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奔向延安,不辱使命


「红色经典」奔向延安,不辱使命

(李清潍)

李清潍,又名李松舟,1923年11月经邓恩铭、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山东沂源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东里店小学党支部的组建者。王涛,原名王富春,今山东省沂源县南流泉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相同的革命志向,使他们选择了奔向延安。

01 相约启程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地处沂蒙山区深处的沂水县城,也动乱起来。面对日军的铁蹄横行,人们的心头被阴云笼罩,沉闷中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批顽强地生存着的共产党人,日夜思虑着救国图存的大事。

10月,正在沂水县城瑞溥小学任国语教员李清潍,得知山东省第三乡村师范学校(简称临沂三乡师)的王富春,要奔赴延安,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便毅然决定与他一起同赴陕北。这次同行的还有瑞溥小学的一个同事尹平符。沿着去临沂、台儿庄、徐州的路线,他们靠着两条腿一步步走到徐州。

在徐州火车站,北风凛冽,寒冷刺骨。汹涌的人流,行色匆匆。从华东、华北聚集来的人群,从这里奔向阜阳,奔向武汉,去寻找栖身之处。前线溃散下来的士兵夹杂在逃亡的青年学生之中,歪斜斜、乱纷纷。陇海路上的火车时开时停,火车行进到风陵渡时,为了安全通过,避免敌人的空袭或炮击,不得不在夜间偷渡,缓缓而行,李清潍他们好歹总算平安到达西安。

02 1月5日到延安

西安故都刚刚历经“双十二事变”的洗礼,城垣黑色砖墙上“团结御侮”四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虽是新的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局面,但仍笼罩在国民党“限共、溶共”的气氛之下,即便是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门前,也有国民党设的特务纸烟店在监视办事处的活动。

李清潍一行在西安一家报馆里找到沂水老乡王光华。王光华是中共沂水县委成员,沂水1933年武装暴动失败后,辗转各地,与党取得联系后来到西安。由他介绍,李清潍一行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然后到了西安以北的云阳镇,参加了西北青年救国会名义办的青年干部训练班。西北青年干部训练班由中共中央主办,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预科。短短的三个星期的学习结业后,他们得到了去延安抗大的批准。登上了去延安的大卡车,离开了云阳镇。

李清潍在回忆中写道,1938年1月5日 ,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就在这一天,我们的汽车开进了古老而又年轻的延安县城。多少次梦迥萦绕,多少次翘首远望!延安,革命的圣地,延安,游子的慈母!我们来啦!站在广场上,尚朱来得及拍去一身征尘,就传来一个消息,毛主席指示,“青年们冲过重重封锁线来到延安,就是很大的考验了,不必再经入学测验,都编入班内学习好了。当时正是十冬腊月,可我却感到暖流在全身涌遍。


「红色经典」奔向延安,不辱使命

(王涛)

03 毛主席的话永难忘
编班后,统一换上了灰色的棉军装,束上了红色的皮带,挂上红领章!虽然正是滴水成冰的时节,可他们的心却是热的。嘹亮的歌声、号子声不时冲出校舍,回荡在晴空里。延安的物质条件是十分艰苦的,但业余生活依然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团拜、晚会、运动会、重大纪念活动很多。不过,延安抗大学员最高兴的,还是听中央首长做报告,尤其是能着见到毛主席、经常亲自听到毛主席的报告!

风和日丽的3月10日,毛主席作了关于抗战前途的报告。毛主席站在会场当中的一个方桌上,啦家常般地讲,现在作文章有个通套,以“自从芦沟桥事变以来”作开头,以“最后胜利是我们的”结尾。这当中文章的内容,要大家来作。战士用枪来作,文人用笔来作,农民用锄头来作,老太婆用纺线车来作。大家集体创作,就完成了这篇大块文章。

毛主席风趣地将游击战术比作是“跳蚤”战术。说,日本兵开进我国,住下要造饭,我们游击队便来打枪,好象跳蚤,人睡着了就叮。你醒了,要去捉,它就跑了。你睡着了,它又来,你醒了它又跑了,弄得你寝食不安。你想睡觉想吃饭,一便只有退兵。退到东北去睡觉吃饭。东北仍然如此,便只有退到日本岛去,我们就利胜了。

毛主席问大家,如果日寇强渡黄河,直奔延安而来,我们将何以处之呢?稍一停顿,他说道,我们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不是逃跑主义。因为我们的跑不是为了逃命,而是为了打,找更好的地方,更好的时间来打。

04 成长为抗日的勇士

由于形势需要,王富春这期学员的学习时间比原计划缩短了二分之一,提前毕业。毕业前夕,毛主席亲自作了动员报告。毛主席详细介绍了新四军和八路军的情况,着重强调了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他说,山东曾出过一百单八将,沂蒙山区是建立游击区的好地方。主到敌后做群众工作,最好是当教员,鬼子来,你带着老百姓的孩子去逃反,他信任你了,你再去做抗日救亡的宜传,他们就容易接受了,还可以用举办农民训练班的方式发动群众。最后,主席鼓励大家要有决心有勇气,要在实际的斗争中不断锤炼自己,成为抗日战争的勇士。

李清潍、王富春一行先后奉命告别延安,奔赴山东抗日敌后战场,不辱使命,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为驱逐日寇,建立新中国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本文根据李清潍、尹平符等人回忆整理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