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都在尋找“隱者”,而“隱者”又在尋找著什麼呢


從古至今都在尋找“隱者”,而“隱者”又在尋找著什麼呢

《尋隱者不遇》

[宋]魏野

尋真誤入蓬萊島,香風不動松花老。

採芝何處未歸來,白雲遍地無人掃。

唐詩中尋訪隱者不遇為題材的小詩有好幾首。最為後人激賞,也流傳最為廣泛是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魏野的這首詩作,跟賈島的詩在情景和意境相似:尋隱、松樹、採藥、白雲以及同樣的結果:不遇。

詩題中的隱逸高人究竟是誰已不得而知,只得知詩人魏野也是宋初有名的隱士。相比賈島詩中,隱者在“雲深不知處”,但畢竟還有童子告知“只在此山中”,此詩中隱者只說“未歸來”,去向更加漂泊不定、難以揣度。

“尋真誤入蓬萊島”:“真人”和“蓬萊島”這兩個仙氣十足的意象點明瞭對方的道士身份,同時也流露出了詩人的敬仰之情。“誤入”道出了詩人因緣湊巧、不知不覺中闖入仙境的驚喜詫異。此中所見:“香風不動松花老”,仙境的一切幽寂、靜美、自在,香風不動,松花自落,高士隱者的居處自然有一番可以滌盪心塵的清幽。

“採芝何處未歸來”,和許多時候的情景一般,道教的高人往往神龍見首不見尾,這次連影子也未得一見。想那靈芝向來是長生不老的稀罕藥,長在深山峭壁、採之十分不易,真人這一去,何時歸來就難說了。如此一來,詩人也只有心嚮往之,居處的滿地白雲,似乎也只得靜待主人歸來再做打掃了。詩歌至此而止,只一想這凡人打掃的是世間的塵土,真人打掃的是天上的白雲,是何等的飄逸瀟灑。也只有道家才有這樣仙意的浪漫了。

從古至今都在尋找“隱者”,而“隱者”又在尋找著什麼呢

古人以“尋隱”為主題的詩不止這兩首,但優秀的詩作總要將這份浪漫收錄,讀罷令人心境曠遠,飄然塵外:

《尋西山隱者不遇》

丘為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僕,窺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訪隱者不遇》

高駢

落花流水認天台,半醉閒吟獨自來。

惆悵仙翁何處去,滿庭紅杏碧桃開。

《隱者居》

王建

山人住處高,看日上蟠桃。

雪縷青山脈,雲生白鶴毛。

朱書護身咒,水噀斷邪刀。

何物中長食,胡麻慢火熬。

書符、噀水的高明術法,巾柴車、釣秋水的方外逍遙,蟠桃、胡麻的服食秘方,桃花流水、天台仙源的別樣洞天……這些既是隱者修行生活中的情愫,也是詩人心中著意追尋的道意。這流傳在古詩歌傳記中的訪道尋隱,已綿延了數千年,不論盛世、衰世、亂世,人們不曾停下尋覓的腳步,現在還在進行,將來也不會停止。

從古至今都在尋找“隱者”,而“隱者”又在尋找著什麼呢

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中,為疲憊的心靈尋找歸宿,是人們的慣性,因為那正是我們來的地方。是以古人說,“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世間繁華,人情過往,教人心馳神往,也教人疲於奔波,而重歸於自然的靜謐,被噪雜所淹沒的我們內心的聲音才會漸漸清晰。那些遠離了凡塵世俗的高人隱士,他們用更多的時間來關照內心,關照生命本身,關照自然萬物的真理。古往今來,他們被認為是最能與自己的靈魂溝通對話的人。所以,他們也成了被苦苦追尋的對象;因為人們都想找到自己。

尋覓隱者,也是在尋回自己;尋覓那一方道意的樂土,也是在尋回那一顆渴望著迴歸自然的真心。所以,遇或者不遇從來不是重點,也不會是終點。而那顆尋隱的心,是深埋在人性中的渴望,終將長存。


從古至今都在尋找“隱者”,而“隱者”又在尋找著什麼呢

部分圖文選摘自網絡,如有涉及侵權請告知,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