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航母”在中国,晚清却打不过英国海军,为何说明朝责任大?

众所周知,现代军事讲的是陆、海、空三军全面发展,除了各类武器、装备的运用潜力和影响,还包括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等。中国的陆军、空军没得说,已跻身世界前列,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海军依然是个短板。

就比如海军里最基础的标配航空母舰,直到2012年,辽宁大连才正式交付海军“辽宁号”,而“辽宁号”也是在乌克兰的瓦良格号改建而成的。中国第一艘国产自制的航母于2019年12月17日正式出炉,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舷号为“17”。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航母以及海军发展一定会再上一个台阶。但是由此我们也不得不产生一个疑问,历史上中国不缺少对海洋的探险,唐朝有海上丝绸之路,明朝有郑和下西洋,我国对海洋的探索比欧洲要早近2000年,但是为何我国没有成为一个航海大国呢?

最早“航母”在中国,晚清却打不过英国海军,为何说明朝责任大?

从“黑石号”窥探海上丝绸之路

​1998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勿里洞岛的渔民,偶然间打捞上一个陶罐。经印尼沉船文物打捞公司下海勘探,发现了一艘沉没古船,上有大量瓷器和金银制品。随后,6万多件珍宝相继而出,这艘船就是名极一时的“黑石号”。“黑石号”的重见天日,证实了中国与西亚之间在千年前确实存在一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除了“黑石号”,中国唐代后的海上丝绸之路,被越来越多的沉船所证实。光是东南亚地区,由国家正式登记的沉船地点就已经有100多处,共计200多艘古船,上载陶瓷制品和金属,甚至还有瓜子和茶叶。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最早的航海贸易记录,可见盛唐时期中国航海技术已经是世界顶端。

最早“航母”在中国,晚清却打不过英国海军,为何说明朝责任大?

“黑石号”中的瓷器

​郑和下西洋未解之谜

时隔半个多世纪后,明朝的郑和再一次带着船队下西洋,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横跨印度洋,遍访亚非三十余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航海之最。但是关于郑和下西洋所用的船只和航海路线,至今仍是个谜。

郑和之后,中国再无对海洋的探索,郑和当年留下的航海档案也被明政府毁之一炬。不过在其他一些史料中,我们仍然能窥见郑和航海船队的雄伟。《客座赘语》卷一中《宝船厂》记载:

“今城之西北有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太监郑和等行赏赐古里、满剌诸国,通计官校、旗军、勇士、士民、买办、水手共二万七千八百七十余员名。宝船共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明史·郑和传》记载的船只和规模也与之相仿,如果记载是准确的,那么换算成现在的尺寸,最大的船长约150米,宽约61米,排水量约在2万吨以上,主桅杆72米,相当于24层楼高相,在现代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可惜,这样一个庞然舰队,却悄然消失,档案和船队皆被毁,甚至船只去了哪里,是被焚毁还是截断还是沉海,至今一无所获,唯有等待未来发现蛛丝马迹为我们揭开谜底。

最早“航母”在中国,晚清却打不过英国海军,为何说明朝责任大?

为何历史上我国没发展成航海大国?

​不过,抛去郑和船队的神奇失踪,我国为何没在明朝之后发展成航海大国,却是有据可依的,这其中主要有四点原因。

  • 其一,明成祖方针失误

郑和下西洋时,正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朱棣是支持郑和下西洋的,但其目的却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炫耀国威,和隋炀帝一个样。朱棣得位不正,于是这种急需正位的想法伴随着炫耀的资本一发不可收拾。另外还有人认为,朱棣是为了寻找“党争余孽”,这在史书上也有记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朱棣总是怀疑建文帝朱允炆跑海外去了,朱棣心里总是不安,于是派郑和下海四处寻找,顺便炫耀国威。郑和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先后七次远航。

说是炫耀,一点不为过,郑和前后花了600万两白银,别人下海经商,郑和是下海散钱,谁尊明朝为正统,那就大大有赏。秉承着大国的慷慨风范,进贡国给明朝一毛,明朝能还其十块,这样的花钱法,像极了打脸充胖子,再有钱也会挥霍一空。

最早“航母”在中国,晚清却打不过英国海军,为何说明朝责任大?

明成祖

  • 其二,明朝当局格局太小
  • 朱棣去世后,郑和在明宣宗时期又出了一次海,在此之后便停工了。直到嘉靖皇帝在位时,明朝中期衰败,又有人提出要炫耀国威,效仿郑和。但这件事立即被兵部尚书刘大夏阻止了。刘大夏认为:

    三保下西洋时,所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以万计,纵得珍宝,于国何益?此大臣所当切谏。旧案虽在,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足追究有无邪?

    随后刘大夏还冲进档案馆,一把烧了郑和下西洋的海图和宝船的设计图,为的啥呢?太费钱。

    所以第一次大规模的航海为中国人留下的印象可不怎么好,人家哥伦布不花政府钱,自费出海发现新大陆,创造奇迹,而郑和消耗国库,生产价值为负,没钱的皇帝怎么继续干下去呢?!

    但是郑和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郑和曾和明仁宗朱高炽说过这样一句话: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明仁宗是明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君,如果他在位能长一点,说不定郑和的建议就能实现,大明王朝也将想唐朝一样走向世界,开启海上帝国模式。只可惜明仁宗在位只有短短十月,郑和的理想也终究没被实现。郑和看得懂的道理,当局者却轻易放弃,这让我国刚刚发展起来的航海之路被堵死了。

    最早“航母”在中国,晚清却打不过英国海军,为何说明朝责任大?

    嘉靖帝

  • 其三,倭寇的崛起
  • 元末明初之际,日本发生内乱,在幕府与天皇的争斗中,日本进入了“南北朝时代”。随着政局的紊乱,很多日本武士、商人都下海做了海盗,这一群体不断骚扰中国边境,他们被称作“倭寇”。

    不过当时的中国国力强盛,倭寇也起不了什么大风浪,但当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后,数十国开始混战,这些武装起义者也会不断骚扰中国沿海一线,其武力值晋升好几格不说,还赶上明朝衰败的中后期,国力甚微几乎对抗不了倭寇,当时从山东到广东,海岸线几乎是倭寇的天下。

    但倭寇实际上不是日本政府所为,这些倭寇自发形成海盗集团,甚至有中国人混迹在里面对抗政府,对沿海地区大肆抢劫。基于这一点认识,明政府下达了“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的政策。政府认为正是因为与他们的贸易才导致抢劫频发,因此关闭了市舶,这同样也断了沿海地区百姓的活路,因此他们也下海成了海盗,开启恶性循环模式。可见,明政府的这一项举措就是明清时代闭关锁国的雏形。

    最早“航母”在中国,晚清却打不过英国海军,为何说明朝责任大?

    倭寇剧照

    • 其四,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

    到了清朝时期,清政府为了防止东南海域的各色敌人,坚决施行禁海政策,这种消极防御战略延续了几百年。就是这短短的几百年,让中国的航海远远被欧洲各国所超越。而欧洲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后,便开始了疯狂的殖民掠夺,直到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才意识到海上霸权的利害,慌忙开始办洋务,购买火炮,但在晚晴摇摇欲坠的政治中,意识崛起时已经是在垂死挣扎。

    ​我国是个拥有3.2万公里海岸线的国家,海军战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因为种种原因,历史上吃了很多亏。所以,我们还是应该以史为鉴,积极探索和发展海军力量,早日成为海洋强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