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受到母親深遠影響,1959年在韶山要帶母親照片回北京

毛主席一生受到母親深遠影響,1959年在韶山要帶母親照片回北京

毛主席1927年離開故鄉,開創偉大的革命事業。32年後的1959年6月25日,偉大領袖毛澤東回到了韶山,這是他在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回到這個生他養他的故土。1893年,毛主席生於這裡。雖然毛澤東離開故鄉多年,但那種思鄉之情一直縈繞在他的心懷。

回首往昔,他擲地有聲地說:“鄉親們,同志們,30年後革命不成功,我毛潤之決不回來見各位父老鄉親!”

他實現了自己的偉大理想,革命成功了,他回來了。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毛澤東就想到了回家鄉看看。但是,由於當時國事繁忙而抽不出身來。

母親,深遠的影響

毛主席的母親叫文素勤,生於1867年,逝世於1919年。文素勤一共生育了7個子女,兩男兩女夭折,長大成人的只有毛澤東、毛澤民、毛澤覃三兄弟。文素勤是一位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中國典型的賢妻良母。她勤勞儉樸,心地善良,性情溫厚,經常接濟鄉親。

父親給他以稜角和陽剛之氣,母親給他以謙和溫厚之情,為他日後成就偉業奠定了重要基礎。楊成武將軍在參觀毛澤東故居時,面對毛澤東父母遺像,深有感慨地說:偉大的父母養育了偉大的毛澤東。

毛主席回到故鄉後第二天的清晨,他就去給父母上墳。在父母墓前,他神情肅穆,深鞠三躬,充滿深情地輕聲說:“前人辛苦,後人幸福。”由於沒有任何準備,工作人員折了兩支柏樹枝遞給毛澤東當了祭品。

從墓地回來,他就去了他生活過的老屋——上屋場。幾十年未見的老屋,還是那個老模樣。他想到了他的爺爺、父親、母親,他們一直在這裡勞作生息。他小的時候一直穿母親親手縫製的長統紗襪,他一生鍾愛長統襪,這一習慣整整伴隨了他一生。

走進父母生前住過的臥室時,他對身邊人員說:“我父親得了傷寒病,母親頸上生了一個包,穿了一個眼,只因為那個時候……如果是現在,他們都不會死的。”他對掛在牆上的父母照片深深凝望,最後對人說,“把我母親的照片摘下來帶到北京去吧。”工作人員問他為什麼只帶母親的,他滿懷深情地說,“我想母親了。”接著,毛主席笑了笑說,“因為我小時候他總打我。”

童年的毛澤東特別受母親的鐘愛,成對比的是,父親對他則格外嚴厲。自幼受父母雙方的影響,鑄就了他的特殊個人性格:一方面,母親的偏愛使他一身“傲骨”,充滿自信;另一方面,父親的嚴格使他不僅懂得反抗,還學會了自我完善的本領。父母不僅給了毛澤東的生命,而且對他的一生影響深遠。

毛主席一生受到母親深遠影響,1959年在韶山要帶母親照片回北京

在韶山沖,沒有人不誇獎毛澤東的母親聰明賢惠,做事有條理。在毛貽昌父子之間發生衝突時,母親多是站在兒子一邊,並儘量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毛澤東後來說:“我家分成兩‘黨’。一個是我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由我、我母親和弟弟組成,有時甚至於連僱工們也包括在內。可是在反對黨的‘統一戰線’內部,存在著意見分歧。我母親主張間接打擊的政策。她批評了任何公開動感情和公開反抗執政的企圖,說這不是中國人的做法。”毛澤東將母親的保護看得“異常寶貴、值得珍愛”,“認為自己有一個堅強、富於愛心,給人以自信心的母親”。

在毛澤東長沙求學期間,母親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毛澤東十分牽掛,只要有空都會回家看望,回不起就寫信問候平安。1916年6月24日,毛澤東在致好友肖之升的信中說:“然病母在廬,倚望為勞,遊子何心?能不傷感?……平居一日憎長,今如瞬息,寂歷之景,對之慘然”。文字透露毛澤東雖人在長沙,可心卻早已飛到母親身邊。

1918年,毛澤東知道母親的病情後,立即動身趕回韶山,可因準備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的事,又急匆匆地趕回長沙。此時,母親已由毛澤民接至長沙就醫治療。4月6日,毛澤東從上海回到長沙,在母親身旁“親侍湯藥,未嘗廢離”。

1919年10月4日,毛澤東正領導湖南人民開展驅張運動。10月5日,文素勤病逝於韶山,享年53歲。母親病逝時,毛澤東並不在身旁。當他得知母親病危,就立即往回趕。由於韶山不通車,全靠兩條腿走。100來裡的崎嶇山路,毛澤東他們走了一天一夜。即便如此,當他帶著弟弟澤覃趕回家時,母親已入棺兩日。

毛主席一生受到母親深遠影響,1959年在韶山要帶母親照片回北京

毛澤東母親文素勤

毛澤東帶著弟弟為母親守靈,在幽幽的油燈下,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整飭成性,一絲不詭。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里。不染一塵,身心表裡。五德犖犖,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有志未伸, 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追述母親勤儉持家、愛撫子女、和睦鄰里的優良品德。

毛澤東又作靈聯兩副。其一:“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其二:“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

“頭七”過後, 毛澤東忍著悲痛,帶上毛澤覃回到了長沙,繼續他的革命事業。

晚年毛澤東曾與吳旭君談起自己的母親,他說:“我母親死前我對她說,我不忍心看她痛苦的樣子,我想讓她給我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我要離開她一下。母親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她同意了,所以直到現在,我腦子裡的母親形象都是健康、美好的,像她活著時一樣。”

毛澤東給好友鄒蘊真寫的信中高度讚譽自己的母親說:“世界上共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親就是這後一種人。”

毛主席一生受到母親深遠影響,1959年在韶山要帶母親照片回北京

父親,嚴厲的監工

毛澤東的父親毛貽昌,字順生,生於1870年,逝世於1920年。毛貽昌是舊中國一個不簡單的農民,又是一個意志堅強、精明能幹的嚴父。他的身上不僅集中了勞動人民的克勤克儉、刻苦耐勞等優秀品格,而且突出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智慧和排除萬難、一往無前的精神。這些精神品質,無疑對少年毛澤東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毛澤東回憶,他6歲就開始幹農活,父親手把手教他打算盤、記賬,指望作為長子的毛澤東能從他的手中接過家業,並把它越做越大。可是,少年毛澤東的志向不在於此,父子間為此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毛澤東13歲那年,父親在一次宴請客人時與他發生口角,父親當著外人的面罵兒子“懶而無用”。毛澤東當面頂撞父親後向門外跑去。他母親竭力相勸,毛澤東根本不聽,一氣跑到池塘邊。面對氣勢洶洶追來的父親,毛澤東說,如果他再走近一步,自己就跳到池塘裡。父親一下子停住了腳步,並答應以後再不打他。

1910年秋,毛貽昌決定送毛澤東去湘潭一家米店當學徒,當時毛澤東一心要讀書求學心切,他請親戚和老師勸說,毛貽昌最終同意毛澤東去湘鄉東山小學堂學習,毛澤東由此邁開了人生轉折的第一步。

毛主席一生受到母親深遠影響,1959年在韶山要帶母親照片回北京

毛澤東父親毛貽昌

嚴厲對毛澤東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幾十年後,毛澤東說:“這大概對我也有好處,它使我在工作上非常勤快,記賬也仔細了,免得被他找到把柄來批評我。”儘管父親在他的記憶中,多是“脾氣暴躁”“常常打我和我的弟弟”“他是一個嚴厲的監工”等形象,可毛澤東的成長仍是遵循“子肖其父”的規律。

毛澤東雖對父親性格中的自私自利、武斷專行的一面進行過鬥爭,但同時在生活中也充滿父子深情。在父親由於母親逝世而極度悲傷的日子裡,毛澤東將父親接到長沙,在自己身邊住了一段時間。父子間原本緊張的關係,早已雲消霧散,得以緩解。

在父親50生日之際,他特意準備了一桌酒席,並請來幾位摯友,為父親祝壽。這天,他還同弟弟毛澤覃陪父親、伯父到照相館照了一張相,這也是他們父子留下的唯一一張合影。

毛主席一生受到母親深遠影響,1959年在韶山要帶母親照片回北京

1920年1月23日,毛順生因患傷寒病逝。父親逝世時,毛澤東正帶領湖南驅張代表團在北京從事革命活動,未能回家奔喪。按照家鄉的習俗,父母去世,長子不回來是不能下葬的。從父親的靈柩停在自家的曬穀坪上已經快七個月沒有入土。毛澤東在中元節前一天回到韶山,先把父母“接”到家裡供奉,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送走”,把父母合葬。

人生能有幾個30年,32年後第一次回到故鄉的毛澤東寫下來一首《七律》: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32年前。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他還寫了一篇散文,“一路景色,彌望青碧,池水清漣,田苗秀蔚,日隱煙斜之際,清露下灑,暖氣上蒸,嵐採舒發,雲霞掩映,極目遐邇,有如圖畫。”這是毛澤東一生中寫的惟一一篇散文,獻給了生他養他的故鄉,也體現了毛澤東對故土家園的思念之情是何等的強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