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五強五融入”促進中小學民族共同體教育

人民網-貴州頻道

據道真縣人民政府網消息 近年來,道真自治縣高度重視中小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先後出臺民族團結進步系列文件和方案,以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進課堂與校園文化建設為抓手,將民族教育示範校建設、“雙百工程”建設項目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機統一,形成了民族教育進校園“五強五融入”的工作方法,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

強民族文化氛圍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結合縣民族文化特色,積極創設民族文化宣傳教育窗口、走廊、園地、展板等,將民族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學校通過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團隊活動、主題班會、校本課程、課外活動等活動載體,在全縣中小學校園繪製介紹民族、民族名人,在教學樓設置“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主題的宣傳欄,加深學生對民族知識和民族團結重要性的理解,同時各校還精心打造了農耕文化、楹聯文化、體育文化、傳唱文化等特色;初步形成了能貫穿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的民族中學的“和美教育”、民族小學的“活力教育”、玉溪小學的“琢玉教育”、曙光小學的“風鈴教育”、玉溪中學的“求真教育”等品牌,營造了濃烈的民族民間文化教育氛圍。

強民族教育設施融入民族基地保障。縣教育系統充分利用民族博物館、仡佬文化園、中國儺城、民族體育館等研學旅行基地,開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動;加大資金投入,先後劃撥300餘萬元加強民族中學、民族小學等學校民族民間文化陣地建設,做到了民族示範校有民族樂器、民族體育用品等器材,確保了開展民族教育有陣地,推動了各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健康發展。

強民族教育師資融入教師專業成長。結合本地民族教育資源,對接民族教育“雙百工程”建設項目,打造了民族中學民族教育“雙百工程”及民族小學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省級示範校2個,創建了省級民族教育“雙百工程”工作室3個,“雙百工程”示範校和工作室的創建,引領著全縣民族教育全面健康有序發展;目前我縣正在開展縣市級民族文化教育示範校的創建活動,擬建2所市級、5所縣級民族教育示範校,將道真縣民族教育工作全面推向一個全新的局面。同時,組建一批開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專兼職教師,並通過聘請本地民間藝人到學校開展講座,指導學校民族文化教育活動的開展或民間技藝的傳承,民族教育的網絡體系初步建成。

強民族課程開發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積極編寫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性的校本教材,打造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各校就地開展了對民族民間文化的調查挖掘、統計甄別、篩選研究等工作,認真貫徹《宗教事務條例》和《貴州省宗教事務條例》,在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堅決抵禦宗教滲透傳教活動的前提下,將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仡佬族苗族文化引進校園,作為打造有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不斷吸收精華把仡佬族、苗族、土家族等傳統的體育、舞蹈、音樂、繪畫、手工(編織和木刻)及飲食等文化編入校本教材,先後開發了《神奇的道真,美麗的家園》《仡山飲食,飄香萬里》《竹王故里儺戲王國》《仡佬族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土家情韻》等精品校本教材,結合地方教育、綜合實踐等課程,將校本教材融入到課堂、融入到活動之中。

強民族活動品牌融入學校日常活動。各校紛紛成立了民族教育領導機構,認真落實少數民族教育照顧政策和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少數民族實用技術人才。利用大課間活動,組建民族音樂、民族傳統體育(打篾雞蛋、打陀螺、走高蹺、唱儺戲、滾鐵環、吹嗩吶、玩獅子、扭扁擔、鬥雞等)、民族手工藝術(剪紙、刺繡、金絲彩砂畫、)民族舞蹈等興趣小組、社團。使其民族文化的宣傳途徑得到鞏固、傳承空間得以拓展、表現的形式得到豐富、積澱的文化得到弘揚;民族中學、民族小學、上壩中學、上壩民族小學、大磏小學,忠信中學等學校堅持不懈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節活動是全縣民族文化進校園傳承的典範。推出了系列原創藝術作品和體育傳統體育項目,其中舞蹈《仡山月亮情》《仡佬神仙果》《土家妹子》《土家老人》及書畫《打餈粑》《噴燈》《仡山鼓韻》等多次省市展演和比賽中獲獎。 (道真縣委統戰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