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明续命二百年,于谦为什么必须死?此人道出了背后的真相

公元1457年,即大明景泰八年,民族英雄、救时宰相于谦在北京崇文门外斩决。

他的一腔热血最终洒在了这座他誓死保卫的城池,身后只留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壮烈诗篇曾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在危难之时一人撑起大明天下的于谦,为什么最后竟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呢?这一切都要从那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土木堡之变”说起。

为大明续命二百年,于谦为什么必须死?此人道出了背后的真相

于谦画像

  • 皇帝被俘,大明差点就亡了国

时间回到8年前,公元1449年,即大明正统十四年,此时帝国的掌舵者是年轻的明英宗朱祁镇。由于北方的瓦剌时常南下侵扰大明边境,还经常以朝贡为名骗取大量赏赐,年轻的皇帝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极力怂恿下,决定亲征瓦剌以展示天朝的威严。谁知瓦剌战斗力太强悍,再加上太监王振瞎指挥,大明20万大军兵败如山倒,连皇帝朱祁镇也被瓦剌抓走了,史称“土木堡之变”。

为大明续命二百年,于谦为什么必须死?此人道出了背后的真相

“土木堡之变”剧照

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回北京,紫禁城内瞬间乱作一团,所有人都惶惶然不知所措。翰林侍讲徐有贞鼓吹逃跑主义路线,建议“迁都南京”。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并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故事乎!”在以于谦为首的大臣建议下,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史称明代宗,被俘的朱祁镇被遥尊为太上皇。

为大明续命二百年,于谦为什么必须死?此人道出了背后的真相

明代宗朱祁钰剧照

瓦剌俘虏了皇帝朱祁镇以后,本想以他为人质,从明朝手里捞点好处,甚至骗开几座城池。没想到大明军民在于谦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成功击退了瓦剌对北京城的进攻。瓦剌眼看着占不到什么便宜,只好与明朝议和,还表示愿意放“太上皇”朱祁镇归国。

  • 夺门之变,于谦悲剧命运的开始

“太上皇”朱祁镇刚一回到北京,就被明代宗朱祁钰软禁在了南宫。在之后七年的岁月里,朱祁钰不但将南宫的大门上锁灌铅,还派锦衣卫严加看管,就连食物也只能通过小窗递进去。为了避免有人暗中联络“太上皇”,朱祁钰甚至下令将南宫附近的树木砍光。被软禁的朱祁镇,日夜惊恐不安,生怕哪一天就性命不保。

然而似乎是上天眷顾,朱祁镇历经大难而不死,最终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为大明续命二百年,于谦为什么必须死?此人道出了背后的真相

明代宗朱祁钰剧照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一病不起,储君之位依旧空虚,举国上下人心惶惶。

一些投机者看到了机会,石亨、徐有贞等人率兵撞开南宫大门,跪倒在朱祁镇面前大呼“请陛下登位”。“太上皇”朱祁镇被迎往奉天殿即皇帝位,目瞪口呆的百官此时已无从选择,只得接受既成事实。就这样“太上皇”朱祁镇结束了七年的软禁生涯,再次登上了帝位,史称“夺门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拥立明代宗朱祁钰即位的官员,遭到了血腥的政治清算,首当其冲的于谦以谋逆罪被处死并曝尸于市。如此一位临危受命,舍己为国,为大明续命二百年的英雄就这样悲惨地离开了,举国天下都为他的死感到冤屈,然而于谦终究还是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为大明续命二百年,于谦为什么必须死?此人道出了背后的真相

于谦画像

  • 功在社稷,于谦为什么必须死?

1.徐有贞的一句话,让明英宗朱祁镇决心处死于谦

前面提到,在英宗被俘后,徐有贞鼓吹“迁都南京”,遭到了于谦的坚决反对。明代宗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后,徐有贞因南迁之议不受重用,于是对于谦怀恨在心。后来徐有贞想当国子监祭酒,于谦不计前嫌向皇帝举荐他。但明代宗朱祁钰不同意,徐有贞怀疑于谦从中作梗,因此怀恨之心更甚。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后,并没有非杀于谦不可,还说:“于谦实有功”。这时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朱祁镇于是下定决心处死于谦。

为大明续命二百年,于谦为什么必须死?此人道出了背后的真相

徐有贞剧照

2.明英宗朱祁镇从心里怀恨朱祁钰和于谦

朱祁镇被俘后,于谦没有直接去解救他,而是拥立明他的弟弟朱祁钰为帝,让明英宗朱祁镇在北方自生自灭、吃尽苦头!而且朱祁镇归国后,即被朱祁钰软禁南宫整整七年,期间朱祁镇受到百般的猜忌、折辱。明代宗朱祁钰甚至还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朱祁镇长子),改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于谦也并没有反对。这一切都让明英宗朱祁镇怀恨他的弟弟朱祁钰,和拥立朱祁钰即位的于谦。

为大明续命二百年,于谦为什么必须死?此人道出了背后的真相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3.有于谦在,明英宗朱祁镇觉得自己帝位不稳

从“土木堡之变”到“夺门之变”,明英宗已经远离政治中心八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朝中的很多官员都是于谦举荐任用的。明英宗朱祁镇猜忌之心很重,在他看来于谦的影响力太大,如果于谦不支持自己的话,很可能自己的位置就坐不稳。为了自己能够高枕无忧,明英宗朱祁镇最终选择除掉于谦这个“隐患”。

4.于谦为人刚正不阿,得罪了整个文官集团

谦以定社稷功,为举朝所嫉”。于谦为人刚正不阿,处事不够圆滑,做官奉行的是“国法昭昭不尔私”原则,导致“诸不任职者皆怨,而用弗如谦者,亦往往嫉之”的被动局面。由于明代宗的信任,景泰年间的中央政府是以于谦为中心运转的。虽然这种做法在当时很高效,但在文官眼里于谦这就是专权。

于谦只是兵部尚书,并不是内阁首辅,无“宰相”之职而行“宰相”之权,这就是对文官体制的破坏。许多文官认为政府应该按照正常秩序运行,六部应各尽其职,不能越俎代庖。

为大明续命二百年,于谦为什么必须死?此人道出了背后的真相

明朝文官画像

5.于谦效忠的是国家,而不是某一个皇帝

封建帝王都希望臣子效忠于自己,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意志,而于谦忠于的是国家,而不是某一个皇帝。“土木堡之变”后,于谦拥立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拥立皇帝才能师出有名,这是为国。瓦剌要放“太上皇”朱祁镇归国,明代宗是不情愿的。于谦劝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明代宗只好答应,这也是为国。然而一心为国,并不能得到封建帝王的信任和理解,反而招致猜忌,最终使于谦“喋血街头”。

  • 假如自私一点,于谦本可以不死

“夺门之变”是在文官、武将、宦官三股势力内外勾结下完成的,很多人认为这是于谦的疏忽。那么于谦对此果真没有察觉吗?明末著名史学家谈迁在《国榷》中谈到:“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方石、徐兵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

其实半夜于谦就知道政变了,手握重兵的于谦完全有能力控制局面,那么他为什么没有行动呢?

为大明续命二百年,于谦为什么必须死?此人道出了背后的真相

“夺门之变”剧照

说来滑稽,明英宗复辟竟是解决时局的最佳出路。

起初于谦等人拥立明代宗朱祁钰时,并没有要夺走明英宗朱祁镇一脉的皇位。没想到朱祁钰贪恋权位,执意废掉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此举也让他失去了不少人心。后来朱见济夭折,明代宗一病不起,在无子的情况下又不肯复立前太子,致使人心惶惶、政局动荡。明英宗朱祁镇人望尚在,而且就近在南宫,所以由他再度即位也就顺理成章。

于谦以国家大局、国家社稷为重,宁可自己为国捐躯,也不愿危害社稷安全。“公盖可以不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如果自私一点,于谦本可以不死,但那就不是于谦的本色了,千百年后也许就不会有人传颂当年的英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