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最高级别华人高管沈向洋离职:时刻保持着危机感和饥饿感

11月14日,也就是昨天,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宣布离职。

虽然很多人对沈向洋并不了解,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成就不大。

其实,沈向洋不仅是目前微软公司内级别最高的华人员工,还是美国科技公司职位最高的华人员工,更是被新华社评价为“微软在中国的形象大使”。

微软最高级别华人高管沈向洋离职:时刻保持着危机感和饥饿感

当天,微软官方博客在凌晨也发出一篇名为《感谢你,Harry!感谢您,沈向洋博士!》的感谢信,当中提到:“你喜欢的10102会议室,仍常常灯火通明;你是微软的中国先生,更是中国的微软大使。”

沈向洋在微软工作时间长达23年,能成为“微软中国先生”的他并不简单。

沈向洋13岁便考入大学;

30岁拿到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学位后,加入微软研究院;

38岁时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47岁成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

此外,沈向洋还是美国电器电子工程协会院士、国际计算机协会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等。

不拼命的话,过两天可能就没你了

作为微软公司内级别最高的华人员工,沈向洋时刻保持着危机感和饥饿感,“微软真的是这样一个环境,不拼命的话,过两天也许就没有你了。”

2007年,升任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的沈向洋,被“赶到”必应(Bing)团队去做产品,负责微软必应搜索引擎的全球产品研发工作。在项目管理、测试或开发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经验的他,一切重新开始。

“我必须重新学习最基本的东西:如何生存、快速学习和增加价值。”

2007年开始负责必应确实是沈向洋最痛苦的一段经历。

当年,微软下定决心做必应,砸了很多钱。但是他们当时只有几个人。所以他回到微软研究院,招募了50多人。

他们这支缺乏经验的队伍在与谷歌的竞争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沈向洋要求他的团队要足够强悍。

2013年,沈向洋见到了拉里·佩奇(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笑笑对他说:“Harry,你们做得还算不错(not too bad)”

微软最高级别华人高管沈向洋离职:时刻保持着危机感和饥饿感

这句话顿时让在放弃边缘的他燃起一股勇气,决定把这场搜索之仗打下去。

当时的谷歌已经全面压制住搜索市场,他还要硬着头皮去从头开始与之竞争,背负所有的压力干7年。

但他们至少没有落荒而逃。事实上“必应”从2015年开始,收入就已超过40亿美元。

2013年,47岁的沈向洋成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直到如今宣布离职。二十多年的跌宕起伏,不胜唏嘘。

微软23年的3点人生启发

1、对人随和,对事强悍

沈向洋喜欢让员工直呼其英文名Harry,接触过他的人对他的评价是“极nice”。

在教师家庭长大的他,对教师这个职业是充满着敬仰的。最让他自豪的就是,一辈子带了很多很优秀的学生。他说收学生就像生孩子,收了就得培养出来,不能塞回去。

随和是沈向洋待人的方式,而他实际的工作作风,则是另两个字:强悍。

凌晨5点,就开始工作,回邮件回工作微信。面试的最后一轮,两位面试者不分伯仲之际,干脆看谁的饭量更大——因为“这行很苦,不强悍做不了”。

2、能力越强,越要保持大量输入

身居高位的沈向洋要对整个计算机科研发展有很好的大局观。为此,他需要不断大量地阅读交流学习。

沈向洋每天看的论文不计其数,同时每周有专门有两小时做Technology Review,去了解不同的课题。

“这是一个在科技创新最前沿工作、被天才环绕的人,强悍、亲和、逻辑缜密、语速飞快,日程表排得爆满但仍然神采十足,你时常能感受到他内心青春似的激情。”

3、控制可控制的,观察可观察的,不去管其他的

曾经,沈向洋在担任必应产品开发副总裁时,几乎没有工程经验,而且核心员工只有几个人。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我们这支缺乏经验的队伍在与谷歌的竞争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们必须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但是我们意见不一致。”

“在这段时间里,我总结了一句话:「控制可控的,观察可观察的,不去管其他的。」人们太容易被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弄得焦躁不安,或者他们会抵触那些很难改变的事情。你必须先看看你周围发生了什么。如果你不能退一步观察全局,那么你也就无能为力了。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这一点。”

如今,在微软工作了整整23年后,沈向洋决定离开。

在致员工的内部信中,他写到,“离开微软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今天,微软已经如此地成功,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我觉得,已经是时候去开启一个新的篇章。”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