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福鼎白琳茶廠簡史(上) -白琳工夫紅茶與白茶階段


講述福鼎茶廠——國營福鼎白琳茶廠的變遷,感受時代更替下的福鼎茶葉生產變革。

白琳茶廠的名稱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

1

從最早的國營閩東第二茶葉精製白琳初制廠

2

到70年代末更名為福鼎茶廠白琳分廠

3

再到最後國營白琳茶廠

不管名稱如何變化,它的人事調配、經營管理等各方面仍由國營福鼎茶廠支配。


要點

1953-1961年,白琳茶廠以生產白琳工夫紅茶為主,倡導機械化生產,紅茶的產量與質量有質的飛躍,1959年白琳工夫紅茶榮獲全國紅茶質量優勝紅旗獎。1962年,白茶熱風萎凋技術在白琳茶廠經過王奕森研發團隊多次實踐取得成功,改變了千百年來白茶製作靠天吃飯的歷史。 1968年,王奕森發明新工藝白茶,為白茶家族增添了新成員。


1

白琳地處福鼎中部,自古以來是茶葉出產地,也是白琳工夫紅茶和白毫銀針的原產地。古官道貫穿其中,宋代以前就設有驛站;清代有後岐商港碼頭直通沙埕,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便利的交通,使得白琳在清代與民國就已形成了一個茶葉集散地。清同治八年(1869年)卞寶弟《閩嶠鞧軒錄》載:“福鼎縣物產茶、白琳為茶商聚集處。”


清末民初,邵維羨、吳觀楷、袁子卿、梅伯珍、詹振班、詹振步兩兄弟、李華卿等茶商把白琳工夫紅茶和白毫銀針白茶銷往歐美,使白琳產茶區的名氣得到進一步的提升。1950年,中國茶葉公司福建分公司看中白琳做為產茶重鎮的重要性,決定在白琳建設國營福鼎茶廠。


位於康山村溪坪自然村的廣泰茶莊是民國時期由白琳茶商與廣東茶商合作的茶莊,規模大,影響力很強。1950年福鼎縣就把福鼎茶廠的廠址設立在廣泰茶館舊址(《寧德茶業志》誤為雙春隆茶館)。隨後不久,福鼎茶廠搬遷至福鼎城關南校場觀音閣,圈地60畝。


直到1953年,正式成立白琳茶葉初制廠,廠址就設在廣泰茶莊,工廠的全稱為國營閩東第二茶葉精製廠白琳初制廠,業務由福鼎茶廠統一管理,辦廠時職工總人數為22人。


白琳初制廠主要生產延續民國時期的拳頭產品——白琳工夫紅茶,少量生產綠茶。以往生產加工都是靠人工製作,白琳初制廠剛成立就配置了機械設備:有克虜伯揉捻機、自動乾燥機、解塊機各一臺,小型臼井式揉捻機四臺,12匹發電機一臺等。技術工人來源大部分是民國時期白琳和點頭大茶商號裡的茶葉審評師和製茶師,有來自瓜園、翁江、貴坪、溪坪、下爐、玉琳街的工人,也有來自浙江的紹興和福州的製茶師。魏寶全、王奕森、林松年、陳鼎善、吳立通和陳延策等都是第一批技術生產工人。


這個時期,配備了機械設備,工廠加強技術革新和培訓,經常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授課,或工人參加在福鼎茶廠開辦的夜校班,以提高工人素質。茶葉業務部門組織指導室內萎凋冷發酵和炭火烘焙,使紅茶質量和產量都有很大的提高,生產茶葉達500-680擔毛茶。


1953年,農業部副部長、中茶公司總經理吳覺農把白琳茶葉初制廠定位生產紅茶出口給蘇聯和東歐。白琳初制廠生產的紅茶還需要運到閩東第二茶葉精製廠(即福鼎茶廠)加工後,才能出口蘇聯,茶葉生產按計劃經濟時代以指標生產,經上海港口出口直銷蘇聯。


茶葉生產、收購、加工由福鼎茶廠統管,而茶葉銷售則由福建省茶葉公司下達計劃進行調撥。福鼎茶廠還在桐山、白琳、點頭、巽城、前岐等區鎮設立五個茶葉製茶所,四個茶葉收購站,主要收購白毫銀針、白牡丹等,白茶的任務由茶葉收購站來執行。


1957年,隨著半工業化生產紅茶的規模擴大,原有的廣泰廠址早已不適應新形勢下的生產規模,白琳茶葉初制廠在康山村貴坪自然村徵地15畝建設新的工廠,其中生產的主廠房為2755平方米(包括萎凋房),新增克虜伯揉捻機2臺,51式乾燥機2臺,5·k發電機1臺。當年茶葉產量與1953年相當,但高檔茶葉比例增加;同時,這一年開始,從福鼎縣茶廠脫離,實行會計獨立核算。


1953年-1959年間,生產紅茶分大茶和小茶兩類,大茶分特級與一、二、三級,小茶分特級與一、二、三、四、五、次級。1958年,增加粗老葉的加工,年產量2258擔,1959年增至6350擔,為歷年之最。


1955年,白琳初制廠一度行政和業務由福鼎縣採購局領導,1958年,行政上屬茶業局、業務技術由國營福鼎茶廠指導。1959年全面恢復福鼎縣茶廠管理,白琳茶葉初制廠成為福鼎縣茶廠對外的一個車間。


1960年春,白琳茶葉初制廠搬出後,廣泰茶館一度做為“福鼎縣茶業技術學校”的校址,秋季又把校址遷移到國營翁江茶場。

小 結

上世紀五十年代,白琳茶葉初制廠實行了茶葉機械生產改革,發展半自動化流水線生產,改變原有靠手工操作的落後生產局面,生產規模不斷增大,對技術人員的培訓已經從茶園管理、茶葉採摘、茶葉加工等方面進一步進行規範。更重要的是茶廠在白琳的建設,成就了白琳依然是全國重點產茶區的地位。


2


1960、1961年,通過雙革運動若干設備進行了整頓和提高,廠裡的設備進行了更新。1961年,換裝60匹木炭燃燒機,“依達裡”揉捻機8臺,揉捻工場改為鐵木結構,工廠的職工增至67人。


上世紀六十年代因中蘇斷交,紅茶滯銷,白琳茶葉初制廠生產的產品也在轉型。剛開始時,白琳茶葉初制廠有進行蒸青綠茶的實驗,但銷路不好。鑑於國外市場對白茶的需求增大,福建省茶葉進出口公司決定白琳初制廠以生產白茶為主,並且派莊任技術專員來白琳指導,進行室內萎凋白茶實驗。


白茶生產以白毫銀針為主,白牡丹較少。但是白茶不好做,要靠天吃飯,生產不穩定,無法計劃生產量。比如香港和福建省外貿簽訂了白茶的合同,今年要500擔白茶,可是今年下雨,農民無法生產,所以就沒貨供應;第二年不敢多訂,只訂了300擔,但今年天氣很好,生產量就超出了訂單的量,所以一直困擾著白茶的規模生產。


1963年,在茶葉專家莊任的指導下,白琳茶葉初制廠生產技術副廠長王奕森帶領技術骨幹等人成立了一個白茶的研究小組,專門研製白牡丹等白茶的室內製作。王奕森還前往建陽等地學習交流室內萎凋白牡丹的技術。


在研究的過程中,他發現白茶存在輕微發酵,與紅茶完全不同,通過多次的實踐和根據閩北室內萎凋白茶的做法,最終借鑑紅茶的發酵方法,用加溫管道進行試驗,提出採用熱風加溫的方法做白茶;又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其中還歷經了製作白茶實驗用的廠房發生火災等事故。白琳茶廠終於可以做到按計劃室內生產白茶了。1964年王奕森把白茶室內萎凋工藝總結出來,並在福建省茶葉協會組織的座談會上進行交流。


在白茶研製過程中,王奕森發現白茶生產很多茶葉下腳料處理不了,就十分關注這個問題,他把老葉、幹葉、青葉經過揉捻一下,把茶葉從線形揉成彎曲,就做出一種低檔白茶,茶湯的濃度增加了,滋味比白茶更濃。王奕森拿了一罐樣品送到福建省外貿公司,茶葉專家都說這個茶還可以,算是一種茶,雖好喝但湯色濃度很高,不能當做白茶,外形和口感出現變化了。


1968年,福建省外貿茶葉公司劉典秋跟王奕森說,香港的茶樓裡有一種習慣,客人到茶館就端出來一杯白茶,不用錢的,所以這種茶就變成大眾化了,需求量是相當的大。劉典秋拿出一罐臺灣產的白茶,叫王奕森想辦法做出這種的白茶,價格要便宜,質量要好。王奕森根據以往已經實驗過的生產白茶方式做出一款新的白茶,共生產了7箱茶葉,運到福建省外貿再轉運香港,又再製作300擔運到香港,結果暢銷一空。


1969年,福建省外貿茶葉公司把“仿白白茶”改為“輕揉捻白茶”,最後更名為新工藝白茶,成為白茶家族中的新種類,並列入外貿出口茶類,任務是年產1000擔。此後白琳茶廠就成了省外貿茶葉公司出口“新工藝白茶”的獨家加工廠,每年按計劃分配給白琳茶葉初制廠,由福鼎茶廠驗收後發貨。新工藝白茶推出後每年訂單為2000擔,最高年份4000擔。新工藝白茶被編入《中國茶經》白茶類,錄入高等教育的教材。


1963年後,白琳初制廠主要生產白茶(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和綠茶,同時成為專門生產新工藝白茶的工廠,茶葉生產和發展都比較順利。一業興、百業興,白琳的茶業發展得到進一步提升。


隨著白琳初制廠產量提升,茶青原材料產量也要增加。1964年,白琳茶葉初制廠先在白琳大隊茶園實驗田進行實踐,取得經驗在白琳全區進行推廣,白琳區公所轄區內的茶園面積大幅度提高。


1968年,白琳茶葉初制廠成立文化大革命時期革命委員會,由革委會主任主管茶廠。文革時期的一些思想在一定程度對茶葉的生產形成衝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