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僅僅28字的小詩,讀完令人心碎,元好問、納蘭性德卻紛紛模仿

一首僅僅28字的小詩,讀完令人心碎,元好問、納蘭性德卻紛紛模仿

晚唐詩人高蟾,聽說過這個名字的人不算特別多,但是,他的這首詩卻十分優秀。


金陵晚望

唐代: 高蟾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金陵城曾經陪伴著浮雲迴歸暮色中蒼翠的山巒,也曾在秋天的各種自然聲音中,陪伴著落日。

一首僅僅28字的小詩,讀完令人心碎,元好問、納蘭性德卻紛紛模仿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繪畫大師,卻都畫不出這一片傷心的感覺。


不得不說,"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的確是難得的佳句,我剛讀完這首詩,前半首還沒怎麼讀順,就被後半首戳中了淚點,有心碎的感覺,不知道你們是否也跟我一樣。


在此之前,我完全不認識高蟾,可是他的句子確確實實打動了我,因此,我才打算寫寫這首詩。因為我只會去寫自己有感覺的詩,如果是自己沒有任何觸動的,哪怕作者、作品再有名,我也是不會去寫的。

一首僅僅28字的小詩,讀完令人心碎,元好問、納蘭性德卻紛紛模仿

另外,跟我持相同觀點的,還有金朝的元好問同學和清朝的納蘭性德同學。


元好問在其《懷州子城晚望少室》中寫道:

河外青山展臥屏,幷州孤客倚高城。十年舊隱拋何處?一片傷心畫不成。

谷口暮雲知鄭重,林梢殘照故分明。洛陽見說兵猶滿,半夜悲歌意未平。


納蘭性德在其《南鄉子·為亡婦題照》中寫道:


淚咽卻無聲,只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

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簷夜雨鈴。

一首僅僅28字的小詩,讀完令人心碎,元好問、納蘭性德卻紛紛模仿

元好問作品的主題是家國之亂,納蘭性德作品的主題是思念亡妻,但是,二者的核心情感都是傷心。而元好問和納蘭性德都是文壇上有頭有臉的人物,前者的"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不知道問倒了多少痴兒女,後者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不知道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鳴,這樣的兩位著名文人,在表達傷心之情時,卻願意化用高蟾的詩句,可見該詩的確不是凡品。


當然,也存在對高蟾詩句存在質疑的人,那就是與高蟾同為晚唐詩人的韋莊。


金陵圖

唐代: 韋莊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故城。

一首僅僅28字的小詩,讀完令人心碎,元好問、納蘭性德卻紛紛模仿

一般認為,韋莊和高蟾的詩句完全相反,但是,我個人卻認為,實際上表達的是一個意思


韋莊是想說,優秀的畫師可以在畫中融入傷感之情,不信你看,畫上的"老木寒雲",不傷心嗎;


高蟾是想說,畫師雖然能畫出傷心的感覺,但是不可能完全復刻自己心中的悲傷感,畫師畫出的悲傷跟自己心裡的悲傷,在程度和層次上還是有差異的。


我的這個想法,大概跟老子《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類似,這句話的意思是"能夠用語言表達的道理,不是永恆的規律",也就是說語言具有侷限性,只能更加接近,不能完全等量表達

一首僅僅28字的小詩,讀完令人心碎,元好問、納蘭性德卻紛紛模仿

而高蟾則是在說畫的侷限性,類似的我們還可以說,再優秀的歌唱家,也唱不出我的憂愁,再優秀的導演,也拍不出我的無奈……


總之,高蟾就是想說他很傷心。而且,他的表達十分成功。


你學到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