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程教育將被納入學校的系統教育,思維教育越來越重要了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新聞:“中國學生在澳大利亞大學批判性思維課程上大比例掛科”,“美國教授說:他們幾乎不知道怎樣去分析,很難完成分析思考和寫作的基本要求”。

這都是因為中國的孩子缺少批判性思維。所謂批判性思維能力,通俗來說就是如何去判斷事物的真偽,把事物的表現和其本質區分開的能力。

為什麼中國學生缺少批判性思維?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美兩國中小學課堂的差異。這兩個典型的例子經常被提及。

第一個例子是關於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孔融讓梨”。當美國老師跟學生講述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之後:

有的學生就會說他不喜歡孔融,他這麼做對別人不公平,剝奪了其他兄弟選擇和表現的機會;

有的學生說孔融可能不喜歡吃梨才給自己挑一個最小的,但不喜歡吃就直說,討巧地編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虛偽的;還有的學生講孔融的推理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為他說年紀小應該拿小梨,他比哥哥年紀小,所以應當拿小梨。然後又講年紀大應當拿小梨,他比弟弟年紀大,所以他應當拿小梨。

我們看到美國的老師會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質疑故事本身的合理性。

第二個例子是在一箇中國的課堂上,有位老師跟全班學生講“灰姑娘”的故事,講完後,一位學生問老師,午夜鐘聲響起,魔法消失了,灰姑娘所有的東西都變回原樣,為何水晶鞋卻沒有變回原樣呢?當時老師卻讓學生不要胡思亂想,說考試就是按照課本知識來考的,否則拿不到分。

可以看到,這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背後蘊含的教學理念和目標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美國的課堂,學生不僅可以向老師提問,也可以質疑和挑戰教材本身,與同學交流、討論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老師和教材絕不是學生們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孩子更多的思考,不盲從權威,養成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在傳統中國的課堂中,老師的職責是傳授一種標準答案給學生,而學生的義務就是照單全收,這樣才能在考試中獲得更好的成績。挑戰和質疑並不受歡迎,課堂討論的形式也並不多見,或者有時候被認為是無意義的。教學的目標是通過標準化的考試,來篩選出那些能將標準答案記住的更多的學生。

意味著向所謂的“權威”服從的學生才被認為是好學生,他們受到大人的喜愛也享有更多的資源。而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將受到懲罰。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就受到束縛。

隨著時代發展和技術變革,中國教育變革之路一直在探索中,並且為此做出了很多舉措。

很多人對於國家推廣少兒編程教育不太理解,事實上孩子們的編程教育與成年人的編程教育是兩回事。成年人學習編程更多的是學習技能,而在孩子的編程教育上更側重邏輯思維的培養,利用簡單動畫,音樂和小遊戲,培養孩子對於空間的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其實中國並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如此重視少兒編程教育的國家。

編程教育將被納入學校的系統教育,思維教育越來越重要了

STEAM教育發源地

英國是推動STEAM教育的發源地,並在2014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強制5-12歲兒童接受編程教育的國家。英國教育部門把編程列入了每所學校的必修課程,在英國國家教學大綱中規定5-7歲的學生需要通過計算機課程掌握:理解什麼是算法、以及算法如何以程序的形式在電子設備上運行。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3月22日舉行的上海市教育大會上強調,智育要更加註重激發好奇心、想象力,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學生善於奇思妙想、進行創造性思維。

這也正是STEAM教育強調的方向:不追求讓孩子掌握做具體東西或解答具體題目的知識點,而是強調掌握一種思考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