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少年包青天》里的包拯真的正确吗?

今天重新刷了几集《少年包青天》第一部,其中《名扬天下》这个单元当中,包拯对八贤王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只想要真相。为了这个真相,我什么都不在乎!

这句话看上去有种凛然正气,可实际上呢?是不是很自私?别急,往下看。

一开始,包拯推理出高丽国尚书崔光浩和郡主有一腿,并告诉大家这二人就是杀死太子李岗和七皇子李希的凶手。而在这里,八贤王还特意关照包拯“可以结案了”。难道八贤王不知道指认崔光浩杀了太子和七皇子不合逻辑吗?肯定不是!而八贤王此时正是作为一个稳重且合格的政治家在考虑这样的“结果”的。因为,以当时的形势来看,高丽到底要与宋还是辽结盟,实际上是有一些观望和犹豫的。而如果将崔光浩定为凶手,相比之下从战略角度来说,对宋更有利。原因有以下几条:

1.可以保住当事人性命。八贤王曾对包拯说过:我会先把崔光浩和郡主带回去“看管”,待高丽再派人来再将其送回去。这里的“看管”之所以要加引号是因为这个看管实际上是软禁➕保护的意思。因为事情毕竟发生了,带来的影响力也不小,谁都不能保证接下来这波高丽人当中是不是还有人会死,而八贤王把这几个人控制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并保护起来,等到高丽再派人来将其接走,这样的决定无疑是最稳妥的。

2.让高丽觉得欠了宋朝人情,以此促成两国结盟。如果按着八贤王的这个设想将这些高丽人保护起来直到高丽国再派人来将其接回去,那么这个过程中八贤王肯定会尽可能的把这一系列事情做的“低调”(毕竟大臣与皇族郡主有一腿不是啥光彩的事),没准还会在高丽国派人来迎接时跟着去一趟(不仅是把二位皇子的尸首送回,也是对一系列事情做出解释)。这样一来,高丽国会将事情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为,八贤王这么做既是对皇子死于异乡之事做了交代,还保住了高丽皇族的面子(最后无非就是崔光浩要做这个替死鬼了)。而出于还这个“人情”,高丽定然会和宋朝结盟。

3.“逼”走沈良。前两件事看起来和这件事没啥直接的联系,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联系不少。首先,沈良自己也说过,他潜入大宋只是为了伺机挑起宋朝与邻国的纷争,好让辽国有机可乘。可是,如果这次宋朝因此与高丽结盟,那么沈良多年的潜伏计划必定前功尽弃。这是于公;于私,沈良在中原十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挚爱。既然完成国家给的任务已然不可能,又遇到了自己最爱的女孩,那不如干脆一起离开此地,找个地方隐居。而剧情当中,沈良也不止一次表露过有这个意思。而且,他也是个厌恶战争的人。

可是,包拯却偏偏“不长眼”且自私。为了一个所谓的“真相”而赌上了一个国家和自己的全家!不只是《名扬天下》这个单元,之后的《血祭坛》和《殿前扬威》这两个单元也是这种“以小换大”的内核表现比较明显的。

先说《血祭坛》,当我们知道了蒙放杀人的动机之后,我们不但开始同情蒙放,还觉得阳企山、木都统等人真的是死有余辜!可是最终那一个“真相”换来的是什么?侉依族的灭族!

《殿前扬威》更是如此!阮文浩、向天问二人确实只是书生。可是,以这两人如此狂悖且卑鄙的态度,将来倘若进入了仕途,能成为好官吗?再说崔明冲,他是个好官,而且看出了包拯这样的人将来也能做个好官,所以才在第一场考试之后请包拯等人吃了顿饭。这意思很明显,就是希望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来再为朝廷提拔一个好官,虽说这是“走后门”,但是通过“走后门”提拔起来一个好官总比拉起来一个脏官强吧!只可惜,这个单元的最后,却是好官集团自断一臂!

我并非是要吐槽《少年包青天》这部剧,这部剧非常好,不然我也不会现在还要开始重刷。只是觉得,不论是人生、社会,乃至国家。有些时候,非黑即白写的是不能用在任何地方的!一些商人和政治家看上去确实是唯利是图且卑鄙无耻,但恰恰是这些人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灰色!因为这个世界需要且必须要有灰色。因为它可以调和、中和一切!而且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是不能绝对的以善恶、正邪这样的二元对立理念来衡量的。况且剧中的包拯也说过:真相原本就是不美的。因此,有些时候,忽略一些“真相”、而只求一个最小的“风险”或“损失”未必不是好事!而这一点,政治家和商人已经早于我们很久就已经看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