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离婚的

前些日子,一对明星夫妻在微博上公布了离婚的消息。值得注意的是,两个人的文案写得都充满温情,分别用到了“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样的词语。有人指出,这八个字还有点来头,是出自唐代的敦煌文书——放妻书,相当于古代的离婚协议书。那么古人也能够离婚吗,今天留史君就和大家聊一聊古人是怎么离婚的。

古人是怎么离婚的

古人对于夫妻关系的理解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这种关系当然也是可以解除,所谓“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但是,夫妻关系又是一种社会伦理关系,在男权社会里,离婚又受到很多限制。古代的离婚形式主要可分为休妻、和离、义绝和呈诉离婚四类。

休妻

休妻也叫出妻,由男子主动离弃妻子,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离婚方式。男子或者男方家长单方面提出离婚,写上一纸休书,就可以解除夫妻双方的婚姻关系。古代的礼法为休妻规定了七条理由——“七出”,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七出”原本出自《大戴礼记》,属于封建礼制的范畴,从唐代开始,七出写入律条,又被纳入了法制的范畴。

这七条大多都属于不平等条约,比如所谓不顺父母就是不孝顺公婆,这是很主观的理由,只要公婆不喜欢儿媳,就可以让儿子休妻,否则就是不孝顺。《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就是这样酿成的。说多少算多言?什么样的行为算妒忌?都是男人说了算。还有无子和恶疾就是不生孩子或生了重病(主要指传染病),这两项又不是人家故意的,谁不愿意身体健康,子孙满堂啊,可怜生了重病还要被休掉。

为了维护封建道德,防止男人利用“七出”这一不平等条款随意休妻,古人又规定,在三种条件下,即使妻子有“七出”的理由,丈夫也不得将其休弃,这就是所谓的“三不去”。“三不去”包括:“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及前贫贱后富贵。”意思是说妻子无娘家可归、无所依附的,不能休。和丈夫一起为公婆服过三年丧的,不能休。结婚时夫家贫贱,曾与夫同甘共苦,后来富贵了,不能休。

“三不去”也出自《大戴礼记》,在唐代也写入了律法。《唐律疏议》记载:“虽犯七出,有三不去而出之者,杖一百,追还合。”意思是如果符合了三不去的条件,如果丈夫还按照七出的理由休妻,要对丈夫打一百下,还得强制两人复婚。这里总算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女方。

古人是怎么离婚的

敦煌壁画婚礼图临摹

和离

和离,就是夫妻双方经过协商解除婚姻关系的方法,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协议离婚。《唐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意思是如果夫妻双方感情不和睦,通过协商的方式离婚,法律是不会治罪的。“和离”不是口说一下就离了,是要写一份协议书的,这份协议书就是放妻书。

在敦煌的文献中就有多篇唐代中期至北宋初期的放妻书,这些放妻书大多属于格式性的文本,内容深受佛教文化影响,内容大体上都是描述夫妻双方本来婚姻美好,但是由于因缘不合,产生了矛盾,如果不离婚,将会导致家业破散或是家族不睦。因此在亲友的见证下,双方协议离婚,并祝福对方能够有一个好的归宿。有的还涉及到财产的分割,一般男方会承诺负担女方三年的生活费。敦煌文献(斯0343背)中的放妻书样文如下:

古人是怎么离婚的

某专甲谨立放妻手书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结誓幽远。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年结缘,始配今生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妻则一言十口,夫则販(反)木(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犬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迁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媚,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于时年月日谨立手书分手后还要祝福女方“重梳蝉鬓,美扫娥媚,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希望双方能够“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可见古人即便是离婚了也充满温馨的人文关怀。当然,反过来说,这种放妻书既然是格式文书,有时也只是写着好看的,双方不一定真是这么想的。

义绝

义绝属于一种特殊的离婚形式,是法律规定的强制离婚,用法律语言描述就是“刑事案件附带的民事法律后果。”通俗的讲,夫妻双方,或者是双方亲属之间发生了打架斗殴甚至伤人杀人事件,两家成了仇家,这时夫妻必须强制离异。如果罗密欧和朱丽叶生活在中国古代,两人别说不能结婚,就是结婚了也得义绝离婚。《唐律》规定:“诸犯义绝者离之,违者徒一年。符合义绝规定而不离婚的,要判处一年徒刑。

呈诉离婚

呈诉离婚有点像是现代的诉讼离婚,是由官府判决的离婚。但是呈诉离婚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只有发生“妻背夫在逃”、“夫逃亡三年”、“夫逼妻为娼”、“翁欺奸男妇”等特殊情况下,才可以通过呈诉要求解除婚姻关系。由于受家丑不可外扬的影响,呈诉离婚方式实际运用的并不多。

结尾彩蛋:

古代是男权社会,一般情况下,只有丈夫能够提出休妻,即便是和离,也是丈夫给妻子写放妻书,女方是没有权利休掉丈夫的。但是古代也有少数妻子提出离婚的事例,由妻子主动要求丈夫写休书休掉自己。

传说姜子牙就是由于不善经济被妻子休掉的,所以后人说他是“齐之逐夫”。汉代有个叫朱买臣的,家里很穷,以砍柴为生,却非常喜欢读书。朱买臣担着柴担去卖的时候,还不停的诵读书籍,大家都笑话他,他的妻子劝他他也不听。朱买臣的妻子觉得很丢脸,就提出来与他离婚,朱买臣说我再过几年就会富贵,你已经跟我吃了这么多年的苦了,等我富贵了报答你。他的妻子生气的说你这样的人最后只会饿死在沟渠里,跟着你能有什么富贵,坚决的离开了朱买臣改嫁了。后来朱买臣果然做了大官。戏剧《马前泼水》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

古人是怎么离婚的

唐代的“临川八大家”之一杨志坚家里贫穷,却喜好读书,很有学问。他的妻子嫌弃他,提出跟他离婚,他无奈写下了一首《送妻》诗:“平生志业在琴诗,头上如今有二丝。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荆钗任意撩新鬓,明镜从他别画眉。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他的妻子很高兴,拿着这首诗到官府去办理手续。正好大书法家颜真卿知道了这件事,打了杨志坚的妻子二十棍子,任其改嫁,同时发给杨志坚粮食布匹,并留在自己的官署中任职。据说这件事情发生后,江南地区数十年没再发生过妇人弃夫的事情,不过这也说明,之前这种事情当不在少数。

古人是怎么离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