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處於亞健康狀態時,身體可能會出現這些“信號”

一、什麼是亞健康

亞健康(Sub‐health)概念首先是由前蘇聯學者於80年代提出的。80年代中期,前蘇聯學者N ·布赫曼教授以及後來的許多學者通過研究發現,人體的確存在著一種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間狀態,人們把這種狀態稱為亞健康狀態。由於人們習慣上把健康稱作是第一種狀態,患病稱為第二種狀態,因此上把這種非患病、非健康的中間狀態又稱為“第三狀態”,也稱灰色狀態、病前狀態、亞臨床期、臨床前期、潛病期等。

對亞健康狀態的定義是“人體除了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外,還存在介於兩者之間的第三種狀態,即潛病狀態,也稱為第三狀態、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是身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臨界狀態,一般是指機體無明顯的疾病,卻呈現活力降低,各種適應能力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狀態。

過去人們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是非此即彼,即只要沒有疾病,不需要到醫院看醫生,身體就沒病;著重於對靜止的、終極的狀態的認識。近年來,醫學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體從健康發展到疾病(特別是慢性病),其形成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動態漸變過程。亞健康狀態是介於健康和疾病這個連續過程之間的一個特殊的、短暫的階段,它既可以因為處理得當而又恢復到健康狀態,又可以因為處置不當而發展為各種疾病。值得注意的是,亞健康狀態極不穩定,易於轉化。

進入亞健康狀態的人群主要表現為失眠或睡覺障礙、心理疲勞、便秘、性功能障礙、時差綜合徵、神經衰弱、焦慮抑鬱等多種心身障礙。亞健康患者除了有以上不適症狀外,現代醫學的理化檢查往往沒有異常發現,這正是亞健康的危害所在,使人們往往忽視了對身體不適所進行的進一步檢查、動態觀察與調控而導致意外。

一些西方國家常常因為亞健康而引發猝死、過勞死等病症。據報載,我國也出現了過勞死現象,並由此引發了一些法律糾紛。這種狀態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工作生活節奏緊張、競爭激烈的國家中容易發生,目前已經成為危害人群健康的大敵,因而也成為國際上醫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所謂的亞健康狀態,雖然無臨床症狀或症狀感覺輕微,但已有潛在病理信息存在。它本身擁有廣泛的內涵,是人們表現在心身情感方面的、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健康低質量狀態及其體驗。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精力衰竭、抵抗力減弱、工作效率低。主要原因是成年累月積聚起來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得不到有效的緩解而造成的。亞健康狀態是國際醫學界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的醫學新思維,標誌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健康的要求更加深入。

當你處於亞健康狀態時,身體可能會出現這些“信號”


二、亞健康的流行

有關資料表明:美國每年有600萬人被懷疑是亞健康狀態。在亞洲地區,處於亞健康狀態的比例則更高。不久前,日本公共衛生研究所的一項調研發現,接受調查的數以千計的員工中,有35%的人正忍受著慢性疲勞綜合徵的痛苦,而且持續時間至少有半年以上。

我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在湖南長沙對中年婦女所作的一次調查中,發現60%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前不久公佈了一項在上海、無錫、深圳等地對1197位中年人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其中66%的人有失眠、多夢、不易入睡或白天打瞌睡的現象,62%的人經常腰痠背痛,58%的人一干活就累,57%的人爬樓時感到吃力或記憶力明顯減退,48%的人皮膚乾燥、面色灰暗、情緒極不穩定等等。

最近5年中,中國科學院所屬的7個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的專家、教授共134人謝世,平均年齡僅僅53.3歲。國家體改委公佈的一個專項調查表明,我國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僅58歲,比全國人均壽命低10歲左右。

除嬰幼兒無法訴說外,成年人報告亞健康狀態的情況十分普遍。有敏感、內向、多疑性格特徵的人出現亞健康的頻率較高,且女性多於男性,尤以中老年為甚。存在的健康危險因素越多,出現的頻率也就越高,二者呈正相關。這與個人的耐受力和對自身健康的重視程度、以往的患病經歷、個人的文化經濟狀況等有關,與疑病傾向有關,且腦力勞動者多於體力勞動者。醫學調查發現,亞健康的特徵是患者體虛睏乏易疲勞、失眠休息質量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但在醫院經過全面系統檢查、化驗或者影像學檢查,往往還找不到肯定的病因所在。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口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目前呈上升趨勢。有專家預言,亞健康是21世紀人類健康的頭號大敵。

世界各國醫學家對亞健康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他們至今未發現特異的致病因素,現有的醫學對亞健康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還“找不著北”,因而缺乏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法和手段。

現代生活的節奏日益加快,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或者受過刺激的人最容易身陷亞健康狀態。亞健康是一種通俗的說法,醫學上又稱為不定陳述綜合徵。日本人將其稱為不定愁訴綜合徵。一個“愁”字,顯示出這種症狀和患者的精神狀態的關係。對亞健康人群而言,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三、亞健康的常見徵兆

亞健康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軀體症狀(如肌肉症狀、胃腸道症狀、心血管症狀等)、心理症狀(如精神症狀、抑鬱、焦慮等)和社會適應能力不足症狀(自閉症、自卑症等)。常見徵兆表現為以下多個方面,您不妨對照自測一下:

1 .渾身乏力;2 .容易疲倦;3 .頭腦不清爽;4 .思想渙散;5 .頭痛頭重;6 .面部疼痛;7 .眼睛疲勞;8 .鼻塞;9 .眩暈;10 .起立時眼發黑;11 .耳鳴;12 .聲音有異常感;13 .鬱悶不快;14 .肩頸僵硬;15 .早晨起床不快感;16 .睡眠不良;17 .手足發涼;18 .手掌發粘;19 .便秘;20 .心悸;21 .手足麻木;22 .容易暈車。

當你處於亞健康狀態時,身體可能會出現這些“信號”


四、亞健康的證候特點

我國亞健康人群處在的區域不同,其引起的亞健康狀態的形式也不盡相同。在發達的大城市,從事腦力勞動的人群和先富起來的市民中,患“五病綜合徵”即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粘度、高血糖人數增多;在廣大農村和城市相對貧苦的階層中,亞健康人群則以慢性勞損、肌肉關節病變和疼痛、營養不良和慢性感染導致的亞健康狀態為主。

隨著我國居民的工作、生活條件、生活方式與70年代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大大減少,雙休日使人們休息的時間增加,家務勞動社會化進一步使餘暇時間有所增加,從而導致我國亞健康狀態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軀體疲勞減少

過去對疲勞的理解僅僅是體力上的意義,現在的疲勞概念發生了變化。尤其在大都市,由於工業機械化的發展,耗費力氣的勞動越來越少,因此軀體疲勞已經大大減少。

(二)腦力疲勞增多

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現代化,使得腦力勞動在生產過程中佔有主導地位。處在現代社會的人們面臨著激烈的競爭,要不斷進步,不斷完善自己,就要不斷學習科學知識、技能本領,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這樣的壓力下,大量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員面臨的問題多一些,是亞健康狀態的高發人群。

(三)精神疲勞嚴重

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人們承受的心理壓力加大了。情緒緊張,心理負荷增加,很多人面臨的不是物質上的苦惱,而是精神上的壓力。如果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就會出現憂鬱、焦慮等精神方面的症狀,導致精神性疲勞日益增多,導致了心因性疾病發病率的增加。

五、亞健康的分類

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為軀體症狀、心理症狀和社會交往症狀三個方面。

(一)軀體性亞健康

軀體性亞健康有頭暈頭疼,兩目乾澀,胸悶氣短,心慌,疲倦乏力,少氣懶言,脘腹痞悶,胸脅脹滿,食慾不振,消化吸收不良等症狀。

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發展速度突飛猛進,物質文明的發達前所未有。人們在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承受著越來越沉重的壓力。從學生時代開始,就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在競爭壓力的作用下,學生的學習負擔變得沉重,導致學生疲勞、倦怠。疲勞,雖然不像癌症、心臟病那樣直接而迅速地造成死亡,但是作為一種危害現代人的隱形“殺手”,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為嚴重的健康問題。

現在,我國也已開始面臨這一問題。近些年來,中年知識分子體質出現普遍下降,慢性病多發,主要原因是長期工作,勞累過度,不能及時緩解疲勞,積勞成疾或導致死亡。

(二)心理性亞健康

心理性亞健康有精神不振,情緒低落,抑鬱寡歡,或情緒急躁易怒,心中懊悔,緊張,焦慮不安,睡眠不佳,記憶力減退,無興趣愛好,精力下降等症狀。

心理性亞健康是亞健康的另一重要表現。其中焦慮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擔心、恐慌。擔心、恐慌是一種固有的不安,主要的精神反應便是焦慮和憂鬱狀態,若持續存在,無法自我解脫和控制,就進入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階段。除焦慮狀態外,還表現為煩躁、易怒、睡眠不佳等多種表現形式。

人與動物的不同點之一是對事物的預測性、預見性。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對將來必要的擔心和考慮是應該的,但焦慮症者的焦慮,不是來自環境中真正存在的實際風險,而是杞人憂天式的虛無空想,常常覺得生活周圍危機四伏,且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解決這些難題。當他陷於焦慮沉思時,便會出現心悸、不安、胃絞痛、慌亂而手足無措,無所適從。這些可怕的結果長期停留,便會造成心靈疾患,並由此誘發心臟病、癌症。

從事的是自己不理想的職業,日久天長,心理壓抑和緊張逐漸加劇,致使煩躁頓生,而且,煩躁與壓抑相互作用,形成了惡性循環。這種僅在上班的特定環境中發生的煩躁現象,稱為職業性煩躁。職業性煩躁所導致的負性情緒,會影響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通過神經內分泌一免疫網絡而影響全身,導致免疫功能下降,抗病力減弱,內分泌失調,從而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對外界事物的承受力、接受力和處理能力降低,容易發生差錯與事故。據最近的調查,服務業、紡織業、化工、礦業以及多種流水線作業的職工容易出現職業性煩躁,一些機關工作人員也常出現職業性煩躁。

(三)社交性亞健康

現代社會的人際交往包括社會交往、工作單位的人際關係、家庭人際關係、鄰里關係以及社區人際關係等。社交性亞健康患者不能很好地承擔相應的社會義務與責任,工作學習困難重重,人際關係緊張,家庭關係不和睦,沒有親朋好友,難以進行正常的社會人際關係交往等。

人際交往需要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道德水準。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競爭的激烈,在人際交往上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孤獨、冷漠、自卑、猜疑、自閉、虛榮、傲慢等是社會人際交往性亞健康的代表。現代人之間的情感互相溝通的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樹起了一道屏障。這也是現代人患心理障礙和心理疾患人數眾多的原因。

當你處於亞健康狀態時,身體可能會出現這些“信號”


六、亞健康的臨床特徵

亞健康作為一種偏離健康的生理狀態,其表現主要以主觀感受為主,伴隨各種本能行為障礙或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客觀體徵極少或沒有,症狀可單一出現,也可以交替或合併出現。其臨床特徵大體上可以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

失眠或嗜睡:失眠或嗜睡等生物節律失調為亞健康最常見的臨床症狀。失眠多見於精神緊張,而嗜睡多為理化因素、營養因素、內分泌因素、行為因素、軀體因素、病原體感染等所引起的狀態。

健忘:表現為記憶力下降,特別是短期記憶下降,長期記憶則不受影響。

食慾不振:可見於任何因素所致的亞健康狀態。

性慾低下:多由個人遭遇各種壓力引起,嚴重者可伴有陽痿、陰冷、早洩、射精困難、達不到性高潮等。

煩躁不安:煩躁,易激惹,情緒不穩定,易於失控或易於極端化,或有精神快要崩潰感,也可因極度疲勞、低血糖、極度恐懼、過分緊張而引起。

抑鬱或消沉: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沒有好奇感,感覺孤獨無助,前途無望,缺乏人際交往的慾望,往往伴隨失眠或嗜睡,食慾不振,性慾低下。以上表現應注意同抑鬱症鑑別:抑鬱症患者除上述症狀較重、持續時間較長(超過2個月)外,還有思維緩慢,反應遲鈍,聯想困難,思路閉塞,缺乏主動語言,在情緒低落的背景下產生自責、自罪觀念,或產生種種疑慮病症。

焦慮不安:往往憂心忡忡,坐臥不安,有大禍臨頭感,或擔心某事某人而不能解脫。這些表現應注意同焦慮神經症區別。焦慮神經症的焦慮的特徵是:精神運動性不安,來回走動,甚至奔跑喊叫,也可以表現為不自主的震顫或發抖;伴有身體不適感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疲乏無力:可因各種因素引起,常與其他症狀相伴隨。

頭暈心悸氣短:頭痛、頭暈、胸悶、心悸、氣短,是最常見的軀體症狀,常成為就醫的理由。

大小便問題:可有尿頻尿急,小便變黃,大便稀,輕微腹瀉或裡急後重,有時可伴隨輕微腹部不適或腹痛,肢體麻木、瘙癢、痠痛或抽搐。

免疫功能下降:經常感冒或有感冒症狀,皮膚輕微感染,咽喉不利,口腔粘膜潰瘍等。

七、亞健康的轉歸

亞健康狀態是動態變化的,它極不穩定,易於轉化,不會永遠停留在原有的狀態中,隨時可以由亞健康狀態向健康狀態恢復或由亞健康狀態向疾病狀態惡化。究竟向哪一個方面轉化,就要看人體自身採取的措施和自身的免疫力水平。向疾病轉化是亞健康狀態的自發過程,只要不注意防治與調控,絕大部分亞健康都會發展為疾病,儘管有的疾病比較輕微,尚沒有形成對生命的危害;而向健康轉化則需要採取自覺的防範措施,如加強自我保健、合理調整膳食結構、加強鍛鍊、增強體質、中藥調理等措施。

亞健康的轉歸大體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向愈

身體素質較好,發現問題及時,工作生活中又比較注意休息,飲食起居能夠科學合理地安排,發現身體出現不適症狀能夠及時調控,在這種情況下,亞健康就會向健康方面轉化。身體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即可無異常感覺,出現健康發展的勢頭。

(二)向惡

身體虛弱,長期處在緊張焦慮的工作生活狀態之中,身體出現不適,發出報警信號,但是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或雖然開始很重視,經醫院進行全面健康體檢,但體檢結果未發現異常,於是放鬆警惕,任其自由發展,積勞成疾,輕者大病一場,元氣大傷;重者喪命。古往今來,慘痛的教訓不勝枚舉。古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現代蔣築英、羅健夫、華羅庚,日本前首相小淵惠三,這些都是亞健康狀態失於調控而釀成的悲劇,實在令人惋惜!

亞健康狀態向疾病的轉歸大體說來有兩種情況:

1﹒特異性疾病的臨界狀態

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自覺有許多不適症狀,實驗室檢查及物理檢查可能有部分指標的變化,但達不到疾病的診斷標準;有的無檢查指標的變化。如高血壓處於臨界狀態,血糖高於正常但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等。這時候的機體容易向疾病方向轉化,此為特異性疾病的臨界狀態。

2﹒非特異性疾病的臨界狀態

亞健康狀態表現為非特異性的疾病前態,它可以向多種慢性病轉化,如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等。

亞健康人群容易出現慢性疲勞綜合徵,若不及時治療,進一步惡化就有可能轉變成過勞死。過勞死是一種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現象。醫學證明,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會使人在生理上出現血壓升高、心動過速、腸胃分泌液減少、呼吸急促、多尿、汗出、頭暈噁心、不思飲食、失眠多夢等一系列反應。長此以往,就有可能引發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甲亢、癌症等多種疾病。

易出現過勞死的特定人群主要有三種:①收入高,且只知消費,不知保養身體的人;②事業心強,特別是稱得上“工作狂”的人;③家族有遺傳早亡傾向又自以為健康的人。

現代人生活緊張,不注意鍛鍊,突然發病的人越來越多,而且病情惡化迅速。醫學上嚴格界定,由心血管引起的24小時內的死亡被稱為猝死,而其他如動脈瘤、低血糖等也是引起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

我國猝死發生率佔總死亡人數的10%~25%。發生猝死的人以中老年人居多,他們工作常常超負荷運轉,但往往身體透支,積勞成疾,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許多猝死者來不及救治,而現有的統計數據,往往對整個社會真正猝死的人數估計不足。專家指出,由於諸多方面的原因,因心、腦血管疾病突然發作引起的猝死目前已呈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

八、亞健康的防治意義

(一)亞健康狀態的研究將是21 世紀世界醫學的重點

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佔總人口的60%~70%,人數眾多。亞健康狀態是健康和疾病的中轉站。當身體素質較好,持續勞累時間不長,工作後能得到及時的休息和調整,人體即可以保持這種狀態而不發病,甚至逐漸向健康轉化。當人體持續疲勞,身體功能狀態不好時,則向惡性發展,導致疾病的發生。有時這種狀況是不可逆轉的,甚至會危及生命。只有對亞健康狀態予以重視並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其病因、發病現狀,制定科學、合理的預防干預對策,才能挽救佔相當大的比例的、處在健康邊緣的這部分人群。因此,應該重視亞健康狀態的研究。有人預測,21世紀醫學的重心將是亞健康狀態。

(二)重視亞健康的自我保健將成為一種時尚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健康觀念的更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自我保健。養生保健、健康投資已成為都市人新的社會時尚。健康投資主要用於飲食(要求營養合理均衡、服用保健食品等)、運動(健美鍛鍊、強身健體)、服飾(穿出個性以利於健康自信的心理)等方面。

出現自我保健的熱潮,首先是因為人們健康觀念的徹底轉變,不再認為只有軀體出現症狀才是患病,才上醫院。其次是由於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居民經濟收入的增加,使得人們有餘錢用來預防保健支出,有能力投資“健康工程”。此外,醫療費用的過快上漲,醫療改革的實施,使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平時主動呵護健康、自我保健的重要性。

正是這方方面面的原因,使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加強了自我保健。“健康不僅是基本人權,而且是自我責任。”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的健康觀是學會自我醫療與自我保健的話,21世紀的健康觀則更加深入一步,那就是關注亞健康。只有走出亞健康,才能走入新生活。

(三)亞健康問題是中國現在和將來都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根據中國的國情,通過研究中國的亞健康狀態的特點,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預防干預對策,對於提高整個中華民族身體素質水平尤為關鍵。這關係到21世紀中國居民的健康水平,也關係到中國未來的經濟、科學文化能否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結合我國的國情特點,通過對中年人群體、青少年群體及老年人群體的亞健康狀態的研究,使這三個不同年齡階段的特殊人群的健康狀態得到進一步改善,對於整個中國居民健康狀況水平的提高有著很大的貢獻。

(四)亞健康狀態的研究將促進高科技時代生活方式的改善

通過亞健康狀態的研究,促進人類對健康新概念的認識,促使人們自己掌握健康的主動權。長期以來,人類低估了自身在保持健康長壽方面擁有的主觀能動性和巨大潛能,過分依賴於醫學的幫助。現代醫學表明,目前危害人類健康的大多數是慢性病,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行為等密切相關,如飲食習慣、菸酒嗜好、生活規律、健身鍛鍊等。針對亞健康狀態的發生,人類更握有相當大的主動權,樹立積極的處世態度,科學的生活方式,就會積極防範亞健康狀態的發生,阻止疾病的侵襲。

(五)促使人們醫學觀念的更新,形成全方位的大健康觀

21世紀的醫學將發生重大改革。隨著醫學觀念的更新,全社會對健康的理解更加深入,形成了以自我保健為主的大健康觀。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將會從以往的“供求”、“需求”關係轉化為“夥伴”關係,醫院也將從以前的等病人、選病人,向醫院找病人、病人選醫生、病人選醫院過渡。醫院的功能也將從治療已患疾病者向正處在亞健康狀態的人群擴大。整個社會都在關注亞健康狀態,對處在健康狀態的人們積極預防,對處在亞健康狀態的人們積極治療與指導,改善不良健康狀況。到那時肩負預防與治療相結合的全科醫學將得到更大的發展。全科醫生會成為全社會最熱門的職業。

(六)保護家庭、社會的棟樑和支柱

亞健康好發於中年群體。從中年人群體的健康狀況來看,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這個人群正肩負著事業、家庭、社會重擔,忍辱負重,易出現慢性疲勞、心腦血管疾病及代謝性疾病;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易發生慢性疲勞綜合徵,又容易出現精神緊張綜合徵,是亞健康的高危人群,是重點監測對象。

(七)保護中國的未來和希望

對青少年群體亞健康狀態的研究,關係到中國未來的發展。培養青少年群體健康良好的心身素質,克服獨生子女在家庭成長中的不利影響,鍛鍊青少年堅忍不拔的意志品格,培養良好的身體素質,使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意義深遠。

(八)保證老年人發揮餘熱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也是21世紀人類發展的主要特徵。21世紀我國已邁入老齡化社會的行列,對老年人群體而言,隨著年齡的增加,心身開始出現失調,55歲以後即使沒有明確病變存在,大多數人也會出現生理性衰老狀態,這是亞健康狀態的特殊類型,通過研究老年人群體的亞健康狀態,對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促進老年人健康長壽大有益處。

(九)適應疾病模式的轉變,實施以預防為主的戰略

有經驗證明,許多疾病可以由亞健康狀態發展而來,其發病與多種危險因素的相互複雜作用有關。許多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實施持續的預防戰略,可以預防絕大多數過早死亡和發病率的上升,極大地降低患病人數和醫療費用開支,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因此,適應疾病模式的轉變,實施以預防為主的戰略,可以控制許多疾病的發生,避免醫療費用的過度增長,是今後衛生工作改革的方向。

(十)提高壽命,降低病死率

對危險因素的干預,可以使冠心病、腦卒中等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芬蘭通過對亞健康狀態等危險因素的干預,已經使急性心梗、腦中風的發病率大大下降。美國1980~1990年冠心病的死亡率比預計的下降34%,其中的50%是通過對亞健康狀態人群的危險因素干預來完成的。日本注重亞健康狀態的預防,自1963年開始對60歲以上老人的定期健康檢查評估,並將檢查對象逐漸擴大到40歲以上的成年人,通過普及健康教育,充實一級預防,降低的發病率。1992年開始又推出健康評價服務,使疾病的治療、護理費用進一步降低。

(十一)解決醫療危機

深入研究醫療衛生保健中的成本—效益策略,解決世界範圍內的醫療保健危機就成為當今社會研究的熱點,而解決亞健康問題是解決醫療保健危機的捷徑。

(十二)適應當前衛生工作重點的轉移

醫療保健工作的重點應該向更有成效的預防疾病和功能減退,維持亞健康狀態的自主活動能力,促進機體向健康狀態轉化,不向疾病狀態轉化來轉移。這種觀念更新反映了時代的特點,以預防為目的的全面綜合的老年人保健措施已經得到重視。

近15年來,一些國家分別對住院患者進行全面亞健康狀態評價,就是要擺脫由專科醫生僅關心疾病治療這一傳統做法的一種有益的嘗試與探討。針對亞健康狀態人群做多學科全面綜合的評價,再針對危及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干預,對日常生活的要求進行安排,有效地改善健康技能的狀態減退,即干預強度越大,控制越強,對機體越有利。開展亞健康狀態人群的調查、健康評估方法學的研究與中醫藥調控研究,也是促進醫療改革,完善國民社會保障機制中的一個有力舉措。研究適用於我國國情的評估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的內容、指標和方法,對全面提高中華民族健康素質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