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雨前的寧靜,看“珍珠港事件”爆發前日本外交領域的攻防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災難,整個地球都被戰爭的火焰燒得通紅。從歐洲戰場到太平洋戰場,軸心國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較量一刻也沒有停歇。眾所周知,太平洋戰爭的起點是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自此之後,美國正式參戰,戰爭的天平也隨之發生了改變。美日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前,雙方於外交層面的攻防戰實際上已經上演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日本企圖在外交領域長袖善舞、八面玲瓏將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軸心國集團建立,《日蘇中立條約》締結。可是這一切的努力都隨著美國政府的日趨強硬而宣告失敗。這一段時間內,看起來各方勢力在公開場合均是風輕雲淡,波瀾不驚。但實際上暗潮洶湧、劍拔弩張的態勢已經形成,可謂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其具體的情況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來。

暴風雨前的寧靜,看“珍珠港事件”爆發前日本外交領域的攻防戰

珍珠港事件代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日本外交攻防戰中的風暴眼——外相松岡洋右

松岡洋右是日本在20世紀初外交領域的重要代表,日本退出國聯,法西斯軸心國組建,《日蘇中立條約》都是他的得意之作。他也於1940年進入近衛文麿內閣擔任外相,直接主導了三國同盟的建立及進一步加強。1941年7月,因為他的外交政策與國內主流意見相牴觸,而被免除了外相職務,4個月後,珍珠港事件爆發。可以說,松岡洋右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日本外交領域的角色舉足輕重,屬於可以“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樞機重臣。他也是戰後日本甲級戰犯中少見的無軍隊背景的外交戰犯,如果他不是在審判時病故,有觀點認為他很有可能也會被判處重刑。諷刺的是,他的繼任者豐田貞次郎卻在戰後因為在鈴木內閣中的軍需大臣身份而逃脫了戰犯的審判。

暴風雨前的寧靜,看“珍珠港事件”爆發前日本外交領域的攻防戰

日本外相松岡洋右


說到松岡洋右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外交攻防中的表現,則不得不提他在歐洲、蘇聯、美國之間的遊走縱橫。簡單來說,松岡洋右的外交核心就是變色龍式的貪婪外交。力求在日益緊張多變的世界大格局中為日本贏得更多的時間和外交利益。在德國入侵蘇聯之前,他主張與蘇聯達成和平的共識。在蘇德戰爭爆發後,他又主張大規模進攻蘇聯,和德國一起滅亡蘇聯。而對於西方,他認為可以依靠軸心國集團積極抵禦美國的制裁與禁運,在對立不衝突的情況下解決東亞的若干問題。他初期的外交政策可以概括為“親歐、友蘇、防美”,在他上任僅僅一月之後,法西斯軸心集團正式成立。他也是二戰期間造訪歐洲最為頻繁的日本首相之一。而對於蘇聯的態度,由於《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簽署之後,日德雙方也都有和平共處的打算,因此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松岡洋右甚至提出了“八紘一宇”的設想在國際舞臺上的實現,即日、德、蘇、意平分東半球。據日本服部卓四郎的《大東亞戰史》記載:

“日、德、蘇、意相互承認的日後範圍是南洋屬於日本,伊朗、印度屬於蘇聯,中非屬於德國,北非屬於意大利。”


暴風雨前的寧靜,看“珍珠港事件”爆發前日本外交領域的攻防戰

松岡洋右和斯大林


對於和美國之間的關係,松岡洋右認為應該在避免戰爭的前提下時刻防備美國。他上任之初就將原本的駐美國大使撤換,在給新任大使的訓令中提出:“

一、如果不下相當大的決心改變我國國策,要想通過同美國達成諒解來確保太平洋的和平,進而為恢復世界和平謀求合作,終究是不可能的。 

二、二、如果按目前情況發展下去,終將難保美國不參加歐戰或對日開戰。

三、如果這樣,就將發展成為可怕的世界戰爭,其災難將數倍於上次大戰,或將終於毀滅現代文明。”

由上述史料可知,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日美外交實際上是試圖在戰爭爆發的邊緣尋找一個大家都能夠接受的平衡點,從而實現日本發展的戰略要求。也是在這一基礎上,1941年4月,美國製定的《日美諒解方案》出臺。這一方案在出現後就贏得了日本政府和海陸軍高層的讚許。日本陸海軍部局長會議認為:

“ 一、不違背日德意三國同盟的精神。

  二、為解決中國事變作出貢獻。

  三、不損害國際信義。

  四.有利於擴充日本的整個國力。

  五、有利於重建世界和平。”


暴風雨前的寧靜,看“珍珠港事件”爆發前日本外交領域的攻防戰

美國總統羅斯福


不過身為外相的松岡洋右卻不贊同這封諒解方案。其主張利用三國同盟來牽制美國,阻止美國參加歐洲戰爭,並使它不再插手中國問題。他在此基礎上修改了大量的重要條款,在發回美國後引發了美國政府的反彈,最終致使美日之間的關係由對立走向了進一步的緊張。據史料記載:

“1941年7月24日,日本大使被召到白宮,羅斯福向日本政府發出嚴重警告。在座的有代理國務卿韋爾斯,海軍作戰部長斯塔克。警告主要內容包括:如果日本試圖奪取東印度群島的石油,荷蘭人就會抵抗,英國人就會對他們實行援助,鑑於美國援助英國的政策,將會出現一種極為嚴重的局勢。如果日本從印度撤軍,那個地區將實現中立,美國人保證讓日本人在那裡自由購買該地區的大米和原料”。

此時的美日攻防戰中,已經呈現出了極強的對抗意味,戰爭似乎已經是可以預見的了。

軍部力量對於外交領域的滲透

松岡洋右“親歐、友蘇、防美”政策在德國入侵蘇聯之後,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他此時的政策變成了,“聯歐,滅蘇,控美”主張撕毀由自己親手簽訂的《日蘇中立條約》,與德國合力入侵蘇聯。並進一步加強軸心國力量,威嚇世界,以確保和美國不發生實質的戰爭。松岡洋右雖然敵視美國,但是作為日本內部的“美國通”,他深知美國的軍事工業優勢,所以他並不想和美國正面作戰,而是主張利用外交手段中的拖延政策為日本獲得時間。這種戰略的轉變也來自於軍部對於外交領域的滲透。前文曾經提及,松岡洋右本人並沒有軍隊的背景,可是在他的任內,多位大使和外交人員都有很深的軍隊履歷。

首先是他親自挑選的美國大使——海軍大將野村吉三郎,用他來取代之前的崛內謙介大使。據史料記載:“野村大將在任駐美海軍武官時期,曾和當時擔任海軍部副部長、現任總統的羅斯福有親密交往。”這位將軍大使也和日本海軍的傳統觀點一樣,親近英美,厭惡蘇聯。除此之外,陸軍方面也派出了職業特工巖畔豪雄大佐前往美國作為野村大將的輔佐。據《大東亞戰史》中的記載:

“野村大使在動身前,特向東條陸相要求陸軍給予協助,並希望派遣精通中國事變情況的陸軍軍官前去美國。”


暴風雨前的寧靜,看“珍珠港事件”爆發前日本外交領域的攻防戰

美國國務卿赫爾和野村吉三郎


這說明,當時日本陸海軍已經能夠消解部分的矛盾,在一些特殊問題上一致對外。這位巖畔豪雄大佐在未來也是反對和美國開戰的堅定分子。不僅如此,除了駐美國大使的軍隊背景之外,駐德國、蘇聯大使也都有軍職。1940年4月,日本政府起用陸軍中將建川美次為駐蘇大使。1940年12月日本陸軍中將大島浩復任駐德大使。當時的日本外交領域中最重要的三個國家大使都是軍人出身,軍部對於外交領域的滲透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了。

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矛盾由來已久,但是在外交領域中卻能夠罕見地和平相處。包括在對待《日美諒解方案》問題上,海軍和陸軍的高層都達成了一致意見。這主要是由於近衛內閣對於當時的局勢還擁有一定的控制力,美日、蘇日之間的矛盾還沒有達到極點,國際舞臺上的走向尚不清晰所造成的。近衛內閣的首相近衛文麿出生在門庭僅次於天皇家的日本豪族家庭,即五攝家之一的近衛氏,襲封公爵爵位。這種身份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能夠三次上臺組閣也與之有關。其推動的法西斯軍國主義也在日本社會中有了廣泛的影響。因此他在1940年前後的日本擁有極大的影響力,海軍和陸軍之間的關係能夠得到暫時的壓制。同樣,在1940~1941年,美國對於日本雖然有所制裁。但是其根本目的是遏制日本在南亞地區的勢力擴張,確保其不會侵犯美國的重要利益。直至1941年7月24日美國警告出臺,美日之間才徹底決裂,日本的外交領域也在此時經歷了外相松岡洋右的下臺和海軍大將豐田貞次郎的接任。自此之後,日本的外交領域基本上全部被軍部的力量所控制。近衛內閣也在1941年十月總辭職,黯然崩潰。東條英機上臺組閣,戰爭的大幕徹底被打開。

暴風雨前的寧靜,看“珍珠港事件”爆發前日本外交領域的攻防戰

日本偷襲珍珠港


綜上所述,“珍珠港事件”爆發前日本的外交領域主要圍繞著外相松岡洋右和軍部勢力在國際上的合縱連橫展開。松岡洋右早期主張“親歐、友蘇、防美”,他不僅親自促成了軸心國的建立,還與蘇聯締結了《日蘇中立條約》。與此同時,他反對和美國達成的“日美諒解方案”,主張以軸心國的力量來制衡美國,從而獲得發展空間。但由於蘇德戰爭的爆發,受到軍部勢力滲透的影響,松岡洋右主張與德國一道攻打蘇聯。同時在南方保障和美國處於暫時的和平,以此為日本獲得發展的時間。不過,隨著美國對日本製裁的升級,日本國內風向轉變,松岡洋右被免職,幾個月後近衛內閣徹底倒臺。東條英機上臺組閣後,日本和美國正式進入了對抗狀態,珍珠港事件隨之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