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


為全面反映2019年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情況,提高安全用藥水平,更好地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組織編撰《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

一、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情況

2019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食品藥品“四個最嚴”要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評價工作平穩有序開展,法規制度不斷完善,監測評價體系逐步健全,報告數量和質量穩步提升,風險控制手段更加成熟,相關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為藥品監管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是完善信息系統,進一步夯實監測評價工作基礎。完善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系統,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以下簡稱持有人)直接報告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正式運行,持有人不良反應監測工作得到有效推動。繼續加強與醫療機構的合作,探索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新模式,目前已在189家三級醫療機構建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哨點。2019年全國97.4%的縣級地區報告了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全國每百萬人口平均報告數達到1,130份,為監測評價工作深入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加強科學評價,及時處置風險預警信號。建立健全日監測、周彙總、季度分析工作機制,同時密切關注國內外監管動態,緊密結合臨床用藥實際,不斷強化對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數據的分析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及時發佈藥品安全警示信息。2019年發佈停止含呋喃唑酮複方製劑生產銷售使用公告,發佈藥品說明書修訂公告27期,發佈《藥物警戒快訊》12期。繼續優化預警管理平臺功能,對預警信號做到早發現、早應對、早調查、早處置,切實保障公眾用藥安全。

三是強化規範建設,推進ICH 相關指導原則轉化實施。發佈《上市藥品臨床安全性文獻評價指導原則(試行)》《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藥物警戒年度報告撰寫指南(試行)》,指導持有人開展監測、報告、分析和評價工作。穩步推進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ICH)E2B(R3)轉化實施,發佈《個例安全性報告E2B(R3)區域實施指南》;促進監管活動醫學詞典(MedDRA)應用,開展疾病術語映射研究,加強對持有人和監測機構的培訓,為全面實施ICH相關指導原則提供技術保障。

四是積極宣傳引導,努力提高公眾對不良反應的認知度。舉辦第七屆中國藥物警戒大會,促進藥物警戒領域的學術交流和經驗分享。組織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業務培訓,指導持有人落實安全主體責任,強化風險管理意識。充分藉助全國安全用藥月平臺,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積極宣傳藥品不良反應知識,開展公眾開放日和城鄉攜手共建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努力提高公眾對藥品不良反應的認知度。

二、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情況

(一)報告總體情況

1.2019年度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情況

2019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收到《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151.4萬份。1999年至2019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累計收到《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1,519萬份(圖1)。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圖1 1999年-2019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數量增長趨勢

2.新的和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情況

2019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收到新的和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47.7萬份;新的和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佔同期報告總數的31.5%。

2019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收到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15.6萬份,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佔同期報告總數的10.3%(圖2)。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圖2 2004年-2019年新的和嚴重以及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比例

小貼士:

如何認識藥品不良反應報告?

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藥品不良反應是藥品固有屬性,一般來說,所有的藥品都會存在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不良反應。

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是藥品上市後安全監管的重要支撐,其目的是及時發現、控制藥品安全風險。持有人、經營企業、醫療機構應當報告所發現的藥品不良反應,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報告藥品不良反應。

經過各方努力,持有人、經營企業、醫療機構報告藥品不良反應的積極性逐步提高,我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比例是衡量報告總體質量和可利用性的重要指標之一,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評價工作一直將收集和評價新的和嚴重反應作為重點內容。新的和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尤其是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數量多了,並不是說明藥品安全水平下降,而意味著監管部門掌握的信息越來越全面,對藥品的風險更瞭解,風險更可控,對藥品的評價更加有依據,監管決策更加準確。同樣,在醫療實踐中,能及時地瞭解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的表現、程度,並最大限度地加以避免,也是保證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3.每百萬人口平均報告情況

每百萬人口平均報告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2019年我國每百萬人口平均報告數為1,130份。

4.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縣級報告比例

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縣級報告比例是衡量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均衡發展及覆蓋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2019年全國97.4%的縣級地區報告了藥品不良反應/事件。

5.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來源

持有人、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是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責任單位。按照報告來源統計,2019年來自醫療機構的報告佔88.1%;來自經營企業的報告佔6.6%;來自持有人的報告佔5.2%;來自個人及其他報告者的報告佔0.1%(圖3)。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圖3 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來源分佈

6.報告人職業

按照報告人職業統計,醫生佔56.6%,藥師佔22.3%,護士佔15.3%,其他職業佔5.8% (圖4)。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圖4 2019年報告人職業構成

7.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涉及患者情況

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男女患者比為0.86:1,女性略多於男性。14歲以下兒童患者佔10.2%;65歲及以上老年患者佔29.1%(圖5)。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圖5 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涉及患者年齡分佈

8.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涉及藥品情況

按照懷疑藥品類別統計,化學藥品佔84.9%、中藥佔12.7%、生物製品佔1.6%,無法分類佔0.8%(圖6)。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圖6 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涉及藥品類別

按照給藥途徑統計,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注射給藥佔62.8%、口服給藥佔32.5%、其他給藥途徑佔4.7%。注射給藥中,靜脈注射給藥佔92.5%、其他注射給藥佔7.5%(圖7)。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圖7 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給藥途徑

9.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累及器官系統情況

2019年報告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中,累及器官系統排名前5位的分別為皮膚及其附件損害、胃腸損害、全身性損害、神經系統損害和心血管系統損害(圖8)。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圖8 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累及器官系統情況

(二)基本藥物監測情況

1.國家基本藥物監測總體情況

2019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共收到《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版)收載品種的不良反應/事件報告68.0萬份,其中嚴重報告7.6萬份,佔11.2%。報告涉及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佔89.5%,中成藥佔10.5%。

2.國家基本藥物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情況分析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版)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部分共417個(類)品種。2019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共收到國家基本藥物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64.8萬例次,其中嚴重報告8.8萬例次,佔13.5%。

2019年國家基本藥物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按照藥品類別統計,報告數量排名前5位的分別是抗微生物藥、心血管系統用藥、抗腫瘤藥、激素及影響內分泌藥、治療精神障礙藥;累及器官系統排名前5位的是皮膚及其附件損害、胃腸損害、全身性損害、神經系統損害以及血液系統損害。

3.國家基本藥物中成藥情況分析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版)中成藥部分涉及共268個品種。2019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收到國家基本藥物中成藥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8.9萬例次,其中嚴重報告6,692例次,佔7.6%。2019年國家基本藥物中成藥部分7大類中,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總數由多到少依次為內科用藥、骨傷科用藥、婦科用藥、外科用藥、耳鼻喉科用藥、兒科用藥、眼科用藥。

以上監測數據表明,2019年國家基本藥物監測總體情況基本保持平穩。

小貼士: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年版)收錄品種情況

2018年11月1日起,我國正式啟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年版)》。該目錄主要分為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中成藥和中藥飲片三個部分。其中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部分包括抗微生物藥、抗寄生蟲病藥、麻醉藥等26類藥品,中成藥部分包括內科用藥、外科用藥、婦科用藥等7類藥品。與2012版基藥目錄相比,2018版基藥目錄共調入藥品187種,調出22種(其中有17個為化藥),目錄總品種數量由原來的520種增加到685種,其中西藥417種、中成藥268種。

(三)化學藥品、生物製品監測情況

1.總體情況

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涉及懷疑藥品163.5萬例次,其中化學藥品佔84.9%,生物製品佔1.6%。2019年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涉及懷疑藥品19.9萬例次,其中化學藥品佔90.0%,生物製品佔1.9%。

2.涉及患者情況

2019年化學藥品、生物製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男女患者比為0.86:1,女性多於男性。14歲以下兒童患者的報告佔10.6%,65歲及以上老年患者的報告佔29.0%。

3.涉及藥品情況

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涉及化學藥品中,例次數排名前5位的類別依次為抗感染藥、心血管系統用藥、腫瘤用藥、鎮痛藥、電解質、酸鹼平衡及營養藥。2019年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涉及化學藥品中,報告數量最多的為抗感染藥,佔32.2%;其次是腫瘤用藥,佔28.8%。按嚴重報告佔本類別報告比例計算,腫瘤用藥的嚴重報告比例最高,為42.1%,其次是免疫系統用藥,為24.3%。

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涉及的生物製品中,抗毒素及免疫血清佔32.3%,細胞因子佔24.2%,血液製品佔4.7%。

按劑型統計,2019年化學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注射劑、口服制劑所佔比例分別為66.2%和29.8%,其他劑型佔4.0%。生物製品中,注射劑、口服制劑佔比分別為97.5%和0.3%,其他製劑佔2.2%。

4.總體情況分析

2019年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情況與2018年基本一致。從藥品類別上看,抗感染藥報告數量依然居首位,但佔比延續了多年以來的下降趨勢,提示其使用風險持續降低但仍需要關注;腫瘤用藥佔比呈上升趨勢,其嚴重報告構成比居首位,提示應關注腫瘤用藥的用藥風險。從患者年齡看, 65歲及以上老年患者不良反應較2018年略有升高,提示應關注此類用藥群體的用藥安全。

小貼士:

正確看待化療藥引起的骨髓抑制

化療藥是治療腫瘤的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是骨髓抑制,表現為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貧血等。化療藥導致骨髓抑制與其藥理作用有關,此類藥物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組織,尤其是新陳代謝活躍的細胞(如骨髓幹細胞)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骨髓抑制的發生,尤其是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嚴重降低,常常導致患者治療中斷或延期化療,還可能繼發感染,治療受到影響。

常用的化療藥多可導致骨髓抑制,如烷化劑類的環磷酰胺、司莫司汀,抗代謝藥物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抗腫瘤抗生素類表柔比星、絲裂黴素,抗腫瘤植物藥物長春地辛、多西他賽等。

化療藥雖然存在骨髓抑制等嚴重不良反應,但在臨床治療中不可或缺。腫瘤患者應全面瞭解化療藥的不良反應,積極配合醫生的診療方案、不良反應預防和處置措施。醫生應掌握各種化療藥發生骨髓抑制的時間和程度,採取適應的預防和處置措施,保證化療的正常進行。

(四)中藥監測情況

1.總體情況

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涉及懷疑藥品163.5萬例次,其中中藥佔12.7%;2019年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涉及懷疑藥品19.9萬例次,其中中藥佔7.1%。

2.涉及患者情況

2019年中藥不良反應/事件病例報告中,男女患者比為0.82:1,女性多於男性。2019年中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14歲以下兒童患者佔8.1%,65歲及以上老年患者佔28.2%。

3.涉及藥品情況

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涉及的中藥中,例次數排名前5位的類別分別是理血劑中活血化瘀藥(28.4%)、清熱劑中清熱解毒藥(11.4%)、補益劑中益氣養陰藥(6.8%)、開竅劑中涼開藥(6.1%)、祛溼劑中清熱除溼藥(5.7%)。2019年中藥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的例次數排名前5位的類別分別是理血劑中活血化瘀藥(39.8%)、補益劑中益氣養陰藥(13.0%)、開竅劑中涼開藥(10.5%)、清熱劑中清熱解毒藥(8.6%)、解表劑中辛涼解表藥(3.8%)。

2019年中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按照給藥途徑分佈,注射給藥佔45.5%、口服給藥佔46.4%、其他給藥途徑佔8.1%。注射給藥中,靜脈注射給藥佔98.5%、其他注射給藥佔1.5%。

4.總體情況分析

2019年中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數量及嚴重報告佔比與2018年相比均有所下降。從給藥途徑看,注射給藥佔比略有下降。從藥品類別上看,活血化瘀藥報告數量依然居首位,但佔比略有下降。總體情況看,2019年各類別中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數量呈下降趨勢,但仍需要關注用藥安全。

三、相關風險控制措施

根據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數據和分析評價結果,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對發現存在安全隱患的藥品及時採取相應風險控制措施,以保障公眾用藥安全。

(一)發佈停止生產銷售使用含呋喃唑酮複方製劑公告。

(二)發佈含頭孢哌酮藥品、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蟾酥注射液等藥品說明書修訂的公告27期,增加或完善40個(類)品種說明書中的警示語、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禁忌等安全性信息。

(三)發佈《藥物警戒快訊》12期,提示68個(類)品種的國外藥品安全信息。

四、各論

根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結果以及公眾關注情況,對抗感染藥、心血管系統用藥、注射劑、老年人用藥的不良反應報告情況進行分析,並提示安全風險如下:

(一)關注抗感染藥用藥風險

抗感染藥是指具有殺滅或抑制各種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藥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藥、抗真菌藥、抗病毒藥等,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藥品類別之一,其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數量一直居於首位,是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關注的重點。

2019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共收到抗感染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51.9萬份,其中嚴重報告5.0萬份,佔9.7%。抗感染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佔2019年總體報告的34.3%。

1.涉及藥品情況

2019年抗感染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數量排名前3位的藥品類別分別是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數量排名前3位的藥品類別分別是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抗結核病藥。

2019年抗感染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注射劑佔80.7%,口服制劑佔16.5%,其他劑型佔2.8%;與藥品總體報告劑型分佈相比,注射劑比例偏高。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注射劑佔80.8%,口服制劑佔18.1%,其他劑型佔1.1%。

2.累及器官系統情況

2019年抗感染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整體報告和嚴重報告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累及器官系統情況詳見圖9。與抗感染藥的整體報告相比,嚴重報告的全身性損害、免疫功能紊亂和感染、呼吸系統損害、心血管系統損害和肝膽損害構成比明顯偏高。

抗感染藥整體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口服制劑累及器官系統排名前5位的是胃腸損害、皮膚及其附件損害、神經系統損害、肝膽損害、全身性損害;注射劑累及器官系統排名前5位是皮膚及其附件損害、胃腸損害、全身性損害、免疫功能紊亂和感染、神經系統損害。

抗感染藥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口服制劑累及器官系統排名前5位是皮膚及其附件損害、肝膽損害、胃腸損害、全身性損害、代謝和營養障礙;注射劑累及器官系統排名前5位是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全身性損害、呼吸系統損害、免疫功能紊亂和感染、胃腸損害。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圖9 2019年抗感染藥不良反應/事件累及器官系統情況

3.監測情況分析及安全風險提示

近年來,抗感染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佔總體報告比例呈現持續下降趨勢,說明國家加強抗感染藥使用管理等措施取得一定實效,但其嚴重不良反應報告數量仍然很高,提示抗感染藥的用藥風險仍需繼續關注。

小貼士:

吡哌酸的嚴重不良反應主要有哪些?

吡哌酸是喹諾酮類藥物,已上市使用多年,但其嚴重過敏反應的風險仍需予以關注,包括過敏性休克以及嚴重皮膚過敏反應,如多形性滲出性紅斑、史蒂文-約翰遜(Stevens-Johnson)綜合徵、中毒性表皮壞死鬆解症(Lyell綜合徵)。患者一旦出現皮疹、瘙癢、寒戰、胸悶、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及時就醫。患者應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用藥,避免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二)關注心血管系統用藥風險

心血管系統用藥是指用於心臟疾病治療、血管保護、血壓和血脂調節的藥品,包括降血壓藥、抗心絞痛藥、血管活性藥、抗動脈粥樣硬化藥、抗心律失常藥、強心藥和其他心血管系統藥。近年來,心血管系統用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數量及嚴重報告佔比均呈現上升趨勢,提示應對該類藥品風險給予更多關注。

2019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共收到心血管系統用藥的不良反應/事件報告12.9萬例,佔總體報告的8.5%;其中嚴重報告8,324例,佔6.4%。

1.涉及患者情況

按性別統計,2019年心血管系統用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高2.5個百分點;嚴重報告中,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高3.4個百分點。

按年齡統計,2019年心血管系統用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45-64歲與65歲及以上年齡組分別佔42.8%和45.6%(圖10),遠高於其他年齡組比例;嚴重報告中,65歲及以上年齡組佔51.9%。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圖10 2019年心血管系統用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涉及患者年齡分佈

2.涉及藥品情況

2019年心血管系統用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數量排名前3位的藥品類別是降血壓藥、抗心絞痛藥、抗動脈粥樣硬化藥;心血管系統用藥嚴重報告,數量排名前3位的藥品類別是抗動脈粥樣硬化藥、降血壓藥、抗心絞痛藥。

2019年心血管系統用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注射劑佔41.9%,口服制劑佔57.4%,其他劑型佔0.7%;嚴重報告中,注射劑佔51.4%,口服制劑佔47.6%,其他劑型佔1.0%。

3.累及器官系統情況

2019年心血管系統用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口服制劑累及器官系統排名前5位是神經系統損害、胃腸損害、全身性損害、呼吸系統損害、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注射劑累及器官系統前5位是神經系統損害、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全身性損害、胃腸損害、血管損害和出凝血障礙(圖11)。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圖11 2019年心血管系統用藥不良反應/事件累及器官系統情況

4.監測情況分析及安全風險提示

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心血管系統用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65歲及以上年齡組患者報告佔比及嚴重報告佔比均明顯高於總體報告中該年齡組患者水平,提示老年患者是心血管系統用藥的主要群體,醫務人員和患者應關注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風險。

2019年心血管系統用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口服制劑報告比例較注射劑高出15.5個百分點,提示心血管系統用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更多來自口服給藥途徑。在該類藥品口服制劑中,他汀類藥品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數量最多,這可能與他汀類藥品使用較多有關,他汀類藥品除用於血脂代謝紊亂及相關心血管疾病的治療,還用於此類疾病的預防;此外,不排除其中存在的不合理、不規範使用情況,提示醫務人員和患者應關注此類藥品的風險。

小貼士 :

患者使用他汀類藥品應注意什麼?

目前國內上市的他汀類藥品包括阿託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匹伐他汀等。此類藥品嚴重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肝功能異常、肝酶異常、肌痛、肌酸磷酸激酶升高等。

他汀類藥品常用於血脂代謝紊亂及相關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患者在使用此類藥品前應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不良反應、注意事項、警示、禁忌等安全性提示信息,服用藥品期間應遵醫囑動態監測肝功能和肌酸激酶;如出現不適,建議及時就醫。他汀類藥品常常和其他藥品聯合使用,特別需要關注藥物相互作用。例如他汀類藥品需要和紅黴素、克拉黴素、伊曲康唑等聯用時,醫務人員應結合患者的基礎疾病和用藥情況,給予患者適宜的藥品,並注意調整劑量,避免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三)關注注射劑用藥風險

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按照劑型統計,整體報告中注射劑佔63.3%,嚴重報告中注射劑佔74.3%。所有注射劑報告中,化學藥品注射劑佔86.9%,中藥注射劑佔9.1%,生物製品佔1.6%,無法分類佔2.5%。

1.藥品情況

化學藥品注射劑的報告數量排名前3位的藥品類別是抗感染藥,腫瘤用藥,電解質、酸鹼平衡及營養藥(圖12)。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圖12 2019年化學藥品注射劑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藥品類別情況

中藥注射劑報告數量排名前3位的藥品類別是理血劑,補益劑,開竅劑(圖13)。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圖13 2019年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藥品類別情況

2.累及器官系統情況

2019年注射劑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累及器官系統排名前5位的是皮膚及其附件損害、胃腸損害、全身性損害、神經系統損害、心血管系統損害。注射劑嚴重不良反應/事件中,累及器官系統排名前5位的是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全身性損害、血液系統損害、胃腸損害、呼吸系統損害(圖14)。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圖14 2019年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事件累及器官系統情況

3.監測情況分析及安全風險提示

2019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按劑型統計,注射劑總體報告佔比較高,與近年來注射劑報告總體情況基本相似。注射劑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嚴重報告佔比高,不良反應表現以過敏反應或過敏樣反應為主,不排除不合理、不規範使用情況,提示我們需繼續關注注射劑的用藥風險。

2019年兒童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注射劑佔77.6%,口服制劑佔16.4%。提示兒童作為特殊用藥人群,受臟器發育尚未完全等因素影響,對藥物更為敏感,耐受性較差,其注射用藥風險需重點關注。

小貼士:

怎樣合理選擇給藥途徑?

臨床上給藥途徑多種多樣,主要包括經胃腸道給藥途徑和非經胃腸道給藥途徑。經胃腸道給藥途徑,即口服給藥途徑,常見劑型如片劑、顆粒劑、膠囊劑、散劑、溶液劑、丸劑等;非經胃腸道給藥途徑,即除口服給藥途徑以外的所有其他途徑,如注射給藥、呼吸道給藥、皮膚給藥等,常見劑型如注射劑、噴霧劑、外用溶液劑、滴眼劑、栓劑等。其中,注射給藥途徑包括皮下注射、皮內注射、肌內注射、靜脈注射等。不同給藥途徑具有不同的臨床意義,如口服給藥途徑,是最常用,相對安全、方便、經濟的給藥途徑;注射給藥途徑,優點是吸收快,藥量準確可控,缺點是未經過人體的天然屏障,直接進入體,可引起組織損傷、疼痛、感染,甚至嚴重不良反應。臨床上應根據用藥實際,遵循“能口服給藥的,不選用注射給藥;能肌內注射給藥的,不選用靜脈注射或滴注給藥”的原則,合理選擇給藥途徑。

(四)關注老年人用藥安全

2019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中65歲及以上老年患者相關的報告佔29.1%。老年患者嚴重報告佔老年患者報告總數的12.0%,略高於2019年總體報告中嚴重報告比例。

1.涉及老年患者情況

2019年老年患者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男女患者比為0.95:1。老年患者年齡分佈中65-69歲老年患者報告佔32.9%,70-74歲老年患者報告佔25.3%(圖15)。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圖15 2019年老年患者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年齡分佈

2.涉及藥品情況

按照藥品類別統計,化學藥品佔86.6%,中藥佔12.6%,生物製品佔0.8%。化學藥品排名居前的藥品類別是抗感染藥、心血管系統用藥、腫瘤用藥、神經系統用藥、電解質、酸鹼平衡及營養藥;中藥排名居前的藥品類別是理血劑、補益劑、祛溼劑、開竅劑、清熱劑。

按照藥品給藥途徑統計,注射給藥佔67.0%、口服給藥佔30.1%、其他給藥途徑佔2.9%(圖16)。注射給藥中,靜脈注射給藥佔92.7%、其他注射給藥佔7.3%。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圖16 2019年老年患者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給藥途徑分佈

3.累及器官系統情況

2019年老年患者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累及器官系統排名前5位的是胃腸損害、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全身性損害、神經系統損害、心血管系統損害。化學藥品、中藥累及器官系統排名前5位與總體基本一致(圖17)。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9年)全文

圖17 2019年老年患者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累及器官系統情況

4.監測情況分析及安全風險提示

2019年老年患者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佔整體報告的29.1%;老年患者嚴重報告所佔比例高於整體報告中嚴重報告比例,提示老年患者受基礎疾病較多、機體代謝水平較差以及用藥情況複雜等因素影響,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風險更大,因此應持續關注老年人群用藥安全。

從2019年老年患者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統計數據看,在藥品類別分佈上,老年患者用藥的化學藥品中,心血管系統用藥、神經系統用藥的構成比高於該類別藥品在化學藥總體報告中的構成比,提示老年患者使用以上藥品較多,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較多。中藥排名居前的藥品類別為理血劑、補益劑、祛溼劑、開竅劑,這4類藥品的使用與老年人疾病譜和生理特點有關。

小貼士:

老年人用藥應注意什麼?

一般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臟器功能有不同程度減弱,新陳代謝減慢,容易發生藥品不良反應;老年患者往往身患一種以上的疾病,使用的藥品種類及數量多,有些老年人還服用一些保健品,所以老年人用藥要特別慎重,儘量避免不良的藥物相互作用帶來的治療失敗或不良反應/事件;治療中需遵醫囑使用藥品,用藥後出現身體不適諮詢醫生或藥師,嚴重的話及時就醫。

五、有關說明

(一)本年度報告中的數據來源於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數據庫中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各地區上報的數據。

(二)與大多數國家一樣,我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是通過自發報告系統收集並錄入到數據庫中的,存在自發報告系統的侷限性,如漏報、填寫不規範、信息不完善、無法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等。

(三)每種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的數量受到該藥品的使用量和不良反應發生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故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數量的多少不直接代表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的高低或者嚴重程度。 

(四)本年度報告完成時,其中一些嚴重報告、死亡報告尚在調查和評價的過程中,所有統計結果均為現階段數據收集情況的真實反映,並不代表最終的評價結果。

(五)專業人士會分析藥品與不良反應/事件的關聯性,提取藥品安全性風險信息,根據風險的普遍性或者嚴重程度,決定是否需要採取相關措施,如在藥品說明書中加入安全性信息,更新藥品如何安全使用的信息等。在極少數情況下,當認為藥品的獲益不再大於風險時,藥品也會撤市。

(六)本年度報告數據均來源於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不包含疫苗不良反應/事件的監測數據。


來源: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價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