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經史合參——計篇之二

  1.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2. 《孫子兵法》經史合參——計篇之二

接上文我們繼續看,五個戰略層面的要點,天排在第二,為什麼這樣排?還有這裡天代表哪些層面的東西。

陰陽,寒暑,時制。寒暑好說,陰陽是個太籠統的東西,接道家的說法,陰陽可涵蓋一切層面。

按照兵家的角度,戰略層面,這個天應該包括一切影響戰爭的大自然變化,比如晴,雨,雪,河水潮汐變化,大霧,暗夜,白日等等。

為什麼這個天的因素在地,將,法之前呢?因為這個天候的因素影響戰爭進程的力量太大,而且不確定因素太多,地形是可見的可以很好的做準備,天候不可測。

為什麼排前,我們看幾個戰例。
《孫子兵法》經史合參——計篇之二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大家都知道,劉伯承是軍神,現代白起一樣的人物,一生未嘗敗績的,其實國軍將領也不差。當時追兵追得劉鄧大軍只有15公里了,這種距離其實已經可以說是很倉皇了。而前面是淮河,時值8月,無橋無船,這是已入絕地!

劉伯承突發奇想,難道真的不能徒涉,正常人思維到此恐怕也覺得這是神經錯亂了,但他馬上親自勘察,果然可以徒涉,然後十幾萬大軍安然過河。

然後奇蹟出現,劉鄧大軍剛過河不過幾分鐘,上游雨季洪峰來到,追兵只有望河興嘆。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面很可能有未對外宣傳的東西,劉伯承未必是突發奇想,要知道上游洪峰和雨季有關,這個看報紙是可以瞭解情況的(毛主席長征時多次借報紙情況判斷敵情),而當地可以徒涉也必然有大自然特徵,比如長期不雨,地旱開裂等,劉伯承如此老將必是一望知其可行。

那我們可以另做一假設,劉伯承很可能若干天前即根據報紙等各種情報知道淮河當地久旱水淺,而上游近日大雨的消息,通過計算大致可以知道洪峰的時間點,並以此做為甩開追兵的一招棋,故意自陷絕地,最後借洪峰揚塵而去。如果如此,那真是借天時作戰的神來之作 。如果不是,那真是他命大,上天保祐。

這就是天時威力的現顯,影響戰爭的程度超出地形,將領,法令三者。
《孫子兵法》經史合參——計篇之二

又有一例,眾所周知的,二戰時德軍戰力之犀利,六月開打,本來打算冬季前就全部解決蘇聯的,結果幾個回合下來殲敵倒真差不多有三百萬了吧,反正蘇聯的常備軍大部估計都被吃掉了,按毛主席戰法都是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的。德軍基本上達成戰略目標,只是因為戰前打南斯拉夫和援助意大利耽誤了一個多月,基鋪耽誤了兩個多月,最後再加上那年的冬天來得特別早又特別冷,元首呢?又特別倔犟,不準備冬衣,結果天氣奇冷,還道路泥濘,坦克發動機啟動不了要生火烤,槍栓凍得拉不開,大量人員凍死凍傷,就這樣,颱風戰役前期還是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可以說就是天氣救了蘇聯,這個因素最大。

所以這種不可抗力的因素,必須在戰略層面高度重視。所以這個天排在第二,因為它的因素起作用時,非人力可抗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