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4.0時代銀行產品思考


1、引言

國際暢銷書作家、演講家、評論家,全球頂級金融機構資深顧問布萊特·金(Brett King)在他的“銀行X.0”系列叢書中將銀行的發展階段劃分為“銀行1.0”、“銀行2.0”、“銀行3.0”和“銀行4.0”。主要概括為:


“銀行1.0”階段(1472年至1980年):當時的銀行主要以物理的銀行網點開展銀行業務。


“銀行2.0”階段(1980年至2007年):計算機開始應用於銀行業務。由於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發展,經歷過這個年代的人大家肯定都有體會,最直觀的一點是由原來存取款的紙質存摺,變成了帶有磁條的銀行卡,可以跨城存取款。


“銀行3.0”階段(2007年至2017年):銀行業務移動化。隨著智能手機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開始流行。很多企業都由電腦Web轉向了手機App。銀行也推出了自己的手機銀行,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銀行提供的手機銀行App進行轉賬、購買理財、支付等金融業務。銀行業務移動化。Always banking,never at a bank。


“銀行4.0”階段(2017年至今):現階段,隨著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BD(Big Data,大數據)、CC(Cloud Computing,雲計算)、IOT(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5G等新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延伸了銀行的觸角,為銀行的服務模式帶來了新的變革,使得銀行與客戶的聯接不再侷限於銀行所提供的金融產品,而是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無處不在。Banking Everywhere,never at a bank。


基於銀行4.0,未來的銀行產品如何定義與創新,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2、銀行產品的本質

談到產品的本質,我們先簡單分析一下目前和大家比較熟悉的奇虎360和騰訊產品的模式。


奇虎360殺毒軟件是免費的,以及奇虎360很多產品都是免費的,奇虎360靠什麼獲得收益?我們通過分析360的2019年-年報可以獲知,互聯網服務收入是奇虎360的第一大收入來源,而互聯網服務,又包括了在線營銷服務(Online Marketing Services)、搜索引擎轉介服務(Search Referral Services)、互聯網增值服務收入(Internet Value-added Services)等。包括我們分析360金融2019年的年報可以獲知,360金融在2019年撮合貸款總額1986.67億元,360金融淨收入為92.2億元。這就很明顯了,奇虎360的很多產品雖然是免費的,但最終由這些免費的產品將客戶引到了廣告導航、遊戲以及金融貸款。通過廣告分成、遊戲收益以及金融服務費獲得收益。


騰訊微信、QQ是免費的,以及騰訊很多產品也都是免費的。而我們分析騰訊的2019年-年報可以獲知,騰訊的營收主要來源也是廣告業務、網絡遊戲、金融科技服務及雲服務。這也說明,騰訊通過免費產品獲得流量只是表象,而這些免費產品的本質則是為了服務於隱藏在其背後的付費產品。


銀行的業務主要是負債業務、資產業務和中間業務。負債業務,通常來說就是吸收存款,可以獲得低成本的資金,資產業務和中間業務創造收入。貸款業務是資產業務中很重要的一項,我國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便是貸款業務。很明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便是存貸的利息差。很明顯,銀行產品的本質,通俗地講,便是如何能吸引更多客戶的存款,如何能吸引更多優質的客戶為其提供貸款。


談到這裡,肯定會有人疑問,銀行賺取利息差,銀行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還是用一個常用的通俗故事給大家舉例:


一位遊客去到一家小鎮的旅館,拿500元給付給店主挑了個房間。他上樓時,店主拿這500元給屠戶支付了欠的肉錢。屠夫去豬農那還了豬錢,豬農去飼料商那裡還了飼料款,飼料商又回到旅館還了之前欠的房錢。這500元又到店主手裡。過了一會兒遊客下樓說房間不合適,店主退還了這位遊客的500元。大家表面上似乎都沒啥變化,但全鎮的這幾個人的債務都還清了。


銀行的價值在於提升了社會資金流動率,從一定程度為資金需求方提供了流動性,從而解決一些需求方的實際問題。資金需求方對資金的需求是多樣的,有些是需求比較急,要求放款速度快,但願意承受較高利率,有些需求方是對資金數額大,但資金需求並不是特別急迫,但希望獲得較低利率。但歸根到底,都是需要錢!


銀行從1.0階段,到目前的4.0階段,銀行產品的本質從未發生過變化。如何更能提供更加滿足客戶需要的銀行產品,這才是關鍵。


3、銀行產品的定位

如果現在讓大家快速說出自己心目中認為做的比較不錯的銀行的名字和產品。大家腦海中會閃現出哪些銀行?又會閃現出這些銀行的哪些產品?根據中國銀保監會公佈的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末,我國總共有4588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如果各銀行產品之間同質化程度較高,則客戶使用便呈現出一定的隨機性。而我國金融市場在逐漸對外資銀行開放,未來銀行間的競爭也會變得更加激烈。沒有特點的銀行和銀行產品,會逐步失去客戶粘性,從而失去市場。


再舉一個汽車市場的例子,大家現在能隨口說出的幾輛車的品牌,很明顯應該是定位明確的汽車品。為什麼BBA(寶馬、奔馳、奧迪)銷量相對其他品牌車型的銷量總是好很多?除了品質之外,主要還是在於品牌定位,寶馬主打操作、奔馳主打豪華、奧迪主打科技。這就使得客戶想買車時,總會優先想到這幾個品牌。


不難發現,客戶心智是銀行產品定位的核心價值。


你的產品想為什麼樣的客戶服務?你的產品想為哪些客戶留下哪些印象?可以藉助於SWOT分析,來明確銀行產品定位。

Bank4.0時代銀行產品思考

Bank4.0時代銀行產品思考

每家銀行都有自己特有的渠道,每家銀行的基因不同,產品風格理論上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在Bank4.0時代,銀行產品首先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先去做對的事情,然後把事情做對。


4、銀行產品的模式

認清銀行產品的本質,明確了產品定位,在Bank4.0時代,對於銀行產品的模式,我們也就有了明確方向,無非是什麼樣的產品可以吸引到客戶的資金,以及如何獲得更優質的資產。不僅僅是銀行業,資產質量的好與壞,決定著金融業務的成與敗。請看一個簡單的公式:


銀行利潤=銀行發放貸款收入-銀行利息支出-壞賬-運營成本


而有些時候,在開展業務時,往往更加註重貸款的獲客數量,認為只有客戶數足夠大,即便有壞賬,壞賬率也不會顯得太高。由於傳統的銷售報銷統計較為籠統,在風險披露方面存在嚴重的時滯。但是,如果以按MOB(month of book,賬齡)的vintage 分析方法進行分析時,就不得不更多地去關注資產質量。


而我們之前為客戶提供支持各種銀行業務的手機銀行App,為用戶提供增值服務,開展各種燒錢的營銷活動,無非是單純的獲得客多客戶,增強客戶粘性,從而將客戶轉化為存款客戶或是貸款客戶。新技術的應用,雖然在提升銀行獲客數,節省銀行運營成本帶來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對於客戶質量的甄別以及客戶行為的深層次認知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滯後。


因此,對於Bank4.0時代的銀行產品,我的需要更多思考的是,究竟我們能為我們的客戶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從而同客戶建立長久的信任。雖然移動化解決了之前客戶使用銀行業務不便捷的痛點,但是銀行仍然較為被動。用戶需要轉賬,打開銀行App;用戶需要查賬還款,打開銀行App;用戶需要要貸款,打開銀行App;銀行需要理財,打開銀行App。似乎銀行產品所嵌入用戶生活的深度還不夠。因此Bank4.0時代的銀行產品,表面上定義是嵌入生活的智能銀行服務,但其實是需要打造金融生態。


現在很多產品都很重視平臺、生態。像小米,除了手機,還有很多家電和智能穿戴產品,這些產品都在小米的平臺上連接。又如格力,除了空調,也有很多智能傢俱產品。本身目前有很多科技公司、軟件公司都在做平臺化、生態化的產品。銀行需要也去銷售手機和小米、華為競爭嗎?完全沒有必要。這些專業領域的平臺生態,專業領域的公司已經做的很專業了。銀行產品是需要做的是平臺上的平臺,通過同這些專業的平臺合作,從而共贏。

Bank4.0時代銀行產品思考

Bank4.0時代銀行產品思考

銀行產品迴歸銀行產品本質。以牙刷這個居家必備但又非常微小的產品為例,銀行無需推出一款智能電動牙刷來獲得客戶流量,而是同智能電動牙刷生產廠商合作,定製銀行與智能電動牙刷的聯合產品,共享用戶數據,聯合為客戶提供服務。這就對銀行的數字化經營水平、渠道整合能力和軟件開發實力要非常高。而更重要的是,需要有這種獨特視角的產品經理與產品理念。


5、總結

Bank4.0時代的銀行產品,之所以描述為“Banking Everywhere,never at a bank。”,更多的是給大家一種理念。


銀行網點未來是否有必要存在?銀行網點去做什麼?


其實銀行網點未來可以存在,銀行網點未來可以是咖啡館,也可以是俱樂部,還可以是車友會,甚至也可以是一個牙科診所。


銀行就像水一樣隨處可見,普通但不平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