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真能避免?工業實力被碾壓,日本賭國運再次輸了

從日本決定全面侵華戰爭開始,珍珠港就是必然事件。1941年對美髮動戰爭已經是日本翻身最後一種辦法,否則最終結果就是活活把自己。所以小國就是小國,戰爭的本質並不是某一種武器裝備的對抗,而是整個國家實力的消耗,面對體量龐大的國家是戰還是止……

珍珠港事件真能避免?工業實力被碾壓,日本賭國運再次輸了


為什麼說空襲珍珠港要扯出對中國的全面戰爭,我們來看一個問題:

1941年的日本到底缺什麼?野心?答案是資源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標誌著日本對中國全面戰爭爆發,此時日本已經完全進入對中國的戰爭泥潭。考慮到對中國戰爭付出之兵力龐大,消耗之海量,對於資源和經濟不太富裕的日本來說這顯然是一個無底洞。在《大東亞補給》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我國(日本)國力於1938年度達到最高水平,1939年開始下降,在日中戰爭第三年就處於嚴重狀態。 不管陸、海軍的武器裝備生產如何增長,基礎國力還在不斷下降,國家計劃沒到日中戰爭第三年就開始破產。

換句話說日本在全面侵華後的第3年就開始出現各種矛盾問題,就拿軍費而言:1937年日本軍事費用佔戰時財政支出的36.7%,但是到1939年這一數字則上升到54.5%。當然,最高時期為85.6%,不過已經是1944年的事情,跟珍珠港就沒有關係了。

珍珠港事件真能避免?工業實力被碾壓,日本賭國運再次輸了

本來應該配屬日本國內的資源全部用於對中國戰爭,日本國內不斷壓縮配給,1939年11月衣服、糧食強制配給、1940年柴火也實行強行配給制,即便是配給也沒有足夠的數量供應日本國內居民。1940年-1941年,朝鮮和中國東北的大旱以及日本國內勞動力的大量減少,日本的大米產量出現急劇下降。而石油、鐵礦、礬土、橡膠、鉛、錫等又是嚴重依賴西方國家。所以這個時候日本就要考慮自己的後路了,如何取得更多的資源是他的當下任務。

珍珠港事件真能避免?工業實力被碾壓,日本賭國運再次輸了


站在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的角度去考慮這個事情,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西方國家在亞洲的利益。如果繼續放縱日本,一旦日本取得在中國的勝利那麼獲取到足夠的資源就足以對抗他們在亞洲地區的勢力,這是他們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美日之間在日本侵略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不可調和的矛盾。1941年9月日本侵略印度支那,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全面制裁,終止一切貿易,凍結日本資產,中斷對日包括石油、金屬、橡膠等一切戰爭資源的輸出。對這個資源貧乏的國家來說,資源的中斷基本已經掐斷其所有後路,甚至會引發日本國內局勢的崩潰,僅憑中國東北的資源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其戰爭需求。

珍珠港事件真能避免?工業實力被碾壓,日本賭國運再次輸了

既然想要資源,那麼只有向北進攻蘇聯或向南僅供東南亞兩條路可選。但是北上進攻蘇聯沒有利可圖,廣袤的遠東和西伯利亞沒有探明的石油、鐵、煤資源,更不生產水稻、橡膠,不能幫日本解決任何問題。所以南下東南亞是最好的選擇,石油、橡膠、糧食、銅鐵錫鉛應用僅有,而且東南亞經過英國、荷蘭等國的多年經營,基本就是現成的,佔領就可以生產。

珍珠港事件真能避免?工業實力被碾壓,日本賭國運再次輸了

在南下和北上,日本終究選擇了南下。但是南下要面對美英荷等國家,尤其是實力強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所以想要取得南下的勝利,敲掉美國太平洋艦隊就等於為日本贏得了短時間內的海上安全。這就是空襲珍珠港的前因,總結來說:日本沒有資源就會崩潰,想要資源就只能打東南亞,打東南亞就要幹掉美英等國在這裡的海上力量。

至於後果,按照日本的設想,日本打掉美國太平洋艦隊後可以取得大概2年的時間發展。最終目的逼迫美國回到談判桌,承認日本戰爭行為取得成果的既定事實。但實際結果就是1942年3月珊瑚海海戰就收到挫敗,6月中途島海戰就成為日本走下坡路的轉折,最終在3年多後的1945年宣佈投降。

珍珠港事件真能避免?工業實力被碾壓,日本賭國運再次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