍乱时期的爱情》

《百年孤独》生猛,《霍乱时期的爱情》沉厚。

书一开始,马尔克斯就挑明了:“写霍乱?写爱情?不不,先谈死亡。”

死亡能不沉能不厚吗?

阿里萨数百段情史,达萨与乌尔比诺医生,前者不是滥情,后者不是专一。

直到最后,马尔克斯才稍微表态:“在宁静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无情嘲弄与醒悟的海市蜃楼:超越了爱情……无论何时何地,爱情始终是爱情,只不过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

我想,爱不用再分类,只是一种描述。距离死亡越近,这种描述会越真切。

别想在这本书里找爱情是什么。击碎爱情的幻想,才能描述自己的爱情。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

抛弃史诗般的宏大叙述,只剩私人的记忆描写,才能将冰冷的数字重新还原成鲜活的生命。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学”,是直截了当的“人学”,是个体的人,不是人民这种抽象的名词。

任何问题,答案落在个体的人身上,都会异常震撼。

什么是辐射伤害?

“为了给他穿衣服,他们也不得不把衣服拆开。他的身体已经不完整了……全身都是伤口。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两天,我曾经轻轻地抬起他的一只胳膊,就在这时,我感觉到他手上的骨头在颤抖,那感觉就仿佛他身体里的骨头都在左右摇摆。摇摆中,他的身体开始分裂。”

不把任何牺牲总结为胜利的代价。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先生写的小册子。

重要的是史实,而不是他的观点。

中国是封建社会?集权制度?历史的具象不是简单几个名词、结论能说明。

了解史实越多,才可能越宽容,这也是钱穆先生说的“温情”吧。

更有名的《国史大纲》可以看作这本书的加长版。立场与视角比较传统,内容过多集中于制度史与经济史。

获得开阔视野,还是要读更现代的著作。


高华先生的书

高华先生最著名的那本书,用的材料都是官方公布可查的,但无法在大陆出版。其他能出版的书,我觉得都不如没有出版那本书好看。

好看,是豁然开朗的感觉。

突然觉得,自己身边的一切,在几十年前那些个日日夜夜都决定了。而自己所看到的现象,无论多么简单粗暴,不可理喻,都能用六个字来解释。

高华先生死而不亡。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沈志华先生是科班出身,半路出家经商,又还了学术的俗。

他的文字来自有据可查的档案资料,但都有股江湖气。

所以,这本严肃读物,好读,耐读。

年轻人读的时候,可能会有这种感觉:“靠!”

是的,教科书堂而皇之的长篇大论,论文里事无巨细的引经据典,其实可能只是某个人打了个喷嚏。

此即现实的荒诞之处。而“认清现实的荒诞,是智者的基本水准。”


《天朝的崩溃》

这也是与教科书不一样的叙述。荒诞程度胜过前一本书。

神坛上的英雄,目光短浅;庙堂上的皇帝,胆战心惊;封疆大吏,曲意逢迎,自保乌纱。清末官场的种种明规则暗规则潜规则,嫁接上“天朝上国”不清楚不想清楚的国际关系,结出鸦片战争这朵奇葩。

我们倒了霉,吃了亏,但百年间有没有反思确认,有多少霉是自找的,多少亏是可以不吃的。

非要用船坚炮利、以强凌弱的简单逻辑来归纳定性,那注定要继续倒霉,继续吃亏。


《黑天鹅》

看观点,不看内容。浮光掠影扫一遍即可。

塔勒布其他的书《随机漫步的傻瓜》,《反脆弱》也都是这种“看”法。

从本质上讲,这本书是悲观主义的交易版本,悲观主义的世俗化,

赚钱,归根到底是靠机遇,不是靠拼搏。

出身好是机遇,碰上好时候是机遇,领悟了这本书的观点,也是机遇。

所以,讲求胜率,讲求效率的交易策略,不值一看。

什么时候能不看新闻,不看分析报告,不再为价格起伏所动,才能成为交易者。


《经济解释》

经济学以数学难易来论高中初级,张五常先生靠直觉。

各有利弊。但我觉得直觉更重要。

什么带来直觉?社会经验。

到市场上看看,有没有供需曲线,有没有无差异曲线?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能信仰吗?

许多经济学的书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张五常先生的书是胡说八道的一本正经。


《批评官员的尺度》

造谣、诽谤该如何定义?

看看这本书记录的历史演变,就会有更深切的认识。

任何法律不考虑时代需求,不考虑社会道德,不对公共政策做细致分析,就是给人戴帽子的工具而已。

顺便说一句,李医生那句“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与哈伦大法官在“科恩诉加利福利亚州案”的判词几乎如出一辙:“容许空气中充满不和谐的声音,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力量的象征。”


《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经常会听到:“你不懂政治。”

中国传统上,政治与争权夺利,拉帮结派,改革新政等名词合在一起,高高在上,不明觉厉。

而这本书重申一个常识,政治就是现代生活。

按这个意义,希腊人的生活可以说是现代生活了。

也经常会听到:“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而这本书会阐述,民主其实是一个技术活。

蔡定剑先生和高华先生一样,英年早逝。我看照片,他目光如炬。

这本书也是如此。


《希腊精神》

汉密尔顿的一系列著作之一,充满深挚的恳切和澎湃的情感。

希腊是什么?有什么值得追忆崇敬的?

克制与理性,但天真,充满孩子气。

理解世间悲痛,但积极接受而不屈从。

正如希腊悲剧,每个人都属于无始无终的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只能从很远的地方看到。

人只能独自忍受痛苦,而痛苦是人们之间互相联系的纽带。

希腊有这种协和的力量,平静而安宁。

希腊是奇迹,再无来者。


《老子译注及评介》

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秒杀碾压中国思想史的后来者。

老子这本书又叫道德经,顾名思义,有道经与德经。有点像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

道经是悲观主义,德经是理想主义,我倒更喜欢看老子的自述(调侃为自嘲,自恋也行):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唉,真正的智者也不免叹息自己的孤独。

也就释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