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越懂你的人傷你越深!

(文章來源:安徽新華學院 商學院,17商務經濟學 徐子寒)

我們身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的普及給營銷模式、學習方式、支付方式以及思維方式都帶來了深刻的變革。相信每個人在安裝、使用一款新的手機APP的時候都遇到過類似“被允許查看通訊錄”的要求。很多人對此不假思索,隨手就同意了。但是,細想一下,為什麼每一款APP都需要查看這些信息呢?他們要這些信息又有什麼作用?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了在當今社會中非常熱門的一個詞彙——大數據。

大數據殺熟,越懂你的人傷你越深!

大數據時代

我們先來看一條微博。2017年12月29日,一名叫做“廖師傅廖師傅”的網友發出的一條微博,內容如下:

“最近發現很多“聰明”的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本人親身經歷跟大家分享一下:本人經常通過某旅行網站訂一個出差常住的酒店,長年價格在380-400元左右;前幾天在該旅行網站用差不多的價格又住這個酒店,辦入住時好奇的問了一下前臺現在酒店的價格,她說現在是旅遊的淡季,價格很低,差不多300元左右。我讓朋友用他自己的賬號查了一下,果然是300,然後我自己用本人的賬號去查,還是380。我打電話問客服人員,接線員告訴我,可能是我緩存的問題……我忍住沒罵人,告訴他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我會起訴他們欺詐。最後他們用最快的速度免了這間房的房費。”

我也聽身邊熟識的人說過差不多的經歷。有一次,他和朋友外出,為了趕時間,兩人同時在某服務網站預約車。結果,同樣的路程,兩人所看到的價格卻是不一樣的。

我立刻意識到,身邊這種現象似乎是屢見不鮮了,只是沒有特別明顯對比的時候,還沒引起特別多人的注意。“廖師傅廖師傅”網友的微博像是激起千層浪的石頭,立刻引起了網絡的大討論,關於價格差異的吐槽也比比皆是。

明顯的價格差異也逐漸引起了消費者的不滿 ,這種行為不但傷害了消費者的實際利益,而且還使得現代消費者產生一種恐慌的心理——一種個人隱私信息正在被暴露的恐慌。這就是本篇文章探討的對象——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越懂你的人傷你越深!

大數據殺熟

所謂“大數據殺熟”,是指由於大數據技術的出現,商家可以根據用戶的消費能力、消費頻次和消費習慣,為用戶進行準確“畫像”,從而制定不同的價格策略。而“被允許查看通訊錄”的要求正是APP企業獲取大數據的主要方式之一。披著“精準營銷、滿足個性化消費”的外衣,實質卻是將老顧客當成一種“對價格不敏感的人”,進行“殺熟”。即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其實,前期大量用戶享受的優惠價格,很可能是靠後期少量忠誠用戶的畸高消費來買單的。

我國信息網絡的軟件業務收入在逐年增加,反應出消費者對網絡APP的需求日益提高。例如:誕生於2011年的微信,截至今年3月,註冊用戶量已達9.27億,每月活躍用戶5.49億,使用微信支付的用戶也已經達到了4億。可見,APP線上業務與日俱增,大數據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經濟學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叫做“價格歧視”,根據歧視的程度,又可以分為一級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和三級價格歧視。“大數據殺熟”屬於典型的三級價格歧視,

它指的是廠商對同一種產品在不同的市場(或對不同的消費群)收取不同的價格。

大數據殺熟,越懂你的人傷你越深!

價格歧視

商人在市場交易中的目標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殺熟經濟”自古就存在,並不是科技時代的產物。但是,與大數據關聯之後,“殺熟”就變得既方便、又隱蔽。更能牽動人們的神經的是,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在商家那裡幾乎是透明瞭,令人頓覺毫無安全感。

另一方面,曾經的“殺熟”和現在“大數據殺熟”是不同的。曾經的“殺熟”主要是B2B生意(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網絡平臺開展交易),即使偶爾的B2C(電子商務中,商家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商業零售模式),消費者和熟人賣家也有一個比價、討價、還價的機會。而“大數據殺熟”幾乎都是B2C,消費者與商家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幾乎處於無知狀態,自認為自己獲得的價格是公允的大眾價格,實際可能已經遭受了“殺熟”。

大數據殺熟,越懂你的人傷你越深!

B2C

“殺熟”現象雖然可以使得廠商獲取更多的利潤,但同服務業一貫的價值主張相違背,既侵害了顧客隱私,也有違基本的網絡營銷倫理。商家在差別定價的過程中,未經顧客同意便利用了顧客的購物歷史、搜索記錄、人口統計學資料等數據,來分析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價格區間等,以此使得商家自己在交易過程中處於優勢地位,但這顯然侵犯了顧客的隱私與選擇權。

商家的“殺熟”手段一旦被發現,不僅會引起顧客的普遍不滿,還會在社會掀起一股“大數據時代無隱私”的恐慌。違背商業倫理的“殺熟”行為遭到曝光之後,不僅實施“殺熟”的APP聲譽受到負面影響,整個網絡相關行業都會受到牽連,甚至抹黑。若其自身就是該市場的領導者之一,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那麼該行業無疑會遭遇較大的信任危機。由此可見,“殺熟”策略並不明智。

基於以上大數據殺熟的經濟現象討論,我們可以做出以下結論:在交易過程中,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掌握較多信息的一方,往往會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獲取更多的收益,進而暴露出自己相對惡劣的一面;而信息掌握較少的一方,卻總是處於劣勢地位。

“殺熟”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交往中,做個類比,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也是司空見慣的。我將這種現象戲稱為——“越懂你的人傷你越深”下面舉幾個簡單、常見的例子:

職場與家庭——對於職場上遇到的陌生人,不知道對方的深淺,剛接觸時就會小心翼翼、客客氣氣,表現出自己紳士的一面;然而回到家中面對至親之人,卻常常不注意自己的語氣和態度。因為自己對親人及其熟悉,即便無意中口出惡語,傷害了親人,也不會太在意。“殺熟”不可避免地出現在最親愛的人身上。

大數據殺熟,越懂你的人傷你越深!

職場的和睦

寢室內外 ——“殺熟”現象在大學生的生活中也屢見不鮮。一個在老師、同學們面前衣著光鮮、謙虛謹慎的學生,一旦回到寢室,在室友們面前,可能會變得言辭犀利、不修邊幅、懶懶散散。這正是因為和室友們足夠熟悉,所以即使將自己相對惡劣的一面展現出來也並不在意。

目前網絡媒體上頻繁報道的校園霸凌事件,也是一種“殺熟”現象的體現。攻擊者不會毫無選擇地進行霸凌,受害者的性格和個人基本信息往往是攻擊者所清楚瞭解的。面對完全陌生的人,攻擊者並未掌握其相關信息,所以不敢隨意進行霸凌。

言歸正傳,再來說“大數據殺熟”。技術被不同的人、不同的意圖驅使,就會發生不同的作用,有人利用大數據做科研,以圖社會前進;也有人利用大數據來“殺熟”,瓦解信任,以圖私利。技術發展是大勢所趨,所以“大數據”並非原罪,錯的是有人對“大數據”動了歪心思。只有建立在正確的商業倫理、行為準則、社會規範之上的市場,才有持續發展的空間,建立在道義原則之上的社會,才會真的進步。

那麼,該如何避免“大數據殺熟”這種現象傷害到自己呢?

首先,網絡消費者應該提升大數據素養和新媒體素養,養成良好的權利意識。在發現“殺熟”現象後,要堅決曝光。

其次,用戶要增強隱私保護意識,選擇官方正規應用商店下載軟件,在使用APP後,收到軟件提示,確實需要開放相關的隱私權限時,再允許APP獲取相關隱私。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不要隨意將自己的隱私透露給他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大數據殺熟,越懂你的人傷你越深!

注意保護隱私

對於近年來,電子商務中暴露出的“大數據殺熟”等弊端,我國針對性地出臺了《電子商務法》。《電子商務法》明確規定,一是在針對消費者個人特徵提供商品、服務搜索結果的同時,要一併提供非針對性選項,通過提供可選信息,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二是電子商務經營者發送廣告的,還應遵守《廣告法》規定。三是明確違反本條規定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電子商務法》將於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希望在國家法律和消費者自身的雙重監督防範之下,“殺熟”現象將會逐漸減少,消費者權益一定會得到保障。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們。我們今後將持續介紹高校的教學改革情況,並對教育領域發生的事情進行評論。另外,我們正在推出一個經濟學系列課程。如果您對經濟學感興趣,或者想了解更多的經濟學常識,也可以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