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考试也作弊?学子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但官府却棋高一招

自隋唐以来,古代统治者终于打破原有的贵族垄断,在选拔人才这一方面上注重唯才是举,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

不过,由于科举制刚建立,各种制度与措施很不完善,这就给不少别有用心的提供了一些可趁之机。纵观科举考试的发展,考生发明出了各种作弊手段。其中一些办法,还沿袭到了现在。

古人考试也作弊?学子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但官府却棋高一招

一、代考替考

每当科举考试,一些家境富裕的考生,便会花费大代价,想办法请人来代考。在科举制刚创立之初,监考力度还够严格。于是有些考生在进入考场之后,先将题目传递到考场之外,有专人提前接应,在做好题目之后,迅速将答案传回考场内。

显然,这种方式颇为功夫,而且风险还大。于是到了后面,直接出现冒名顶替考试的专业团伙。清代时尤为突出,“童试大弊稽查之尤难者,则为枪手代倩之风”。

为了防止这种替考代考现象,唐代官府不仅加强了监考的力度,而且还对考生的相貌作确切记述。到了宋明时期,还出现了类似“准考证”的信物。清代考试时,更是要提前点名,然后验明正身,最后精确到考生的种种信息。

古人考试也作弊?学子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但官府却棋高一招

更有甚者,考生的信息中还需要有两位亲朋做担保。一旦发现作弊行为,将追究到保人的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生主观作弊的意愿。

二、私藏小抄

现代考试最常见的作弊手段,便是打小抄。殊不知,早在千百年前,“聪明”的古人便想到了这个办法。早在唐代时,由于科举考试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很多考生在进入考场之前,都会藏一些典籍或经典文章的摘录。

这就像现代小学生写作文前,会偷偷看提前抄好的名言警句,然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从而为文章增添几分亮眼之处。在古代,这种行为叫做“夹带大观”。

最常见的,就是在衣服夹层中弄点小抄,然后再给缝上。等到考试的时候,再偷偷拿出来抄写。还有人将小抄放在鞋底或鞋垫下面,也是这个想法。其他如笔管、砚台、帽子等,都有被发现过小抄的痕迹。

古人考试也作弊?学子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但官府却棋高一招

还有一种“黑科技”,相当于现在的隐形药水,充满神奇功效:“又或用药汁书于青布衣铃,毫无形迹,壁泥掺之,拂拭则字立见,名曰文场备用”。这个方法虽然隐秘,但它能被相关史料记载,便说明早已暴露。

上述可见,“夹带大观”的成本最低,风险也最小,因此这种现象屡禁不绝。官府为了打击这种行为,不仅加重了夹带小抄的刑罚,更是出台了贡院搜检制度,由专人向考生进行搜身。

不过从效果上看,夹带小抄依旧是个无法根除的问题。这种低风险中等汇报的作弊行为,依旧有很多考生前仆后继的加入。

三、收买考官

受两汉察举制影响,唐朝初年的科举制,考生依旧可以通过拜谒考官,来获得一个好成绩。唐代大诗人王维,便是走了太平公主的后门,从而直接被内定为进士。当然,王维自身的才华,也是得到世人认可的。

古人考试也作弊?学子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但官府却棋高一招

这种行为,叫做“行卷”。一些才子对自身的能力颇有信心,于是他们在入京之后,便会先找到考官或者一些文坛大佬,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点评。倘若入了大佬的眼,那么这位才子便能得到很多面试分。

大诗人白居易、杜牧、李白等人,皆有过类似经历。其实,这算不上作弊,只能算是朝廷对一些人才的特殊优待。而“行卷”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一些真正有才华的人被埋没。

可并非每个行卷的考生,都很有才华。一些家世良好的世家子弟,他们会在考试之前联系到考官,利用各种资源将其打动,从而能让自己获得比较高的名次。在“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以情托”的情况下,的确有很多人直接走关系进入仕途。

显然,这破坏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为了避免考官由于主观意愿评点试卷,宋代统治者规定:“礼部贡举人,自今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将传统的“行卷”方式废除掉。

古人考试也作弊?学子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但官府却棋高一招

另外,朝廷还出台了“锁院”制度。在考试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主考官会闭门不出,不与外界联系。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避免考官被收买,还能防止考题被泄露。

参考文献:

《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